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爬山虎的脚》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1 | |||
| 教 材 分 析 | 重点难点 | 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 ||||||
| 核心问题设计 | 阅读与思考: 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 B.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些内容?(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行的) C.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 D.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枝状;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E.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爬山虎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 预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课文,根据题目寻找答题的关键词句。 F.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作者是一个有心人,他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是会 ,它也有脚,它的脚长在 ,形状是 ,颜色是 。爬山虎用脚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 |||||||
|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 |||||||
| 教 学 流 程 | 1、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2、整体认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3、初读课文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4、深入研读 (一)读一读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二)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5、方法指导 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注意了事物的细微变化。写爬山虎的叶子,不仅写了叶子的颜色、形状、排列等方面,还写了叶子的动态和静态。如写叶子的变化,从形状上看,是由小到大;从颜色上看,是由嫩红到嫩绿。对于长大了的叶子,作者写了静态中的叶子是:第一,“绿得那么新鲜”;第二,“一顺儿朝下’;第三,铺设均匀,没有重叠;第四,“不留一点空隙”。动态中的叶子是:“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再如写爬山虎的脚就抓住特点,描写了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颜色怎样,又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巴住墙和没巴住墙的脚有什么不同结果。这些内容联系紧密;比较全面地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是同学们学习写作、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的优秀范例。 6、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7、作业布置 植物世界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植物,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提示: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茎是什么形状的?叶子是怎样生长的?在生长过程中花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
| 板 书 设 计 | 作 业 设 计 |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 ||||||
| 教 材 资 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