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隧道塌方处理探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58:45
文档

隧道塌方处理探讨

1工程概况   萝卜顶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长1468.6m,是福建与江西高速公路连接的主要工程组成部分。设计净空为10.84mx5m,曲墙复合式衬砌结构。按新奥法施工,采用超前中空注浆锚杆和∮25钢筋格栅拱架支护,上下导坑法进洞。隧道特点:   (1)场区为丘陵地貌,山坡坡度约30~40°,植被较发育。中部山脊走向近东西向。未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隧道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小角度相交,间有断裂及向斜构造分布,岩层层理、裂隙发育,易产生坍塌和掉块。   (3)右洞桩号YKl00+230~
推荐度:
导读1工程概况   萝卜顶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长1468.6m,是福建与江西高速公路连接的主要工程组成部分。设计净空为10.84mx5m,曲墙复合式衬砌结构。按新奥法施工,采用超前中空注浆锚杆和∮25钢筋格栅拱架支护,上下导坑法进洞。隧道特点:   (1)场区为丘陵地貌,山坡坡度约30~40°,植被较发育。中部山脊走向近东西向。未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隧道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小角度相交,间有断裂及向斜构造分布,岩层层理、裂隙发育,易产生坍塌和掉块。   (3)右洞桩号YKl00+230~
1工程概况 

    萝卜顶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长1 468.6 m,是福建与江西高速公路连接的主要工程组成部分。设计净空为10.84 m x 5 m,曲墙复合式衬砌结构。按新奥法施工,采用超前中空注浆锚杆和∮25钢筋格栅拱架支护,上下导坑法进洞。隧道特点: 

    (1)场区为丘陵地貌,山坡坡度约30~40°,植被较发育。中部山脊走向近东西向。未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隧道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小角度相交,间有断裂及向斜构造分布,岩层层理、裂隙发育,易产生坍塌和掉块。 

    (3)右洞桩号YKl00+230~YKl00+302洞室埋深浅,大部分处于埋深小于40 m的浅埋地段。洞室围岩为中~微风化砂岩、粉砂岩、泥岩区,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呈碎石状压碎结构,地下水丰富,侧壁有时失稳,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坍塌掉块。 

    (4)隧道地下水主要以下部基岩裂隙水为主,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贫乏,但隧道中部的构造断裂带位于小山谷旁,富水性较好。勘察期间对钻孔进行稳定水位恢复观测,未见涌水等地下水发育迹象,但隧道大部分穿行于粉砂岩、泥岩区,层理裂隙发育,且本隧道发育有多条断裂带,为潜在的良好透水带。 

2 坍方情况 

    萝卜顶右洞隧道全长1 465 m(里程桩号为YKl00+065~YKl01+530),采用上下导坑法进洞,全隧道施工均采用光面爆破技术。2005年7月18日,萝卜顶隧道开挖到YKl00+277掌子面,正准备立钢拱架时,拱部出现局部掉块,深度约2 m。2005年7月19日,参建四方代表在现场确定采取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处理方案:增加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稳定围岩,把空洞处理后再开挖掌子面。承包商在打超前小导管过程中(还没注浆),掌子面又继续塌方,高度发展到7 m,已经打好的超前小导管被压坏,并在2005年7月21日发现YKl00+247~YKl00+276段已施工好初支开始出现6条裂缝,具体位置:YKl00+256右侧,YKl00+262左侧,YKl00+257右侧,YKl00+255左侧,YKl00+247右侧。2005年7月21日原塌方处又开始塌方,经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现场勘察并绘制成图(图1),塌方高达到15 m,塌方范围为YKl00+273~YKl00+281。经过四方察看现场决定对塌方进行变更处理,并根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测绘的塌方图进行塌方处理。 

    事后对塌方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原因为: 

 (1)不良地质造成的塌方。微风化砂岩,受构造影响裂缝发育,呈碎石压碎结构,裂缝渗水且水少,时常有裂隙,破碎带宽度为0.1—0.2 m,侧壁比较稳定,拱部会掉块。 

(2)地下水造成的塌方。塌方处地表1条冲沟,7月初连续下10多场大雨,雨水渗入围岩,使软化系数大的岩石强度降低,使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减小,导致塌方。 

(3)施工中对围岩认识不足,没有根据该段围岩实际情况及时变更支护形式。施工工序不紧凑,初期支护过长,二衬没有紧跟。 

3塌方抢险处理 

    2005年7月18日,塌方事故发生后,及时对塌体进行清渣处理,并对塌方壁进行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加固,稳定围岩:但是由于围岩变形过快,承包商在打超前小导管过程中(还没注浆),掌子面又继续塌方,2005年7月21日原塌方处又开始塌方。为了勘探塌方空腔的高度和摸清塌方体的情况,作为处理塌方体时选择施工方案的依据,先在桩号为YKl00+269处向塌方体上方打人1根长约20 m泵混凝土导管,勘探结果塌方高达到15 m,塌方范围从YKl00+273~YKl00+281。针对现场塌方的实际情况,塌方处理分2步进行:首先对受塌方影响的初期衬砌裂缝地段进行加固,并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其次是对塌方体进行抢险处理。 

3.1裂缝段落临时加固处理 

    塌方事故直接影响初期支护拱体长达23 m,拱顶初期支护下沉变形较大,共出现6条大裂缝,最大裂缝为5 cm。为了防止塌方范围继续扩大,以及防止前端的初期衬砌支护下沉变形加大,对初期衬砌裂缝地段采取了如下加固措施: 

    (1)停止左洞进口一切施工作业,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2)对桩号YKl00+247~YKl00+276的初期支护,拱顶90°夹角内增设径向∮50×5 mm小导管,呈梅花型布置,间距为1.0 m×1.0 m(图2)。施工后及时注浆以加固围岩,防止洞室周围围岩塑性区进一步扩展。小导管周壁注浆比较简单,注浆时间短,符合该段处理的实际情况,通过监控量测结果可以看出小导管注浆后围岩变形减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先对每榀钢格栅拱脚底部每侧各施打向下45°的4根5 m长注浆小导管锁脚,然后用U型钢做临时支撑,工字钢(或槽钢)做底梁。待钢支撑施工完毕后,设水平横向支撑形成环,U型钢用∮25钢筋纵向连接,环向间距为1.0 m。u型钢先按2 m间距安装,加设楔形木垫于喷射混凝土与型钢之间塞缝。全段施工完毕后,按1 m间距进行加密,安装位置应同原钢格栅重叠。 

    (4)未塌方段由于受到塌方体的影响,紧邻塌方体10 m范围的周壁围岩发生较大变形,严重侵占了二次衬砌3~5 cm的空间,最薄处只有30 cm厚。为了对岩体进行开挖,保证二次衬砌满足强度的要求,把原素混凝土二次衬砌改为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以增强衬砌强度。 

3.2塌方整治总体方案 

    通过现场地质勘察得知塌方体围岩结构大部分松散,属于Ⅱ类(即V级)围岩,塌方体厚度为10 m,高度为16 m(图1),塌方空腔较大(高度为15 m不含隧道高度),塌方体不对称,向右侧偏移。在处理、加固好未塌方段后,在做好隧道地表排导水和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下列方案和工艺过程进行塌方体处理。 

    (1)加强对塌方体的监控量测,对洞周、塌方范围进行定时、定位的观测,随时掌握塌方体动向,并及时反馈进行分析,修正和完善抢险方案,提供补救措施。 

    (2)在塌方体表面喷1层40 cm厚的C20早强混凝土将塌方体封闭,保持塌方体稳定。 

    (3)在塌方体表面打入∮50mm小导管,梅花型布设,间距为1.5 m,导管长为5 m,注30号水泥浆以固结塌方体,对塌方体的导管注浆逐级跟进。 

    (4)沿渣堆顶部初支出露的轮廓线,在桩号为YKl00+269处,∮ mm中管棚的环向间距为40cm、外插角为5°、长度为20 m,在每2根中管棚间打人外插角为25°、长为7 m的∮50 mm的小导管,小导管纵向间距为2.5 m,并压浆固结塌方体和周边围岩,注浆压力为0.5~1.5 MPa。小导管和中管棚布置见图3和图4。 

    (5)待塌方体注浆固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通过泵混凝土导管对空腔进行泵送C20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到离拱顶10 m高度时停止泵送混凝土。此混凝土应分2次泵送,第一次泵送混凝土到离拱顶7 m高度时停止泵送,待混凝土固结后,继续第二次泵送混凝土直至设计高度,泵送混凝土的具体数量应根据现场确定。待泵送混凝土固结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工序。 

    (6)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掘进,逐段清塌方体并开挖到设计轮廓线后,随即喷射4 cm混凝土,架设U25钢支撑(图5)。钢架间距为30 cm,并用注浆导管锁脚。钢支撑架设后应立即复喷到位。 

    (7)初期支护完成后,仰拱紧跟施作,尽快形成初支闭合环,并要求二衬衬砌紧跟,这样才能使塌方体变形小并保证塌方体稳定。侧壁临时支护拆卸前必须对注浆过的围岩钻孔取芯,通过检测注浆效果,若注浆效果达不到要求,须重新补注加固。 

4塌方处理的施工要求 

    (1)项目部一定要由领导带班、技术人员和安全员轮流值班,遇到突发事件,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及时汇报,先期监控频率按2 h/次,待变形基本控制住后可每班监控1次,及时向业代处和总监办汇报监控结果。 

    (3)在施工过程中,应以安全为重,为了防止作业人员疲劳,宜采用4班工作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洞内,安全员应随时注意观察围岩变化。若有突变,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 

    (4)应加快处理速度,以尽量减少裂缝发展。 

5结论 

    通过萝卜顶隧道塌方的处理得到以下体会: 

    (1)不但自然因素引起隧道塌方,而且人为因素也引起隧道塌方,地质勘测、施工工序与管理对隧道塌方起决定性作用。 

    (2)处理塌方必须分秒必争适时地投入抢险战斗。塌方事故发生后,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应派出相关领导、隧道地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迅速到塌方点,详细勘察塌穴高度、宽度、纵向长度及塌穴稳定情况;研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洞顶水的流向和涌水特点、范围;检查塌方对初期支护的损坏情况和影响区域;分析塌方的主要原因和塌方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等。在现场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处理塌方的对策。 

    (3)塌方处理方案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塌方体周围洞室的稳定性、人员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的财产,所以应该认真制定处理坍方的步骤、方法及预防坍方的施工措施。 

    (4)建立抢险机构,现场下达抢险口头指令,明确任务和要求。这样施工队既能正确理解领导意图,又能明了关键部位的所在和处治措施,使施工安全得以保证。 

    (5)前方封堵,后方加固,对塌方区形成合围,是防止塌方恶化的有效方法。隧道塌方后,不要轻易去清除塌方渣体,应先待塌方体相对稳定后,对塌方体表面进行喷混凝土封闭,防止塌方体滑移,然后再加固未塌方地段,防止塌方范围扩大,最后向塌方体注浆加固为后序开挖做好准备。 

    (6)公路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必须早封闭成环及紧跟二次衬砌,使其与初期衬砌共同参与受力。避免初期支护被压垮,出现大塌方。 

文档

隧道塌方处理探讨

1工程概况   萝卜顶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长1468.6m,是福建与江西高速公路连接的主要工程组成部分。设计净空为10.84mx5m,曲墙复合式衬砌结构。按新奥法施工,采用超前中空注浆锚杆和∮25钢筋格栅拱架支护,上下导坑法进洞。隧道特点:   (1)场区为丘陵地貌,山坡坡度约30~40°,植被较发育。中部山脊走向近东西向。未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隧道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小角度相交,间有断裂及向斜构造分布,岩层层理、裂隙发育,易产生坍塌和掉块。   (3)右洞桩号YKl00+230~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