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如何通过生动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展现“盼”的。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今天继续学习——《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蕾蕾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来读读她为什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2. 新雨衣这么独特, 蕾蕾那么喜欢,所以她一心想穿上这件新雨衣,于是蕾蕾开始“盼”什么呢?回忆一下,课文围绕盼写了哪几件事?(相机板贴:盼变天 盼出门 盼雨停 如愿以偿 )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那么课文又是如何围绕“盼”字展开描写的呢? (出示学习单)
学习第3-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自学提示:
默读第3—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盼”?用不同记号圈画出相关语句。
| (2)这部分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情感变化心电图。 | 
(主要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突出“盼”的。)
★心理描写:
过渡:首先让我们贴近蕾蕾的内心,去感受她的情感世界。你找到哪些心理描写的语句?
1.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①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两个疑问句,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②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作者原本很讨厌下雨,因为下雨的话“就是下了课,你也出不去,大家只好挤在教室里。哇啦哇,哇啦哇!好像大雨一下把我们三年级的教室变成了坑”但是作者在这儿又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说说作者变化的原因。)
③“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④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语言充满童真童趣。(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⑤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2.这五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期待——兴奋——失望——担心——期盼。(指名画情感变化心电图)
3.你能将作者这种情感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
4.引导学生感悟盼的过程: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我”对穿上新雨衣的无比渴望。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表达出了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让人印象深刻,更加真实动人。
同时,写人记事类文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很重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事,文章可能就会略显平淡无味。
★对话描写
过渡:接着交流,除了心理描写突出了“盼”,还有语言描写也流露出“盼”。
1.你从哪儿读出来的?(出示对话)
预设:①“妈妈!”(感叹号,心情激动。)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故作乖巧,想出门的方法。)
2.从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岀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这一大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岀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瞧,描写的多么生动,将“我”由激动到失望到不甘到彻底失望的情感变化描写的细致入微。
3.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
第二,妈妈看岀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
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
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
★环境描写,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①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环境描写写我期待的心情。)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
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岀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④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18--21自然段,体会:作者穿上雨衣的心情是怎样的?
| 2.小组讨论,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预设2: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相机补充心电图)
2.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典型事例来写。在对事例的描写中,我们又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课文就是结合多种描写方法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获选取不同事例,综合运用描写方法,表达中心意思。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童年里,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盼望,还记得你盼望过什么吗?选择一个事例或从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可以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