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语用功能探析
牛 超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本篇文章试图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本体研究出发,探析疑问句中我们容易忽略的语用功能,解读其语用价值。笔者将运用相关的语用学理论,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得出现代汉语疑问句具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及其在语境中的具体作用,使我们能更加准确地理解疑问句,从而进行流畅交际。其中要注意的是,认识疑问句的研究现状和构成条件,体会在日常交际过程中疑问句的复杂性、艺术性和自由性,以期规范的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使用和传播,充实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理论和应用。并且,随着“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研究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对于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及学科建设,更准确地传达现代汉语及其背后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疑问句;语用功能
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2-025-08
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历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现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更是大家研究的热点、重点和亮点。邵敬敏先生曾说:“现代汉语疑问句很能彰显汉语语法的特点,虽然是块‘硬骨头’,可是肉头也厚,滋味也足,很有‘啃头’。”[ ]邵先生很形象地表达出了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研究过程越来越有“味道”的特点,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勇气去探索挖掘。然而,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疑问句”这个基本命题以及它的研究现状,接着再层层深入,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定性及研究现状
对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本体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涉猎,并且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定义及研究历程。(一)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定性及对语用功能的理解
现代汉语疑问句概念的确定,既让我们对其有了一个专业的理解,又促使我们去探索与疑问句关联着的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等知识,使我们从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和应用现代汉语疑问句。
1.概念及分类
《现代汉语》(邢向东、兰宾汉)将疑问句定义为:“疑问句具有疑问语气,它是用来提出某种问题的句子。”[ ]黄伯荣版将其定义为,表示疑问句调并且语带提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按照句子的语气进行划分,归属于语气范畴,指的是表示某种疑问的、有疑问语气或句调,句末用问号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分类问题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疑问句进行过分类,大致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疑问句派生系统。代表人物是吕叔湘,在其著作《疑问•否定•肯定》中,他按照疑问句的内部小类的派生关系来分类。他认为特指问和是非问是疑问句的两种基本句式,而选择问和正反问则是由是非问派生出来的,即由两个是非问组合而成。例如:你说?你不说?分别合并为:你说还是我说?你说不说?
第二,疑问句转换系统。代表人物是朱德熙,代表著作为《语法讲义》。他按照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关系来分类,认为只要给相应的陈述句加上疑问语调,层层递进就可以转换成疑问句。
作者简介:牛超(1994— ),女,陕西咸阳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师:张丽娜教授。
第三,疑问句结构系统。代表人物是陆俭明和林裕文,按照疑问句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来分类。林裕文认为其特点有四:①有疑问代词;②“A还是B”的选择形式;③“X不X”的正反形式;④有语调和语气词。
第四,疑问句功能系统。代表人物是范继淹,代表著作为《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他按照说者的目的和听者的答语来分类,即根据语言的本质功能——交际功能分类。
第五,疑问句选择系统。代表人物是邵敬敏,他在其著作《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中,将疑问句看作是一种“选择”来分类。以上学者对疑问句的各种分类都极具代表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大部分语法书都将现代汉语疑问句笼统地分为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和特指问四类,即四分法。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疑问句的结构技巧来进行分类的,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因此本文也将按照这一分类展开论述。
2.对疑问句语用功能的理解
“语用”属于语用学概念,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它是语言能力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具有个体性和随意性。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著名的哲学家C.W.莫里斯和R.卡纳普最先提出语用学的概念。语用学是指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其中语用功能是指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说话者与受话者运用特定的交际语言所产生的各种言语效果。何兆熊认为,在关于什么是语用学的准确概念中,有两个处于基础地位的概念,一个是语境,另一个是意义。
不同于语法研究,语用的研究是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存在的,它研究的是人类语言本身。在我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说话者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中包含的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旨,听者往往要根据一系列的心理推断,来理解说话者的实际意图,即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意义。了解这些能够使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从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知识层面上升到准确地把握和使用语言,消除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层面,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
(二)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研究发展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对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其研究理论越来越体系化,为当今汉语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疑问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建国以前(18年—1950年)
对汉语疑问句的本体研究,最早的是1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从“助词所传语气”将句子分为传信和传疑两大类,传疑又细分为一般疑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三种。到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新著国文语法》在《马氏文通》基础上把疑问句分为:表然否的、助抉择或询问的和无疑而反诘语气的疑问句三种。40年代,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开始对疑问句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
2.建国时期至改革开放时期(1950年—1980年)
20世纪50、60年代,影响较大的疑问句著作当属黄伯荣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他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种,并且研究了各自的结构特点。至7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提纲》明确将疑问句分为四种: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和正反问,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3.改革开放至今(1980年—)
80年代,特别是在运用国外先进理论的情况下,疑问句的研究视野更加宽广,方法更为精细,问题更加细化。代表人物有陆剑明、范继淹、朱德熙等。目前,相关研究开始从类型学视野及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进行探究,成果斐然。
二、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条件及语用功能
对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许多学者从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或者前三种加上特殊问句——叹词问或者其它分类方式,并进行具体阐述。笔者将按照主流分类进行探讨。
(一)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条件
按照语言学界的主流分类,我们将疑问句分成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特指问四类,从疑问句的句法结构来看:(1)有些疑问句由陈述句转换而来;(2)语气词主要有“吗”“吧”“呢”“啊”四种;(3)有疑问语调,包括升调、降调和平调。其中升调是指句子末尾的音高高度呈现上升状态,疑问色彩较强,用符号“↗”表示;降调是指句子末尾的音高呈现下降态势,疑问色彩较弱,用符号“↘”表示;平调即音高和疑问色彩均在升调和降调之间,保持平稳的状态,用符号 “—”表示;(4)答语为“是”“否”或包含在疑问句本身中等情况。
1.是非问
是非问的结构与陈述句很像,给陈述句加上疑问语调就成了是非问,意思是是非问没有表示疑问的结构或代词,其疑问标志是句子的语调或者语气词,语气词可以是“吗”或者“吧”,不能是“呢”。答语上只能对整个是非问的命题作肯定或者否定,用“是、嗯、对”或者“不是、没有”等作答复或者用听者的肢体语言表示同意与否,所以又称为然否句。例如: (1)你说的是真的?(2)这个班的人都是留学生吗?
(3)开玩笑吧?
(4)去哪里都要面试吗?
例(1)中句子没有语气词,只有疑问语调升调表示询问猜测,感情色彩强烈,且可以在句子后面加上“吗”。例(2)依靠语气词表达疑问信息。例(3)“吧”表示半信半疑的语气。例(4)虽然有疑问代词“哪里”,但实质是任指,即可以表示任何人或事物,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表普遍性。
2.正反问
正反问,即由单句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构成并列格式,又叫反复句。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疑问格式:(1)“V不V”;(2)“V不”,把后面的一个谓语省略;(3)在一个陈述句后面加上“行不行”“算不算”等一类词语,有人将其称为附加问。正反问的语气词常为“啊、呢”等,不能用“吗、吧”。其答语则是选择问题的一方面进行回答。例如: (5)你傻不傻? 格式(1)
(6)来不? 格式(2)
(7)偏要这样为难我,是不是? 格式(3)
(8)下不下雨了啊?
(9)办公室现在有没有人呢?
例(8)“V不V”格式与语气词“啊”同时使用,旨在让听者选择答语,“(还)下着”或“不下雨了”等情况。例(9)和例(8)情况相似,不必赘述。
3.选择问
选择问,即在说话者提问的过程中,提出几种看法供对方选择,并且一般用“是、还是”连接分句。语气词常用“呢、啊”,不能用“吗、吧”。例如:
(10)要百合还是玫瑰?
(11)是继续看书啊,还是出去散会儿步?
(12)不断提高学历重要呢,还是努力获得经验重要呢?
以上例子都是说话人给予对方多个选择,这些选择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并没有“厚此薄彼”,只是客观上的疑问,感情倾向性不明显。选择问的中间一般不能用句号,否则就会变成疑问句句群了,即由几个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句子构成。
4.特指问
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如“谁、哪里、什么、怎么”或者由它们组成的短语如“为什么、怎么样”等来标记疑问语气,希望对方能就疑问的关键点做出回答。句子的语气用升调,答语更加具体化。例如:
(1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14)为什么这样子?
(15)事情怎么变得这么棘手?
例(13)连续发问,提出对姓名、籍贯、去处的疑问,具有针对性。例(14)侧重对原因的关心。例(15)语气中隐隐包含着着不满,更多的是发泄情绪,而不是为了解惑。
现列疑问句总表如下:
(二)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说疑问句。当我们有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事情,我们都会发问。频繁的使用疑问句,是因为疑问句首先具有疑惑和询问的作用。疑惑是指说话人对信息的了解即知情度的情况,是未知的。例如:“他是谁啊?”只是对这个人身份表示疑惑,当然如果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会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询问则是指说话者对得到的信息的主观看法,其背后隐藏着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情感倾向性即态度,是可以推测的。其次疑问句还有选择话题的作用,如“那件事你听说了吗 ?”以疑问引起对方对于“那件事”的好奇心,从而继续话题深入交谈,有利于双方更自然更顺利地进行交际。
1.疑问句的类型不同,其语用功能各异
是非问。邵敬敏把是非问分为语调是非问和语气词是非问,认为语调是非问侧重倾向性;“吗”字是非问侧重求答;“吧”字是非问侧重求证。例如:
(16)你在学校打架了?
(17)你还好吗?
(18)会一直快乐下去的吧?
例(16)说话人对对方是否在学校打架持怀疑态度,情绪激动,表现出不可置信的感觉,有较强程度上的否定性倾向。例(17)提问者不清楚对方的状态,因疑发问,希望得到回答:“好”或者“不好”,对答案是肯定和否定的概率基本是持平的。例(18)说话人自己已经倾向于“是”的回答,内心期许对方也能给予肯定性回答,给出证实来让自己放心。
正反问。该句式是由谓语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即“X”和“非X”,对方在两种情况中进行选择,并没有对哪一方的明显倾向,纯属客观发问。例如:
(19)你去没去?
(20)你能不能帮我修修电脑呢?
以上两个例子的“疑”和“信”的倾向性程度是一样的,没有太强的肯定或和否定性,只是提供了两种并列的选择。
选择问。用“是、还是”连接分句,例如:
(21)你认为熊猫可爱,还是仓鼠可爱?
(22)是爸爸不同意呢,还是妈妈不同意呢?
(23)是静观其变,还是伺机而动?组织的决定是养精蓄锐后再一举攻之。
例子(21)(22)都属于有疑而问,主观倾向性不强烈。例(23)虽然给出选择,但侧重的是说话人的答语,引人注意,增加听者对说话人答案的认定强度。
特指问。说话人针对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发问,其语气词有“哪里,几,多”等,目的性极强,并且不给出对方具体的选择。例如:
(24)天使和魔鬼有什么本质区别?
(25)几点了?
(26)这井有多深?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是对表现、时间、深度的具体提问。特指问的疑问对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a指代人:谁
b指代事情:什么
c指代处所:哪儿、哪里、哪
d指代时间:几点、什么时候
e指代程度:多、几、少
f指代方式和状态:怎么、怎样
g指代原因:为什么
其中有些特指问句还有引出话题、继续交流的作用。比如:
(27)我听说《大秦帝国之崛起》挺好看的,你觉得怎么样?
例(27)说话人抛出一个“诱饵”引听者“上钩”,想进一步探讨此剧是否精彩,有较强的期待来引起听者的注意,进而更好地进行谈论。
2.疑问语气词不同,其语用功能迥异
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吗、吧、呢、啊”,每一个语气词的功能不尽相同,常常与句调一起配合共同表达语气。
“吗”表示有疑而问,带有疑问语气。有时“吗”还能表示请求。例如:
(28)喝茶吗?
(29)请你帮我个忙好吗?例(28)是对对方饮用需求的疑问,往往带有礼貌或招待之意。例(29)更是含蓄表达请求的疑问句典型。
“吧”表示疑信之间,半信半疑,有猜测的语气。例如:
(30)考试准备好了吧?
(31)恐怕凶手另有其人吧?
例(30)说话人不确定答案,试图推测,认为对方应该准备好了。例(31)揣度对方的语气,带有猜度之意,“恐怕”这个副词更加强了怀疑程度。
“呢”如果作为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则指明了某件事的事实,不容怀疑,有时带有夸张语气。例如:
(32)你才怕了呢?
(33)这本书好看呢,还是那本好看呢?
例(32)意为事实上我不怕,是对对方的反驳,语气较强;若是疑问语气词,则表示疑问语气,某种程度上与“吗”的功能相同。例(33)表示对看哪本书的疑惑,两者的倾向程度相同。
“啊”也带有疑问语气,它使句子语气稍显舒缓,增加了感情色彩。例如:
(34)天都晴了啊?
(35)都过了半个小时了啊?
例(34)说话者疑问中带着惊讶,更可能是惊喜。例(35)表示时间流逝,情况在说话人意料之外,隐隐带着惊慌和懊恼,感情色彩非常强烈。
语气副词是一种表示语气范畴的重要的语法手段,对于增强疑问语气具有重要作用,即语气副词显示出其具有疑问和强调疑问的功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副词,语气副词具有独特性,既可以放在主语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灵活性强,有难道、何必、岂、究竟、竟然、未免等。比如:
(36)难道你就不感觉到悲愤吗?
(37)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38)这样岂不更好?
(39)你究竟会不会做?
(40)他这样的人竟然造反了?
(41)未免太过分了吧?
例(36)属于特殊疑问句,表达肯定含义,说话者的态度明确,以反问形式刺激对方麻木的状态,放至主语之前的“难道”副词大大增强了句子的反诘语气。例(37)“何必”虽然表示说话人的疑问,但实际上持否定态度,舒缓了语气。例(38)提议性的疑问使句子语调更加轻快。例(39)“究竟”包含深究意味,隐含着说话人的不满情绪,含质问。例(40)“竟然”表示惊讶,不可置信,情况出乎意料,疑问程度明显加强。例(41)语气更为委婉,携着些许责备之意。
3.疑问语调不同,其语用功能有别
语调是指句子末尾的音高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包括升调、降调和平调;是人的情感态度在句子上的反映;是句子的重要标志之一。疑问句的语调一般说来都是升调,但也有降调和平调的情况。例如:
(42)国庆节要不要出去玩儿?
(43)你还好吧?
(44)是谁在敲打我窗?
例句(42)属于正反问,有自身特定的疑问形式,因此可以读平调或者降调,不能读升调。平调疑问色彩较强;降调疑问色彩较弱。例(43)属于是非问,是非问如果不包含疑问语气词,就不能准确地同陈述句进行区分,所以要读成升调,不能读成平调或者降调。若包含疑问语气词,则可以读成升调,疑问色彩强烈;读成降调,疑问色彩较弱。例(44)是特指问,有疑问代词“谁”, 可以不与陈述句相混,因此,可以读成平调或降调。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语调来判断一句话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因为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感知到的句子不一定就完全被感知为问句,还是需要结合语气词或者固定的疑问格式来辅助理解,使疑问句的作用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三)影响人们理解疑问句的因素
结合上一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交往中,影响人们理解某个句子是否为疑问句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包括疑问句本身,还有许多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扰。
1.语境
语境作为一个专业术语,首先是由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的。国内现代汉语研究中最早明确提出语境概念的当属陈望道,他在其著作《修辞学发凡》中,主要从修辞学的角度入手探讨语境,并且他提出代表性观点“六何说”,对后来我国其他学者对语境的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开辟作用。语境是我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基础。所以我们对语言的探索始终离不开语境,并且“建立语境学,可以推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当然更包括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促进。
上下文语境对疑问句的理解起直接作用,即是由句子本身形成的环境使得人们表达的疑问更加具体、明了。例如: (45)妇女甲:怎么,你今天又要去听音乐会?你知道吗,今天的节目和昨天的一样,并没有新的内容呀!
妇女乙:我知道,可我今天穿的连衣裙不是昨天那一件。
上述例句中,说话者是因为昨天的节目与今天的完全一样故发出疑问,若不考虑上下文,则也可以理解成妇女乙爱听音乐会,但昨天不一定去过。
背景语境、场景语境对疑问句的理解起间接作用,即语言表面下隐藏的是人们的知识、身份、具体情境如时间或地点等诸多因素对疑问句的理解。人们要依靠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来推断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例如:
(46)周蘩漪:(冷冷地)这么说,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笑)父亲的儿子?(狂笑)父亲的儿子?……
(47)甲:你认识昨天在礼堂演讲的人吗?
乙:认识。他是我的研究生导师。
例句(46)中,周蘩漪明显知道周萍是他父亲的儿子,连用两个疑问句配合着她的神态,表达的是对周萍软弱,不敢勇于承担责任的失望和生气,目的是宣泄她的不满情绪,而并非对上述事实的怀疑。例句(47)中,乙的完整答语是“我认识昨天在礼堂演讲的人”,省略宾语的做法,是在二人有着共同场景认知的前提下进行的。
2.文化与认知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社会中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扮演的身份不同,角色地位也就有所差别,表现在疑问句中也能得到不同的理解。例如:
(48)你吃了没?
(49)电影院里年轻男女想坐在一起,便对邻座的男人说:“请问你是一个人吗?”男人不作声,女孩又问了一遍,“住口,”男人说,“我妻子和孩子都在前面。”
(50)两个学生讨论一个面熟之人,说:“我记得,他是送外卖的。”
例(48)在以前的社会经常有这种说法,人们不仅仅把这当做一个问句,更多地包含着对对方的问好和关心,这是以农业为主的质朴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说法渐渐变少,主要表现的还是字面意思。例(49)这个男人明显误会了女孩,认为她是个轻浮之人,因其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之采取严肃、不理睬的态度;而女孩无非是想让他让座,好成人之美。说话人的社会道德心理常常影响他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如果说者和听者的道德心理或者其他认知不相一致,那么则会引起许多表达的误会。例(50)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听者有意,可能理解为这两个学生职业观有问题,看不起送外卖的这一服务行业,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以上,是笔者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本体层面进行的探讨,包括其构成条件、语用功能以及影响准确理解的某些因素,使我们对疑问句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最后再针对疑问句的语用价值进行分析总结。
三、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语用价值
生活中我们主要运用陈述句进行交际,然而少了疑问句的搭配和协调,我们的对话是难以充分表达的、不够完整的。疑问句是我们进行交往的“调味剂”,给本来直白和稍显平淡的陈述句以各种浓墨重彩的“味道”,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灵活,更加多彩。疑问句在语用方面的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
众所周知疑问句的基本功能是答疑,但是对于疑问的程度各家有不同见解。吕叔湘和邵敬敏将疑问程度都大致分为“传信”和“传疑”,两者互为消长,因所占比重不同而致疑问程度不同。所以当信的程度超过50%,说者其实自己知道答案,只为证实罢了,即无疑而问。例如:
(51)让你别去,这下暴露了吧?
(52)天哪!你真不知道他是谁?
(53)这还用你说?
例(51)意思是知道对方考虑不周可能会出事,早有预感,其实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当疑的程度大于50%,那么则是有疑而问。例(52)说者表现出相当吃惊的样子,疑问程度非常强烈;还有一种为有疑而不发问者,如例句(53),这时候句子隐含的意思是这不用你说,透露出说者强烈的不耐、不满和讽刺等情绪。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疑问句的基本功能是疑惑和询问,这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普遍作用,是疑问句的显性意义。
在此基础上,隐藏在疑问句的具体语境、对象、目的等后面的是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性格、价值观等主观意识,有时还有借疑问句引出话题推动交流的作用,这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例如:
(54)难道他的做法对吗?
例子意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以反问的形式反映出说者认为对方的行为让人不满,并且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语气强烈而情绪激动。
(二)获取疑问句背后的主观意识
在疑问句的显性意义下潜藏着的,不仅仅是我们对于听者的期待和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话语中所包含的主观信息,像态度、情绪、目的是否纯粹等其他一些感性表现,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交际双方的愉悦感和持久性,保证交谈是否能顺利进行。
1.表示疑惑的疑问句
这类疑问句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指说者对某一情况不甚明了继而产生困惑,需要对方作出判断。语气词一般用“吗”,回答通常用“是”“不是”,或者采用问句中的动词的肯定或否定形式。例如:
(55)天气预报说有雨吗?
(56)停电了吗?
例(55)受话者对疑问句进行判断,答语为“有”或“没有”。例(56)则回答为“停了”或者“没停”。
2.表示推测的疑问句
当说者对某个人或事有了相当的判断和认识,这时提出疑问句是为了试探听者的口风,从而证实自己的猜想。语气词多用“吧”,答语一般为“是”或“不是”。例如:
(57)你是不是认识他?
(58)这幅画其实是个赝品吧?
例(57)说话人可能从对方先前的行为或者语言中得出了结论,发问只是为了求证。例(58)同上句一样,语气副词“其实”用在这里更为委婉,弱化了语气。
3.表示质疑的疑问句
这种疑问句语气非常强烈,说者的情绪表露无疑,说话人不相信自己所听见或者所看见的,在回话中自然地加强了疑问的语气,同时与肢体动作相互配合表达出深深的质疑。例如:
(59)你真的没有骗我?
(60)你不相信我?
两个例句中,发问人的语气透着很大程度上的不信任,可以想象他的眼神上瞟和手指的动作。
4.表示惊讶的疑问句
这种疑问句通常是对于某事物来说,对方与自己的选择迥然不同,出乎说者意料而发问的,重音一般放在疑问焦点上。这里补充两个概念:重音是指在一句话中,某个词语读的语气较重的音。疑问焦点是疑问点,针对处所、时间、方式等提出疑问“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例如:
(61)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
例子中,如果重音在主语,强调不是别人,就指的是“他”;若重音在“一天”,则强调单位时间;若重音在“三瓶水”,意思则是他没有喝其他东西,更谈不上吃饭了。所以说如果句子的重音放在不同地方,那么说话者的疑问焦点就不同。
综上所述,表示疑惑、推测、质疑和惊讶的疑问句多是有疑而问,即“‘有疑而问,获得答案’,这是疑问句的本质。有的疑问句是‘无疑而问,不求回答’,这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已知信息,以收到某种修辞效果。”接下来笔者将对无疑而问这种类型进行说明。
5.表示反问的疑问句
这一类疑问句多是无疑而问,即反问句。运用疑问代词“难道、岂、何必”等或者“不成、不是……吗”等特殊情况构成,以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事实借其否定形式表达肯定含义,达到警示的目的。语气词一般也是“吗”,用于句末。例如: (62)还逃学,你还要反了天了不成?
例句意思是他不能反了天,显示出说话人对自己话语正确的自信,更是对对方的严肃警告,语气中带着责备和气愤的感情色彩。
6.表示省略的疑问句
这种类型的疑问句一般跟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后面,对对方的情况包括处所、状态等产生疑惑,语气词主要用“呢”。
·31·例如:
(63)这周末我们打算出去玩儿,你呢?
()直接给材料就行了,董先生,你的呢?
例(63)省略了“你周末打算做什么”,问的是对方的安排情况,这样做避免了句子的拖沓。例()这里指的是材料在哪里,问的是具体的地点或处所。
这一部分主要探析了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语用价值,包括它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以及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常见类型。当然,任何句子的运用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因语境的不同,一个句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联系上下文语境,加强语境的敏感度;结合现场语境,形成自由而准确地表达;调动背景语境,使交际畅通无阻。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疑问句本身的探究——研究现状、构成条件及语用功能,来解读疑问句的语用价值。通过举例,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容易忽略的疑问句的功用进行充分地分析,进而在语用层面上,使我们能更生动、准确地理解疑问句,自如进行交际。最后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我们要加大广播电视语境和网络语境的熏陶和培养,合力创建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网络交际环境。特别是要理解交际过程中疑问句的复杂性、艺术性和自由性,增强词汇快捷、诙谐的表达效果,以期丰富现代汉语疑问句本身,同时也要避免不规范的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使用和传播。二是中国作为大国之一,其综合国力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加之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作为中国汉民族共同语的汉语正“热情”向外传播能量。在世界范围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在学习人数、教学规模、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现出种种大发展的迹象,前景令人鼓舞。因此积极有效地促进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语用研究,结合实例完善其理论,对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更快、更准确地传播现代汉语及其蕴涵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2.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58.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1.
[4]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96.
[5]李杰.试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状语的疑问功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2.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
[7]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
[8]濮侃.庞蔚群.语境学建构及其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报).1990(4):2.
[9]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1.
[10]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5.
[11]刑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语法修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上接第44页)
参考文献:
[1]何其芳.独语[M].何其芳文集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宋寅展.苏成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陈力川.瓦雷里诗论简述[J].国外文学,1983(2).
[5]李欧梵.在传统与现代之上[J].鲁迅研究动态,1987(10).
[6]田刚.试论《野草》“陌生化”文体特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7][10]田刚.论《野草》的诗情结构和文体创造[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8]张彦加.美的文体———散文诗理论[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9]陈锦标.《野草》梦境探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4).
[11]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