
第4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1、2题及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算理,初体会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3.经历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及说理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分吃西瓜的情景:
哥哥和弟弟分吃西瓜,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8份,哥哥吃了两块,弟弟吃了一块。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西瓜的)
2.提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①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多少?
③弟弟比哥哥少吃了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
二、探究新知
教学分数加法(例1)。
(1)生猜一猜:+等于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答案,一种是 ,一种是,这里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若出现 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若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个正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
(若学生找不出方法,教师可建议学生在一张纸上折出18、28,看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2)操作验证。
①生动手折出、并涂上颜色。
②观察并讨论:和是多少?为什么?
③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把圆形纸片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1份,又涂了2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
b、是3个 ,1个加2个是3个,也就是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课件动态展示加的过程)。
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1份”、“涂了2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的。(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如何让用第一种方法思考问题的学生实现向第二种方法的飞跃呢?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借鉴。)
④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
可围绕问题:“西瓜分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讨论。(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只是所占的份数增多,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三、达标检测
1. 把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 次,展开后每份是这张纸的( )。
2.算一算
3.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我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一)
例1: +=
2个加1个是3个,就是。
例2:—=
5个减去2个,剩下3个,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