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护理、护理(ICU方向)、护理(涉外方向)
学 时:56
学 分:4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第一部分 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是护理专业、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研究、揭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发生、调节机制的科学,在医学的发展中,起着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作用。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将为病理学、药理学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
生理学有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的安排,一般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把握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再按系统学习各器官生理的内容。实验课可以和理论课并进,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控制、调节和影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需的知识基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
(2)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
(3)熟悉各系统间功能联系;
(4)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初步应用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和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
(2)能正确使用机能学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做准备;
(3)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
(2)养成严谨、勤奋的学习风气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3)热爱护理专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耐心和救死扶伤、乐于奉献的专业精神;
(4)具备良好的专业文化素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1.课时分配
| 序号 | 课程单元 | 学习内容 | 参考学时 | ||
| 理论 | 实践 | 理实一体 | |||
| 1 | 绪论 |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 | 0.5 | ||
| 生命的基本特征 | 0.5 | ||||
| 机体的内环境 | 0.5 | ||||
|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 0.5 | ||||
| 2 |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1 | ||
|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 1 | ||||
|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1 | ||||
|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1 | 4 | |||
| 3 | 血液 | 概述 | 0.5 | ||
| 血浆 | 0.5 | ||||
| 血细胞生理 | 1 | ||||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1 | ||||
| 血型与输血 | 1 | ||||
| 4 | 血液循环 | 心脏生理 | 2 | ||
| 血管生理 | 2 | 2 | |||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2 | ||||
| 心、肺、脑循环的特点 | 0 | ||||
| 5 | 呼吸 | 肺通气 | 1 | ||
| 呼吸气体的交换 | 1 | ||||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1 | ||||
| 呼吸运动的调节 | 1 | 4 | |||
| 6 | 消化和吸收 | 概述 | 0.5 | ||
| 口腔内消化 | 0.5 | ||||
| 胃内消化 | 1 | ||||
| 小肠内消化 | 1 | ||||
| 大肠内消化 | 0 | ||||
| 吸收 | 0.5 | ||||
|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 0.5 | ||||
| 7 | 能量代谢与体温 | 能量代谢 | 1 | ||
| 体温及其调节 | 1 | ||||
| 8 | 尿的生成与排出 |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液循环 | 1 | ||
| 尿的生成过程 | 2 | ||||
| 尿的浓缩和稀释 | 0 | ||||
| 尿生成的调节 | 0.5 | ||||
| 清除率 | 0 | ||||
| 尿液及其排放 | 0.5 | ||||
| 9 | 感觉器官的功能 | 概述 | 0.5 | ||
| 视觉器官 | 1 | ||||
| 听觉器官 | 0.5 | ||||
| 前庭器官 | 0 | ||||
| 其他感觉器官 | 0 |
| 10 | 神经系统的功能 |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 1 | ||
|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1 | ||||
|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1 | ||||
|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2 | 2 | |||
|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1 | ||||
| 脑的高级功能 | 0 | ||||
11 | 内分泌 | 概述 | 0.5 | ||
| 下丘脑与垂体 | 0.5 | ||||
| 甲状腺 | 1 | ||||
|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 0 | ||||
| 肾上腺 | 1 | ||||
| 胰岛 | 1 | ||||
| 松果体激素和前列腺素 | 0 | ||||
12 | 生殖 | 男性生殖 | 0.5 | ||
| 女性生殖 | 0.5 | ||||
| 妊娠与分娩 | 1 | ||||
| 合 计 | 44 | 12 | |||
| 课程单元一 | 绪论 | 课时数 | 2 | |
| 学习目标 | 1.能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2.能解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负反馈、正反馈的意义; 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4.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5.能用兴奋性的相关知识解释刺激与人体反应的联系,并用于实际生活; 6.能说出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及特点。 | |||
| 学习内容 | 1.生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生理学发展简史; 3.生命的基本特征; 4.内环境与稳态; 5.人体功能的调节。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解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控制; 学生理解上述概念,运用相关理论的解释有关生命现象。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二 | 细胞的基本功能 | 课时数 | 8 | |
| 学习目标 | 1.能理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 2.能表述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3.能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 4.能用物质转运和兴奋性的知识点来解释生理现像。 | |||
| 学习内容 |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受体的概念,信号跨膜传递; 3.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阈电位; 4.标本制作的一般知识及刺激强度、频率与收缩的关系; 5.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终极电位; 6.骨骼肌受刺激强度、频率与收缩的关系。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 联系实验的有关情况,教师集中讲解有关问题; 学生理解以上概念熟练操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作实验; 共同讨论有关问题。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实验操作。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机能实验室及相关实验设备。 | |||
| 课程单元三 | 血液 | 课时数 | 4 | |
| 学习目标 |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了解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血细胞的生成过程; 3.掌握体液分布概况,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血型的基本理论。 | |||
| 学习内容 |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生理;血型; 3.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及类型。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 学生理解上述基本理论,运用相关理论的解释有关生命现象。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四 | 血液循环 | 课时数 | 8 | |
| 学习目标 | 1.能理解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2.能解释心音的种类和意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能说明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微循环的调节; 4.能用心肌细胞的自律、兴奋、传导和收缩特性解释心脏的泵血过程、机制,解释临床一些心脏用药的原理; 5.能分析不同的生理状态下,血压的变化及机制; 6.会用组织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病生水肿出现的原因。 | |||
| 学习内容 | 1.心肌生理特性; 2.心脏射血功能; 3.主要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4.动脉血压,微循环; 5.组织液与淋巴液,静脉血压; 6.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解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学生理解上述基本理论,并能运用到实际解释相关生命现象。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五 | 呼吸 | 课时数 | 8 | |
| 学习目标 | 1.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基本过程; 2.掌握肺通气的原理,O2及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3.了解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4.掌握呼吸的调节。 | |||
| 学习内容 | 1.呼吸过程 2.肺通气 3.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4.气体的运输 5.呼吸调节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解肺通气、气体的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呼吸调节的基本概念及机制; 教师联系实验及临床症状的有关情况,集中讲解有关问题; 学生理解上述基本理论,学会操作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实验操作。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机能实验室及相关实验设备。 | |||
| 课程单元六 | 消化和吸收 | 课时数 | 4 | |
| 学习目标 | 1.能理解消化的概念,胃液、胰液的主要成份及其主要作用,吸收的概念; 2.能解释胃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胃排空的概念; 3.能解释小肠内的消化液及其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4.能说出食物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过程; | |||
| 学习内容 | 1.消化、吸收概述 2.胃内消化 3.小肠内消化 4.吸收部位和机制 5.小肠的吸收功能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吸收及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学生总结、理解以上基本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七 | 能量代谢与体温 | 课时数 | 2 | |
| 学习目标 | 1.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概念及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掌握能量代谢测定原理与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主要产热器官和皮肤的散热方式; 2.了解体温的概念及其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体温正常变动与测定方法,学习掌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 |||
| 学习内容 | 1.能量代谢及基础代谢率,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测定原理; 2.产热器官、散热过程及体温调节的机制。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能量代谢的过程及体温调节的机制; 学生总结、理解以上基本概念并运用于实践。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八 | 尿的生成与排出 | 课时数 | 4 | |
| 学习目标 | 1.了解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征,肾脏在机体排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2.掌握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球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3.了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清除率的概念,排尿反射。 | |||
| 学习内容 | 1.尿液生成的三个主要步骤; 2.滤过膜、有效滤过压; 3.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的概念。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尿液的生生成与排放的过程和调节,肾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联系实验及临床症状的有关情况,集中讲解有关问题; 学生理解上述基本理论,学会操作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实验操作。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九 | 感觉器官的功能 | 课时数 | 2 | |
| 学习目标 | 1.了解感受器的概念、分类及生理特性; 2.掌握眼的折光功能和感光功能; 3.掌握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和内耳的感音功能; 4.了解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嗅觉,味觉的功能。 | |||
| 学习内容 | 1.眼的三个调节、眼的折光异常、眼感光系统,视敏度与视野; 2.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前庭的功能和半规管的功能。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及作用特征; 学生总结、理解以上基本概念并运用于实践。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十 | 神经系统的功能 | 课时数 | 8 | |
| 学习目标 | 1.能理解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感觉投射系统;肌牵张反射;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熟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功能的特征;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形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能说出感觉、运动的形成过程,能分析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受损后的机体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3.能区分内脏痛(牵涉痛)与体表痛,提示临床处理疼痛的注意事项; 4.能说出不同机能状态下,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各系统的功能调节。 | |||
| 学习内容 | 1.神经元,突触; 2.反射一般规律 3.感觉功能 4.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电活动及脑的高级功能; 2、学生总结、理解以上基本概念并运用于实践。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机能实验室及相关实验设备。 | |||
| 课程单元十一 | 内分泌 | 课时数 | 4 | |
| 学习目标 | 1.了解内分泌系统在机体调节中的作用; 2.了解激素的运输途径及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掌握激素的作用机制; 3.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4.掌握腺垂体,神经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胰岛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 |||
| 学习内容 | 1.激素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2.腺垂体,神经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胰岛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激素的分类和作用;内分泌腺的作用与调节; 学生总结、理解以上基本概念并运用于实践。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 课程单元十二 | 生殖 | 课时数 | 2 | |
| 学习目标 | 1.了解男女性腺的作用,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2.了解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性成熟的表现。 | |||
| 学习内容 | 1.睾丸、卵巢的功能; 2.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 | |||
| 教、学、做内容安排 | 教师讲述男女生殖腺的功能;能说出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 学生总结、理解以上基本概念并运用于实践。 | |||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课堂讲授、任务驱动。 | |||
| 教学条件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
1.职业素养考核方式及说明
本课程职业素养考核包括平时的出勤率、完成书面作业任务的情况、完成实做作业任务的情况等,占总评价成绩的20%。这部分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按智慧职教云课堂反馈的学习记录,包括其签到情况、学习时长、课堂表现情况、讨论参与度以及课堂测验等。
具体考核标准和成绩分配如表一:
表一 过程性考核标准
| 序号 |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 | 成绩比例(%) |
| 1 | 学习质量 | 课堂提问、作业 | 60 |
| 2 | 学习态度 | 考勤 | 40 |
| 合 计 | 100 | ||
《生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在学期中开设,学生在学期结束前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并取得课程合格证书。
2.技能考核方式及说明
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具体考核标准和成绩分配如表二:
表二 实验项目考核标准
| 序号 |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及要求 | 成绩比例(%) |
| 1 | 实验结果 | 实验表现、实验报告 | 60 |
| 2 | 实验态度 | 实验考勤 | 40 |
| 合 计 | 100 | ||
期末考核采用卷面理论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生理学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和掌握程度。具体考核标准和知识点如下表:
表三 理论考核标准
| 序号 | 考核的知识点及要求 | 成绩比例(%) |
| 1 | 掌握人体功能的调节和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 2 |
| 2 | 掌握细胞的跨膜物质运转功能,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10 |
| 3 |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了解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血细胞的生成过程;掌握体液分布概况,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血型的基本理论。 | 5 |
| 4 | 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动脉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及三种通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静脉血流,冠脉循环和肺循环的特点。 | 18 |
| 5 |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的原理,O2及CO2在血液中的运输;了解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学习掌握呼吸的调节。 | 13 |
| 6 | 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胃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胃酸分泌的调节;掌握胰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掌握营养物质吸收的基本过程。 | 5 |
| 7 | 掌握能量代谢测定原理与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主要产热器官和皮肤的散热方式;体温正常变动与测定方法,学习掌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 2 |
| 8 | 掌握肾脏在机体排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球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及其调节;掌握清除率的概念,排尿反射。 | 15 |
| 9 | 掌握眼的折光功能和感光功能;掌握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和内耳的感音功能。 | 2 |
| 10 | 掌握突触传递的机制与特征,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征与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了解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和小脑的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 | 18 |
| 11 | 了解内分泌系统在机体调节中的作用; 了解激素的运输途径及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掌握激素的作用机制; 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掌握腺垂体,神经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胰岛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 8 |
| 12 | 了解男女性腺的作用,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了解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性成熟的表现。 | 2 |
| 合 计 | 100 | |
本课程成绩形成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考核、在线课程考核、技能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具体分配比例如表四:
表四 课程成绩形成标准及比例
| 序号 |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 | 成绩比例(%) |
| 1 | 职业素养考核 | 根据其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勤、提问、作业、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进行评分,详见表一 | 20 |
| 2 | 在线课程考核 | 在网络平台完成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并取得合格证书 | 10 |
| 3 | 技能考核 | 根据其在实验过程中的考勤、表现、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分,详见表二 | 20 |
| 4 | 期末理论考核 | 综合测试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详见表三 | 50 |
| 合 计 | 100 | ||
1.使用教材
(1)《生理学》,主编 李淑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年1月第1版;
2.参考书
(1)《生理学》,主编 姚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第二版;
(2)《生理学》,主编 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八版。
3.其它教学资源
《生理学》课程网站。
第六部分 编制说明
制定人:马小根、杨洋、任亚丽
审核人:范双莉
批准人:周卫东
编制系部:医学护理系
编制日期:2017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