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项训练—— 课内现代文阅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56:43
文档

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项训练—— 课内现代文阅读

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项训练——课内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东营市近5年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2011年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
推荐度:
导读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项训练——课内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东营市近5年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2011年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
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项训练——  课内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东营市近5年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1年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 亡失,更难过得多。

——郑振铎《猫》

13.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2分)

                                无奈                 

14.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15.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3分)

2011答案解析

13. 答案:愤怒 悔恨  悲痛

   评分:答对一空得1分,答对两空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分析与归纳。

14.答案:根据,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①“我”的主观臆断。②猫自身存在的弱点、缺陷。评分:根据1分;原因答对一个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本题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分析理解即可。

15.答案:①凭表明现象判断是非,不可取。②惩戒,表明其正义感。③发现冤屈无辜后悔自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评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2012年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选自鲁迅《孔乙己》)

14.文中画线语句中省略号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是什么?(2分)

15.认真体会小说四次描写孔乙己 “脸色”的语句,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①出场:“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②偷书被揭露:“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③不第被质疑:“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④退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16.简要评价选文中“掌柜”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作用。(3分)

2012年答案解析

14、答案:欲言又止;巧妙地表现出孔乙己承认欠钱又无力还钱,因而无言以对的尴尬无奈的心态。评分:用法1分,效果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省略号的用法对画线句进行分析即可。

15、答案:①通过写脸色的变化,表现孔乙己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状态,反映人物性格产生的因果关系;

②通过描写“脸色”的细节,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可悲、可怜的性格特征;③连点成线,呈现出孔乙己悲苦命运的轨迹。评分:答出示例中的一种即得满分,共3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语句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先找到具体语句,再结合上下文简单概括即可。

16、答案:特征,自私市侩、落井下石、冷酷无情。作用,写出了孔乙己生存环境的恶劣,揭露了封建文化关系(即封建科举对人们精神的奴役、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的“吃人”本质,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评分:特征1分,作用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三)2013年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 ,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云南的歌会》 

14.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2分)

    (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15.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16.有人认为,选文花费笔墨描写自然景物属偏离“内容”与“主旨”之败笔,你的看法及理由是什么?(3分)

2013年答案解析

14、答案:报春花色彩的意象美(或报春花的色彩美);云雀飞翔的情态美(或动作美)。  

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概括能力。解答时,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即可。选文描写了云南的歌会,“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报春花色彩的意象美;接着描写了云雀,通过对云雀的歌声以及各种飞翔状态的描写,表现了云雀飞翔的情态美。

15、答案:①如“马上一面欣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拟人、比喻修辞,表现报春花的生动可爱和醉人的色彩;②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又接着起飞”,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鸟儿飞翔的轻盈姿态和自由自在。评分:举例1分,答对手法及表达效果2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段和描写方法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清楚常见修辞手段和描写方法的特征,然后根据文中关键字词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描写方法,并结合文章具体例子对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16、答案:不同意这种观点。①写自然景物,既是对“山路漫歌”情景的实写,又为“漫歌”创设情境,也是一种映衬,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歌声。②写景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赏。评分:看法1分,理由2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在文中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从内容以及思想主旨两方面进行作答。

(四)2014年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济南的冬天》  

14.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描绘的某两处“画面”。(2分)  (示例)青松擎花                                            

15.任选一幅画面说明作者表现山雪景色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16.《济南的冬天》在写景状物的层次顺序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2014年答案解析

14、答案:小山着衣;白银镶玉;落日羞雪;山庄卧雪。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文章第一段中:“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可以概括为“小山着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雪像银边天似玉,可以概括为“白银镶玉”;“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落日的阳光使得山腰的薄雪羞成粉色,可以概括为“落日羞雪”。文章第二段:“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也即“山庄卧雪”。作答时注意按照示例的格式进行概括。

15、答案:①突出特征。整体上看,选文写“雪后山景”抓住了外在的色彩美和内在的情韵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虚 实相生(或运用联想想象)。如“青松擎花”是实,“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这样写立体质感,有利于表情达意;③巧用修辞。如“落日羞雪”:“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夕阳照在山腰上使雪着色当做人害了羞来写,写出雪变幻的色彩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评分:写法1分,表达效果2分,共3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时,根据文章描写内容,分析所用手法和效果即可。

16、答案:写景状物要讲究层次性。总体上一般要按照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等逻辑关系安排内容;局部可以按照空间、时间等顺序叙述描写。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五)2015年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4.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2分)   

“        ”:              “         ”: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15.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3分)  

1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3分)

2015年答案解析

14、答案:“摸索”:痛苦和仇恨

“轻抚”:热爱与幸福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答“情感变化”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15、答案: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形象的表面意思与深层含义,并且表明作品形象背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残损的手掌”的表面形象即诗人被残害的身体。文章通过“残损的手掌”发现了祖国大地的支离破碎和整个民族的无尽痛苦,由此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伤痛和屈辱。此外,诗人也用“残损的手掌“寄予对祖国美好未来无尽的期盼和希望,这蕴含着作者坚强不屈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炽热的爱。

16、答案: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3分,指出写法1分,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应判定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格、描写方法、烘托手法等。其次,分析其作用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虚拟:是一种以虚写实的高级叙述技巧,经常借助比喻、夸张或象征的作用,给读者提供更多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一种必然的虚境。作者通过运用虚拟的描写方法,将祖国空间变换的虚拟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们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真挚的感情。

想象: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诗人将祖国国土状况的不断变化重新编排,将其想象为“残损的手掌”的活动变化,使诗歌的内涵和作者情感的表达更加具体。

对比: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国土沦陷前后对比,沦陷地的灾难和“辽远一角”的美好对比分别体现出作者的忧愤情怀和无限希冀。

第二部分:东营市近5年中考试题考点解析

《新课程标准》中“目标和内容”:

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具体建议”: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第三部分:解题策略

东营市近5年中考试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1.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设题内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等。

②设题方式:判识类型、分析内容、评价作用。

③失分原因:不熟悉内容,理解不了题意; 不了解写法,判断不出类别;没考虑整体,回答不够全面。 

④解题策略:考前必记命题点及答题模板

A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正侧面描写、多种感官角度等。

答题模板:从------角度,写出了------特点,抒发了-------的感情。

B表现方法:象征、对比、烘托、伏笔照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答题模板:表现手法+作用+情感

C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答题模板:表达方式+作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含义(主旨内容)+表达的情感。

2.概括人物形象:

①设题内容: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题型二:评价人物。题型三:赏析人物的塑造方法

②失分原因:不了解方法,判断有误;分析不全面、答案有遗漏;回答作用时,没有联系内容;组织答案时语言不流畅。

③解题策略:

A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赏读环境描写及其作用;透视情节发展,根据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形象;研读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概括人物形象。

B评价人物首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现实分析,要求有理有据。

C赏析人物的塑造方法:首先判断出描写方法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情、性格、品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第四部分:训练拓展

(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2分)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3分)

 

3.从课文内容看,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分)

 

(二)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

1.文中是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例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请在选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简要说明。(3分)

 

2.“‘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品析这段选文的表达效果。(2分)

 

3.文章结尾处: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节选)

1.选段对老王外貌的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3分)

 

3.通常社会地位、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结合全文,谈谈你认为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理解关心人?(3分)

 

(四)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2分) 

 

2.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体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3.说说你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五)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敬业与乐业》节选)

1.选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是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证法)、                 、             的论证方法。(3分)

2.本文段是一篇演讲稿的节选,举例说说选文的语言特点。(2分)

 

3.“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结合选文和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3分)

       

(六)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的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谈生命》节选

1.选文中描写一江春水东流入海,四个“有时候”分别喻示了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哪几种状况?表现了怎样的情绪状态?依照示例填空(3分)

巉岩前阻 ——艰难险阻 ——奔腾怒吼

细细平沙 ——美好境遇 —— (    A      )       

(   B   )  ——挫折灾难 —— 加给新生的力量 

晚霞新月 ——(  C  ) ——催逼向前

2.作者谈生命,选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又什么好处?(3分)

 

3.“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可是作者为什么又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呢?(2分) 

文档

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项训练—— 课内现代文阅读

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项训练——课内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东营市近5年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2011年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