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我们要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就是要学生掌握进行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的能力。
同工具性一样,人文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容丰富而深厚,是挖不尽的宝藏。汉字、汉语、汉文学、汉文化体系,构成了我国语文课程的根基。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之一,就是要弘扬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弄清楚,然后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领会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一篇优美的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应该是统一的,即"文道统一".
我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学习重点就是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认识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是如何通过对荷塘的荷花荷叶及朦胧月色的描写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我首先让学生诵读,然后是对文段中具体语句的品味。如果没有对鲜活的写景语言和别致的抒情语言有感觉和理解,就无从谈起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无从去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造诣,无从了解类似朱自清的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了。
所以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文学审美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就不能深入作品情致理趣的探寻,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熏陶会被架空。
比如我在对课文作了前两步的鉴赏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朱自清在半夜要到荷塘边去赏景? 并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文章《赤壁赋》思考。讨论之后,学生们能理解:人在失意,也即所谓“不平”的时候,往往会在自然中寻找慰藉,有消极的逃避,有积极的休整,还有领悟自然,师法自然,健全人格的意义。所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细腻的笔触,梦幻般的氛围展现着令人陶醉的荷香月色,以静与不静更替的环境衬托着内心的不宁静和思想的矛盾、苦闷。
显然,语文教材具有丰厚的审美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感悟,把握作者感情主线和精神追求,认识作者的艺术素养和特点,这正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也是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实施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首先是致力于民族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母语教学,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语文教学的就是从揣摩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开始,在感知的基础上,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作者思路和感情,从而掌握表达的技巧,获得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的陶冶。这就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