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国家近年来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国的农义务村教育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城乡义务教育仍然有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城乡师资力量上,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教师职称、教师学历、教师工作投入度方面。进一步分析城乡师资差异问题的成因,主要由经济差异状况和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完善造成教师的流动不均,农村教师的继续学习效果差等后果,从而拉开其与城镇师资力量的差距。根据以上现状和原因,解决该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其次国家应从加强教师的考核制度、完善农村教师特殊津贴或补助、福利的、制定农村学校管理、组织的、加强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教师能力建设五个方面来完善教育师资制度,最后作为问题的主体的农村学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逐渐减小城乡师资差异。
[关键词]义务教育 师资差异 经济 国家教育
[摘 要]随着国家近年来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城乡义务教育仍然有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城乡师资力量上,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教师职称、教师学历、教师工作投入度方面。[Abstract] With the recent emphasis o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ch particularly reflected in the urban and rural teacher source, including age structure, teachers’ titles,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job commitment and other terms. 进一步分析城乡师资差异问题的成因,主要由经济差异状况和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完善造成教师的流动不均,农村教师的继续学习效果差等后果,从而拉开其与城镇师资力量的差距。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will find it is mainly because the economic disparity and imperfect policy of n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that cause the uneven flow of teachers and ineffective continue learning of rural teachers, which widen the faculty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根据以上现状和原因,解决该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其次国家应从加强教师的考核制度、完善农村教师特殊津贴或补助、福利的、制定农村学校管理、组织的、加强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教师能力建设五个方面来完善教育师资制度,最后作为问题的主体的农村学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逐渐减小城乡师资差异。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and reasons, the primary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followed by construction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strengthen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rural teachers' special allowances, subsidies and welfare policy, development rural schoo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policy, strengthen personnel flow mechanism, improve capacity building of teachers to consummate the education system, at last, as the key factor, rural schools should keep improving their strength to make it possible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摘 要]随着国家近年来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城乡义务教育仍然有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城乡师资力量上,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教师职称、教师学历、教师工作投入度方面。[Key words]compulsory education economy policy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亟待教育为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队伍输送新鲜的血液,而九年义务教育又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的优劣关乎国家的未来。然而,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把重点放在发展城市教育而忽视了农村教育,在城市日趋追求优质教育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保障制度的缺失、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近年来农村学龄人口的变化、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等原因又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拉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二者的差距主要包括“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方面的差距,而“软件设施”中最核心,同时也是农村教育最核心的因素无疑就是师资力量。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并制定了许多相关,使得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师资方面,城乡义务教育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出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总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的现状,追溯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的原因,寻求城乡师资差异问题的对策,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现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和的倾斜,过去农村义务教育的很多问题局面已发生变化,有所改善,如农村教师由年龄老化逐渐向年轻化过渡、教师所教学科已经由过去的一科老师教多个学科向学科教师专业化转等,但同时,在师资方面,城乡教育仍有着短期内不能一蹴而就能改变的差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年龄结构差异
理论和事实证明,当中青年教师占教师团队主体,团队各年龄阶段人员呈橄榄球型分布时,为成长型团队,当年纪较大的教师不再胜任工作,中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高的教学能手,同时,又会有新的年轻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不可质疑的,这是教师团队最好的年龄构成模式。在城镇中小学中,教师人员的组成大多以中青年为主,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超编的现象,其教师组成符合上述科学的年龄结构模式。而在农村中小学,主要以年纪较大或年纪较轻的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并不占多数,即使有少部分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也大都通过招考等渠道进入到城镇的中小学,尤其在偏远农村、贫困地区,甚至连教师缺编的现象都广泛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了。年纪较大的教师难以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年轻的教师又没有积累丰厚的教学经验,一旦年龄较大的教师从岗位上离职,年轻的教师无法在短期内成长为业务能力强的教学者,从而拉开了城乡教学的差距。
(二)教师学历层次差异
根据《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初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非常少,城市、县镇、农村的比例分别是:2.1%、3.2%、0.1%,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为48.24%、26.01%、15.3%,从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高学历的教师数量配置与城镇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尽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完全由学历决定,但笔者认为更高的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方法观念、综合素质等的提升,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城镇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比农村教师高,在城镇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中他们要么是第一学历直接为本科或者研究生,要么通过后期的进修增加学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域、综合能力,而农村的教师大多学历层次不高或者由“民转公”而来,后期通过进修提升学历的教师少之又少,从而拉开了城乡教师学历层次的差距。
(三)教师职称结构差异
根据《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普通初中教师中,高级职称较少,城市、县镇、农村所占比例分别为:21.95%、11.7%、8.92%;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更少,所占比例为2%、1.4%、0.7%。教师职称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因此是城乡师资差异的一个灵敏指标,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职称差异有很大差距,需要广大教学者们迫切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四)教师投入程度的差异
以上是通过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对城乡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等量化的比较,而除了上述因素外,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影响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城乡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程度或者工作积极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而产生差距:1.工薪、福利待遇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有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和保障,个体就很难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目标。由于城乡经济水平的客观差距、国家的不同导致在农村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上普遍低于城镇教师,国家教育督导团2008年底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指出:全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人年均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69.2%。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同样在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却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结果。2.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教学者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已经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学校,但相比城镇的学校,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一些设施的缺乏比如教学设备、书刊杂志使城乡教师在教学的积极性上产生差异。3.学校的组织管理:由于我国过去长期重视发展城市教育,使得如今城镇教育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因此,在学校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经验丰富,教师作为管理先进、运行顺利、强有力的学校组织的一部分有明确的目标,有充满活力的环境,有成长的空间和动力,而农村学校长久以来没有形成先进的管理,没有给教师提供很好的成长空间,导致了城乡教师投入程度的较大差异。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成因
造成城乡师资差异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不均衡与教育不完善这两点:
(一)城乡经济发展的两极化是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问题的根本原因
由于过去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当地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过少造成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学校的“硬实力”即教学楼、校舍、教学设备等物质设施上,其次表现在“软实力”即师资力量、学校管理等方面;马克思指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农村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地位,所以很难产生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同时,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还衡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出现了城乡居民对教育资源需求的不均衡,因此就造成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居民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而农村居民对教育的支付能力不足降低了对教育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优秀的农村教师因为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农村落后的条件环境、自身强烈的职业成长需求与农村较低的教育需求等因素而离开农村,去城镇更好的学校,而城镇中的教师如果不是因为国家硬性规定如“教师轮岗制”等就更不会到农村来教学,另外,作为目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对自身定位比较高,而且基本上都为90后,没有到农村进行过实践,不能吃苦耐劳,初涉职场的他们尤其对自身职业的薪酬、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都有过高的期望,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但农村落后的生活条件以及农村学校落后的管理和组织都无法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就使得农村教师的来源大大减少,在源头上减少了农村优秀甚至是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数量。从而拉开和城镇师资的差距。
(二)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完善是城乡师资差异问题的直接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志首次提出了建设“重点学校”的说法,后来同志提出了先办一批重点中小学,进而通过“重点中小学”带动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理念;到1979年底,全国已经有5200多所重点学校,这一点与城乡二元制类似地拉开城乡教育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呼吁取消重点学校,提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才开始逐步取消“重点学校”的,但由于考核机制的缺失,部分地方教育当局为了给上级呈现更好的“教育政绩”,便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转移到了“示范学校”,从而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较弱,导致农村地区教师“缺编”现象明显。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传统的学校等级现象依然严重,优质的学校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有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能吸引足够的校外力量支持办学,因此与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相比凸显了其强大的优势与吸引力。因为,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普遍采用全国范围内教师公开招聘,开出的薪资待遇条件诱人,让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愈加明显,所以,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集中在条件较好的优质中小学。除此以外,过去一系列的都与城乡二元制配套地偏向城市,使农村教育处于薄弱环节,让城乡师资力量出现巨大反差。
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问题对策
(一)发展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作为在城乡师资差异问题中起作用的无疑对改善城乡师资差异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作为问题的主体农村学校也不能光以等、靠的心态等来改善这一问题,应增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差异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提升农村环境、条件,扩大农村人民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村教育,吸引优秀的教师、留住优秀的教师,缩小城乡师资的差距。
(二)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是一切行动的保障
1.国家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严抓教师资格,保证教师的质量,尤其是农村教师的资格和质量,将目前农村教师大多为“民转公”、老教师、刚毕业师范生甚至不具备合格教学资格的状况向合格、优良教师团队转换。要保证教师的质量就应严格贯彻教师资格制度,按照教师资格制度的规定审核教师是否能具有执教资格,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标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等问题。2.制定并切实落实关于农村教师特殊津贴或补助、福利的,为农村教师的薪资及物质回报提供保障。相比较而言,农村教师比城镇教师经受更艰苦的环境、更复杂的教学情况,因此农村教师有理由获得与城镇教师相同甚至更多的报酬,尤其是对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更应通过加大津贴额度、提供住房补助等来手段保障他们的物质需求。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执教,缩小城乡师资差距。3.制定农村学校管理、组织的、制度,明确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哪个部门管理,明确农村学校校长或者管理者的职责,建设怎样的学校,如何建设学校,并建立客观的、量化的考核制度以检测学校的管理是否达标。4.加强人才流动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实施教师的“定期流动制”,但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不仅人意之处,比如一些城镇学校给流动的教师任务太多致使流动只是流于形式,流动教师在农村学校签到却并没有真正执教或在农村学校工作,为完善该制度,应在市域、县域、村域内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区域共享,同时还应出台相关奖惩,对于自愿流动到农村的教师给予一定形式上的奖励,如在评优、职务晋升上给予照顾。5.完善教师能力建设,国家应出台保障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作为城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进修、学习,但由于农村的地理条件、此前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忽视、农村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够导致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效果与城镇教师相去甚远,因此国家应建立以投入为主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结合教师需求,确定培训目标,为农村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提高教学、科研等各种能力。
(三)农村学校应加强自身活力,应健全教师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农村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规范教师的行为,树立教师的形象,营造和谐奋进的活跃教学气氛,学校还应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吸引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教学,通过合理的管理、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来缩小与城镇间师资力量的差距。
参考文献
[1]肖飞.浅析当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原因[J].教育管理,2014,10.
[2]赵忠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J].新华社北京.
[3]林晓.师范生农村基层意识的培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4):29.
[4]马丽,陈韦,冯文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5]庄昕.关于城乡师资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以邢台市为例[J].中国教师,2010.
[6]马晓红.城乡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的分析对比[J].学园,2011,10.
[7]王玉安.义务教育发展应坚持均衡原则[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三峡大学文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教育管理学
任课教师: 张 朔
专 业: 学校体育教育学
学 号: 2014111501001
姓 名: 王 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