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测实量管理办法
<1>目的
<1.1>真实反映工程质量状况,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提升建筑工程的产品品质。
<1.2>规范和统一质量实测的要求、程序、取样方法、测量操作、数据处理等具体步骤和要求。
<2>具体实测项
<2.1>混凝土结构工程(垂直度、平整度、截面尺寸);
<2.2>砌体工程(垂直度、平整度、洞口尺寸);
<2.3>抹灰工程(平整度、垂直度、阴阳角);
<2.4>楼地面工程(标高、平整度);
<2.5>装饰装修工程(腻子平整度、饰面砖平整度、表面观感);
<2.6>安装工程(预留预埋的标高、平面定位偏差等);
<2.7>混凝土回弹强度。
<3>取样方法和时间要求
<3.1>所有在建工程按照分部分项验收顺序,以每一楼栋每一楼层单元为单位进行检查项目的实测实量。
<4>对实测实量的各项目标段结构层或房间的具体楼栋号、房号做好书面记录并存档,在楼层平面图纸上事先做好平面测量点的布设。平面简图中的每一编号与标识牌的编号和汇总表的编号必须统一。
<5>混凝土结构工程
<5.1>截面尺寸偏差
<5.1.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施工尺寸与设计图尺寸的偏差。
<5.1.2>合格标准:截面尺寸偏差[—5,8]mm。
<5.1.3>测量工具:5m 钢卷尺。
<5.1.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5.1.4.1>以钢卷尺测量同一面墙/柱截面尺寸,精确至毫米。
<5.1.4.2>同一墙/柱面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每个实测区从地面向上300MM 和1500MM 各测量截面尺寸1 次,选取其中与设计尺寸偏差最大的数,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5.1.5>示例
<5.2>表面平整度
<5.2.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平整程度。
<5.2.2>合格标准:[0,8]mm。
<5.2.3>测量工具:2m 靠尺、楔形塞尺。
<5.2.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5.2.4.1>剪力墙/暗柱:选取长边墙,任选长边墙两面中的一面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5.2.4.2>当所选墙长度小于3 米时,同一面墙4 个角(顶部及根部)中取左上及右下2 个角。按45 度角斜放靠尺,累计测2 次表面平整度。取最大值作为该指标合格率的1个计算点。
<5.2.4.3>当所选墙长度大于3 米时,除按45 度角斜放靠尺测量两次表面平整度外,还需在墙长度中间水平放靠尺测量1 次表面平整度。这3 个实测值中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5.2.4.4>有门洞或窗洞的墙必须按45°角跨门洞测量一尺,如下图:
<5.2.4.5>砼柱:可以不测表面平整度。如项目已对测量部位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如打磨),则依次避开已打磨修复部位进行测量。
<5.3>垂直度
<5.3.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垂直的程度。
<5.3.2>合格标准:[0,8]mm。
<5.3.3>测量工具:2m 靠尺。
<5.3.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5.3.4.1>剪力墙:任取长边墙的一面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5.3.4.2>当墙长度小于3m 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20CM 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2 次:一是靠尺顶端距上部砼顶板位置20cm 时测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距地面20cm 位置时测1 次垂直度,这2 个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5.3.4.3>当墙长度大于3m 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20CM 和墙中间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3 次:一是靠尺顶端距上部砼顶板20cm 位置时测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距下部地面20cm 位置时测1 次垂直度,三是在墙长度中间位置靠尺基本在高度方向居中时测1 次垂直度。这3 个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砼墙高度超过3m 时,从楼面50cm 位置向上进行实测。
<5.3.4.4>砼柱:任选砼柱四面中的两面,分别将靠尺顶端距上部砼顶板和下部地面20cm位置时各测1 次垂直度。这2 个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5.3.5>示例:
<5.4>楼板厚度偏差
<5.4.1>指标说明:反映同跨板的厚度施工尺寸与设计图尺寸的偏差。
<5.4.2>合格标准:[—5,8]mm。
<5.4.3>测量工具:超声波楼板测厚仪(非破损)或卷尺(破损法)。
<5.4.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可利用PDA 设备进行分部分项验收检查,实测实量数据可进行部分抽查。
<5.4.4.1>顶层和底层必须测,其它部位楼层按5~6 层抽查一次板厚,每个单位取1~2块板,取卧室或客厅。每块板取中间及对角线支座处(两侧距墙50cm),共取5 个点。
<5.4.4.2>测量所抽查跨的楼板厚度,当采用非破损法测量时将测厚仪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分别置于被测楼板的上下两侧,仪器上显示的值即为两探头之间的距离,移动接收探头,当仪器显示为最小值时,即为楼板的厚度;当采用破损法测量时,可用电钻在板中钻孔(需特别注意避开预埋电线管等),以卷尺测量孔眼厚度。1 个实测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5.4.5>示例:
<6>砌筑工程
<6.1>基本原则:实测前,根据同一标段内各楼栋进度随机选取处于砌筑阶段2-4 套房作为砌筑工程的实测套房。户数最多的房型为必选。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6.2>表面平整度
<6.2.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砌体墙体表面平整程度。
<6.2.2>合格标准:[0,8]。
<6.2.3>测量工具:2m 靠尺、楔形塞尺。
<6.2.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6.2.4.1>每一面墙都可以作为1 个实测区,优先选用有门窗、过道洞口的墙面。测量部位选择正手墙面,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6.2.4.2>当墙面长度小于3 米,各墙面顶部和根部4 个角中,取左上及右下2 个角。按45 度角斜放靠尺分别测量2 次,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6.2.4.3>当墙面长度大于3 米时,还需在墙长度中间位置增加1 次水平测量,3 次测量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6.2.4.4>有门窗洞口的砌体墙,必须骑跨门窗洞口45°角测量一尺(含过梁及构造柱)。
<6.2.4.5>所选2 套房中墙面表面平整度的实测区不满足10 个时,需增加实测套房数。
<6.2.5>示例:
<6.3>垂直度
<6.3.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砌体墙体垂直的程度。
<6.3.2>合格标准:[0,5]。
<6.3.3>测量工具:2m 靠尺。
<6.3.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6.3.4.1>每一面墙都可以作为1 个实测区,优先选用有门窗、过道洞口的墙面。测量部位选择正手墙面,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6.3.4.2>实测值主要反映砌体墙体垂直度,应避开墙顶梁、墙底灰砂砖或砼反坎、墙体斜顶砖,消除其测量值的影响,如两米靠尺过高不易定位,可采用1 米靠尺。
<6.3.4.3>当墙长度小于3 米时,同一面墙距两侧阴阳角20CM 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2 次:一是靠尺顶端距上部砌体位置20cm 时测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距离下部地面位置20CM 时测1 次垂直度,这2 个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6.3.4.4>当墙长度大于3 米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20CM 和墙体中间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3 次:一是靠尺顶端距上部砌体位置20cm 时测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距离下部地面位置20CM 时测1 次垂直度,三是在墙长度中间位置靠尺基本在高度方向居中时测1 次垂直度。这3 个测量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个计算点。高度超出3m 以上砌筑墙体,从楼地面50cm 起向上测量。
<6.3.5>示例:
<7>抹灰工程
<7.1>基本原则
<7.1.1>实测前,根据同一标段内各楼栋进度随机选取处于抹灰阶段2-4 套房作为抹灰工程的实测套房。户数最多的房型为必选。
<7.1.2>采用木夹板、石膏板等轻质材料作为后改造墙体,可不作为实测区。对于其他后改造墙体,相关标准不变。
<7.2>墙体表面平整度
<7.2.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抹灰墙体表面平整程度。
<7.2.2>合格标准:[0,4]mm。
<7.2.3>测量工具:2 米靠尺、楔形塞尺。
<7.2.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7.2.4.1>每一面墙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7.2.4.2>当墙面长度小于3 米,在同一墙面顶部和根部4 个角中,选取左上、右下2个角按45°角斜放靠尺分别测量1 次。2 次测量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7.2.4.3>当墙面长度大于3 米,在同一墙面4 个角任选两个方向各测量1 次,2 次测量值作为实测指标合格率计算点。同时在墙长度中间位置增加1 次水平测量,这3 次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值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7.2.4.4>有门洞的墙必须跨门洞45°角测量一尺
<7.2.5>示例:
<7.3>墙面垂直度
<7.3.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抹灰墙体垂直的程度。
<7.3.2>合格标准:[0,4]mm。
<7.3.3>测量工具:2 米靠尺。
<7.3.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7.3.4.1>每一面墙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具备实测条件的门洞口墙体垂直度为必测项。(取5 个门窗洞口作为5 个实测区,每个门洞两侧个测1 尺,取最大值作为1 个合格率评定的计算点)。
<7.3.4.2>当墙长度小于3 米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30CM 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2 次:一是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砼顶板位置时测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接触到下部地面位置时测1 次垂直度,这2 个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7.3.4.3>当墙长度大于3 米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30CM 和墙体中间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3 次:一是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砼顶板位置时测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接触到下部地面位置时测1 次垂直度,三是在墙长度中间位置靠尺基本在高度方向居中时测1 次垂直度。这3 个测量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高度超出3m 以上楼层,从楼地面50cm 起向上测量。
<7.3.5> 示例:
<7.4>阴阳角方正
<7.4.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抹灰墙体阴阳角方正程度。
<7.4.2>合格标准:≤4mm。
<7.4.3>测量工具:阴阳角尺。
<7.4.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7.4.4.1>每面墙的任意一个阴角或阳角均可以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7.4.4.2>在同一个墙面阴角或阳角部位,从地面向上300MM 和1500MM 位置分别测量1次。2 次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7.4.5> 示例:
<7.5>地面表面平整度
<7.5.1>指标说明:反映找平层地面表面平整程度。
<7.5.2>测量工具:2 米靠尺、楔形塞尺
<7.5.3>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7.5.3.1>每一个功能房间地面都可以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10 个实测区。
<7.5.3.2>任选同一功能房间地面的2 个对角区域,按与墙面夹角45 度平放靠尺测量2次,加上房间中部区域测量一次,共测量3 次。客\餐厅或较大房间地面的中部区域需加测1 次。
<7.5.3.3>同一功能房间内的3 或4 个地面平整度实测值,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7.5.4> 示例:
<8>墙面饰面砖工程
<8.1>基本原则:实测指标为:表面平整度、垂直度、阴阳角方正。累计实测实量10 个实测区。
<8.2>表面平整度
<8.2.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饰面砖墙体表面平整程度。
<8.2.2>合格标准:瓷砖墙面≤2mm,光面石材墙面≤2mm。
<8.2.3>测量工具:2 米靠尺、楔形塞尺。
<8.2.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同砼墙面平整度测量方法)
<8.2.4.1>每面墙作为一个实测区,选择10 个实测区。
<8.2.4.2>各墙面顶部或根部4 个角中,取左上及右下2 个角按45 度角斜放靠尺分别测量1 次。2 次测量值中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有门洞墙,跨门洞必测一尺)
<8.2.5>示例:
<8.3>垂直度
<8.3.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饰面砖墙体垂直的程度。
<8.3.2>合格标准:瓷砖墙面≤2mm,光面石材墙面≤2mm。
<8.3.3>测量工具:2 米靠尺。
<8.3.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同砼墙面垂直度测量方法)
<8.3.4.1>每一面墙作为1 个实测区,选择10 个实测区。
<8.3.4.2>实测值主要反映饰面砖墙体垂直度,应避开墙顶梁、柱子突出部位。
<8.3.4.3>每一个实测区测量2 个点,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8.3.4.4>层高3m 以内楼层,从顶板向下10cm 左右测量;层高超出3m 以上楼层,从楼地面以上50cm 高度左右进行测量。
<8.3.5> 示例:
<8.4>阴阳角方正
<8.4.1>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饰面砖墙体阴阳角方正程度。
<8.4.2>合格标准:瓷砖墙面≤2mm,光面石材墙面≤2mm。
<8.4.3>测量工具:阴阳角尺。
<8.4.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8.4.4.1>每一个阴角或阳角作为一个实测区,共选则10 个实测区。
<8.4.4.2>一个阴角或阳角实测区,按300MM、1500MM 分别测量1 次。2 次测量值中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8.4.5>示例:
<9>地面饰面砖工程
<9.1>基本原则
<9.1.1>实测前,同一标段内根据各楼栋进度,从图纸随机选取处于装修中期或后期阶段2-4 套房作为实测套房。户数最多的房型为必选。
<9.1.2>所选2 套房的检测指标为:表面平整度、垂直度、阴阳角方正。累计实测实量6 个实测区。
<9.2>表面平整度
<9.2.1>指标说明:反映饰面砖地面平整程度。
<9.2.2>合格标准:瓷砖地面≤2.0mm;石材地面≤2.0mm。
<9.2.3>测量工具:2 米靠尺、楔形塞尺。
<9.2.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9.2.4.1>地漏的汇水区域不测饰面砖地面表面平整度。
<9.2.4.2>每一功能房间饰面砖地面都可以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10 个实测区。
<9.2.4.3>每一功能房间地面(不包括厨卫间)的4 个角部区域,任选两个角与墙面夹角45 度平放靠尺共测量2 次。客餐厅或较大房间地面的中部区域需加测1 次。这2 或3次实测值中取最大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9.2.5>示例:
<10>安装工程
<10.1>基本原则
<10.1.1>实测前,根据同一标段内各楼栋进度随机选取处于抹灰或装修阶段2-4 套房作为设备安装工程的实测套房。户数最多的房型为必选。
<10.1.2>同一套房内具备条件的设备安装工程实测指标需全部检测。当实测指标合格率计算点总数少于6 个时,需增加实测套房数。
<10.2>座便预留排水管孔距偏差
<10.2.1>指标说明:本指标实测值为墙面装修完成面与座便器预留管外壁的距离。通过控制此指标,避免因距离过小,造成座便器安装困难;或因距离过大,造成座便器水箱等与装修完成面的缝隙过大,影响观感。
<10.2.2>合格标准:偏差[0,15]mm
<10.2.3>测量工具:5 米钢卷尺
<10.2.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0.2.4.1>每一个座便预留排水管孔作为一个实测区,每2 套房累计实测实量6 个实测区。所选2 套房实测区不满足6 个时,需增加实测套房数。
<10.2.4.2>本指标在墙面打灰饼或抹灰完成或装饰面完成阶段,且管孔填嵌固定后测量。
<10.2.4.3>实测前,通过图纸确定座便器预留排水管孔距,并将其管孔中心距换算为管外壁距距墙体装修完成面距离。如墙体装修面还未完成,现场测量值要减去2cm(墙面瓷砖铺贴预留厚度),以此作为偏差计算的数值进行合格性判断。
<10.2.4.4>每1 个座便器预留排水管孔距的实测值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10.2.5>示例:
<10.3>线盒、套管暗埋(设备安装)
<10.3.1>指标说明:该指标实测值为线盒及套管凸出或凹进墙体抹灰面的距离。
<10.3.2>合格标准:
<10.3.2.1>严禁将线盒直接预埋在混凝土柱、梁及剪力墙中,要求采用预埋塑料泡沫的方式。
<10.3.2.2>空调套管直接预埋在混凝土柱、梁及剪力墙中时,要求抹灰时安装管圈。
<10.3.2.3>凹进偏差[0,5]mm;凸出偏差[0,1]mm。
<10.3.3>测量工具: 5 米钢卷尺。
<10.3.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0.3.4.1>本指标原则上在抹灰阶段测量。
<10.3.4.2>每一个线盒或套管作为1 个实测区,每2 套房累计实测实量20 个实测区。
<10.3.4.3>用钢卷尺测量线盒面或套管管口边与抹灰完成面的距离,抹灰时增加了管圈的套管测量管圈与抹灰完成面的距离。
<10.3.4.4>所选2 套房中每套房选10 个实测区测量。
<10.3.4.5>数据记录:不合格实测值均按“1”记录,合格实测值均按“0”记录;原始数值记录时凸出墙面的直接记录偏差数值,凹进墙面的在偏差数值前增加“—”。
<10.3.5>示例:
<10.4>同一室内电气底盒标高差
<10.4.1>指标说明:该指标为同一房间内,各墙面相同标高位的电气底盒与同一水平线距离的极差。主要反映观感质量。
<10.4.2>合格标准: 0,±2mm。
<10.4.3>测量工具:激光扫平仪、5 米钢卷尺。
<10.4.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0.4.4.1>本指标原则上在抹灰阶段或底盒标高调整并固定完成测量。
<10.4.4.2>每一个功能房间作为1 个实测区。
<10.4.4.3>在所选套房的某一功能房间内,使用激光扫平仪在墙面打出一条水平线。以该水平线为基准,用钢卷尺测量该房间内同一标高各电气底盒上口内壁至水平基准线的距离。选取其与水平基准线之间实测值的极差,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1 个计算点。
<10.4.5>示例:
<11>水泥楼地面工程(找平层地面除外)
<11.1>指标说明:反映水泥地面平整度
<11.2>合格标准:
<11.2.1>毛坯房交付地面或龙骨地板基层表面平整度≤4mm;
<11.2.2>面层为瓷砖或石材的地面基层表面平整度≤4mm;
<11.2.3>装修房地板交付面表面平整度≤3mm。
<11.3>测量工具:2 米靠尺、楔形塞尺。
<11.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1.4.1>每一个功能房间地面都可以作为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6 个实测区。
<11.4.2>任选同一功能房间地面的2 个对角区域,按与墙面夹角45 度平放靠尺测量2 次,加上房间中部区域测量一次,共测量3 次。客\餐厅或较大房间地面的中部区域需加测1 次。
<11.4.3>同一功能房间内的3 或4 个地面平整度实测值,作为判断该实测指标合格率的3 或4 个计算点。
<11.4.4>所选2 套房地面表面平整度的不满足6 个实测区时,需增加实测套房数。
<12>工程混凝土强度回弹要求
<12.1>回弹时间应在砼结构浇筑养护达到龄期后(最少不少于14 天,最多不超过60 天),选用校准合格的回弹仪进行回弹,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12.2>测量点数要求
<12.2.1>对满足养护龄期的在建砼结构楼层,应每个楼层单元,选取10个测区,每个测区20cm×20cm 大小,每个测区内要求回弹16 次并记录数据。对所有需要回弹的楼层单元100%进行回弹;
<12.2.2>所有混凝土回弹点位应在标准平面图上标注清楚位置和编号,各个单位进行回弹时应在标准图上标注的位置进行回弹检测。
<12.2.3>对回弹检测不合格的位置应加倍检查或取芯送检。
<12.2.4>经加倍检查或取芯送检仍有不合格的,应判定为砼强度不合格,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二节 工艺工法
<1>橡胶止水带要求
<1.1>变形缝处设附加卷材防水层,每边出变形缝300mm。变形缝和施工缝不得设于主楼剪力墙处。
<1.2>高层地下室与地下车库连通口处墙体沉降缝采用橡胶止水带,对橡胶止水带的质量必须进行验收,严禁使用再生橡胶。橡胶止水带必须环形布置于混凝土中间位置,橡胶止水带连接必须采用机械热熔连接。
<1.3>拆模后立即将橡胶止水带外露部分采用夹胶板封闭保护,保证橡胶止水带完好。
<2>后浇带支撑施工工法
<2.1>后浇带部位应采用支撑,支撑根据层高与梁断面选择定型支撑或混凝土构造柱。定型支撑一般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m 后浇带处平台或梁底。混凝土构造柱适用于楼层较高,上部梁断面较大的后浇带梁底。
<2.2>后浇带两侧的支撑之间及与平台模板体系分开支设,不进行连接。平台模板体系拆除时,支撑体系不得拆除;支撑设置警戒线,挂牌标识,防止误拆。
<2.3>后浇带达到闭合龄期后,对后浇带进行清理,钢筋重新绑扎整齐,经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采用掺有膨胀剂的比原砼高一个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注。
<2.4>当板的净跨度不小于8000mm 时,除按计算要求在后浇带两边支设(定型)竖向支撑外,为了防止由于后浇带临时把大跨度板断开而使板受力挠度变形过大,造成结构破坏,在板跨内必须支设定型竖向支撑,对大跨度板竖向支撑进行加固。
<3>二次结构预埋钢筋的要求
<3.1>柱梁板等受力构件钢筋和构造柱下部插筋必须预留,预留确有困难的需按植筋施工方案施工,并进行拉拔试验。
<3.2>圈梁、墙梁、墙体拉结筋、构造柱上部连接筋等构造钢筋可采用植筋或预留设置,植筋时要检查数量、位置、植筋质量。
<3.3>墙体拉筋采用直径Φ6.5,砖混结构拉结筋压入墙体的长度为1000mm,填充墙为700mm。
<3.4>拉结筋伸入构造柱长度不小于200mm,不能满足时用弯钩钩住构造柱另一侧钢筋。
<3.5>墙体拉筋高度间距根据砌块模数确定,但不得大于600mm,且不允许折弯压入砖缝。
<4>外剪力墙螺丝杆洞处理
<4.1>用楔型塑料塞塞进螺杆孔并砸紧或用防水砂浆从剪力墙外侧堵塞螺杆洞口,深度≥50mm,外墙面用防水砂浆抹出直径50㎜厚5m 的圆饼。
<4.2>待凝固24小时后,采用加膨胀剂的防水砂浆从内侧嵌填密实。
<4.3>外侧封堵砂浆干燥后,在以螺栓孔中为圆心的直径100㎜范围涂刷1.0㎜厚JS 防水涂料。
<5>不抹灰混凝土墙面不同墙体材料接缝处预留企口
<5.1>混凝土墙(内墙)结构施工时,在模板内侧沿洞口边位置(包括上口)预先设置宽75mm,厚10mm 的企口,浇筑混凝土时凹槽一次性成型。地方规定不允许留企口的或在工程策划中明确且经批准不实行不抹灰混凝土的楼栋,可不留设企口。宽度小于1000㎜的短肢剪力墙不留设企口。
<5.2>抹灰施工前,先在混凝土墙与填充墙之间钉150宽镀锌钢丝网防止开裂。
<6>二次结构(构造柱)施工工法
<6.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墙体,构造柱截面不应小于<墙厚>X150mm。
<6.2>构造柱海绵条粘贴:沿构造柱边缘粘贴2公分海绵条。
<6.3>构造柱模板上口设置45°角浇筑口,以便混凝土浇捣。顶部20~30mm 可用干硬性细石砼或砂浆塞实,既不改变框剪结构受力体系,连接处又不出现裂缝。
<6.4>封模前将模板内的砂浆残块、砖渣等杂物清理干净,在浇筑构造柱混凝土前,必须将砖墙和模板浇水湿润(钢模板面不浇水,刷隔离剂)。
<6.5>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以保证浇筑密实。
<6.6>浇捣构造柱混凝土时,宜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实。
<6.7>构造柱模板不宜过早拆除,以免引起混凝土缺损。拆模后及时养护。
<6.8>浇筑企口位置的砼三天后凿除,剔凿处的混凝土毛面基本达到剁斧石的表面平整度要求。
<7>楼地面起砂、空鼓、裂缝防治
<7.1>楼地面施工要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和配合比,重点控制水灰比。砂浆面层用偏干硬性水泥砂浆,混凝土楼地面的砼坍落度应≤120mm。
<7.2>楼面浇筑水泥砂浆面层要涂抹均匀,随抹随用短杠刮平;砼面层浇筑时,应采用平板振捣或辊子滚压,保证面层砼振捣密实。
<7.3>楼地面层掌握和控制压光时间,压光次数不少于2遍,分遍压实,抹平。
<7.4>表面有泌水现象时,可均匀撒一层干水泥和砂(1:1)的拌合料,再用木抹子用力抹压,吸水后用铁抹子压平。
<7.5>地面面层施工24h 后,应进行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防冻施工措施。
<7.6>当抗压强度达3Mpa 才能上人,并加强对成品的保护。
<8>外墙渗漏防治
<8.1>外窗台、腰线、外挑板、飘窗等部位必须粉出不小于2%的排水坡度。
<8.2>外窗台、腰线、外挑板、空调搁板、飘窗等部位靠墙体根部处应粉成圆角或45°角,在墙根处涂刷1mm 厚JS 防水涂料,水平宽度及泛水高度均为150mm。
<8.3>外墙突出部位的下口应做滴水线。滴水线应整齐顺直、内高外低。滴水线宽度要求10~15mm,深度不小于8mm。不能做滴水线的应粉成鹰嘴式。
<9>外墙涂料外墙涂料外墙涂料
<9.1>外墙刮糙层厚度不得超过10mm。刮糙层立面垂直度±4mm,表面平整度±4mm,阴阳角方正不大于4mm。
<9.2>外墙保温层的检查验收要求:保温系统的抗拉强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保温板的面层抗裂砂浆立面垂直度度±3mm,表面平整度±3mm,阴阳角方正不大于3mm。
<9.3>外墙腻子面层的验收要求:腻子的材料必须使用与外墙涂料相配套的弹性腻子,腻子表面打磨平整,腻子层立面垂直度±2mm,表面平整度±2mm,阴阳角方正不大于2mm。
<10>卫生间的防水要求
<10.1>卫生间防水层泛水高度(完成面):淋浴区1800mm(1mm 厚防水),浴盆区600mm,其余300mm。
<10.2>卫生间所有立管根部均需设置管台(50mm*50mm)。
<10.3>卫生间排气道及管口周边根部管台另加附加防水层,泛水高度300mm。
<10.4>卫生间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阴角处粉成小圆弧。
<10.5>卫生间找平层朝地漏方向的排水坡度为1%~1.5%,地漏口要比相邻地面低5mm。
<10.6>卫生间的暗敷管槽部位在卫生间墙面防水施工前将粉刷层修补光滑平整。
<10.7>防水层施工后采取及时做保护层或覆盖等保护措施。
<11>立管吊模的施工工艺(采用“三次成活法”施工)
<11.1>浇筑细石混凝土前,先将洞口侧壁打毛,刷一道素水泥浆,再用微膨胀混凝土(C30,石粒径10~15mm,坍落度120mm左右)分两次认真浇捣密实,第一次浇2/3厚,等24h 后刷一道1mm 厚JS 或水泥基防水层,然后第二次浇捣微膨胀细石混凝土,管道四周200mm 范围内由管边向外适当找坡。管口封堵时,班组必须派专人进行跟踪施工。
<11.2>两天以后方可拆模,并进行24h 洒水养护。洞口混凝土需养护7天以上,同时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期间碰撞管道。
<11.3>在管洞周边灌堵漏剂,并在管道半径200mm 内做一道加强防水层。
<11.4>卫生间防水施工完成以后,应进行48小时蓄水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隐蔽验收,并及时施工保护层。
<12>管道井管洞吊模的施工工艺
<12.1>洞口侧面清理毛化后先用C30微膨胀细石砼浇筑至2/3高度。
<12.2>再刷1厚JS 或水泥基防水涂料,向外刷出楼面100mm。
<12.3>防水涂膜干燥后浇筑剩余1/3高度细石砼,并高出楼面结构30~50mm。
<13>安装立管施工要求:所有的立管安装施工前周边200mm 范围内必须完成贴饼、抹灰施工,并完成第一遍腻子。
<14>铝合金门窗后塞法施工工艺
<14.1>洞口主体施工时预留,预留出窗框安装企口。
<14.2>洞口侧面用抹灰施工企口时应该严格控制好厚度、平整度、垂直度,防止超厚或裂缝。
<14.3>刷1mm 厚柔韧型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或JS 一道,防水范围:外墙面在护角处向墙体方向涂刷15cm,内墙面在护角向墙体方向涂刷5cm。
<14.4>门、窗侧面保温层施工:若外保温采用保温板作保温材料,所有的门窗侧面保温板采用专用粘结材料,保温板粘贴时采用满浆铺贴,拼缝时的接头缝也应是坐浆,防止点贴而产生渗漏。
<14.5>外墙抗裂砂浆及玻纤网格布施工,内墙门窗护角抹灰:保温层施工完成后先施工一层抗裂砂浆,粘贴网格布,粘贴网格布时窗角四周斜贴150mm 宽300mm 长加强层,再加一层抗裂砂浆,抗裂砂浆总厚度不小于3mm。
<14.6>门、窗框安装:门、窗框与墙体连接采用厚度不小于1.5mm 固定片,最小宽度不小于15mm,材质为Q235-A 冷轧钢板,表面应进行镀锌处理。门、窗框的固定件固定在门、窗墙体洞口位置的内侧,等待门、窗框安装完毕后再1:2.5微膨胀水泥砂浆将预留40×80凹槽补平。
<14.7>所有采用聚氨酯发泡剂嵌缝的严禁割裂,必须在发泡剂硬化之前堵回挤压密实。
<14.8>门、窗框与墙体处密封胶施工:所有门窗框外侧处全部采用密封胶,为了保证打胶质量及美观,密封胶宽度不宜大于10mm,在打胶前用单面胶带贴在门窗侧边处控制密封胶宽度,等待打胶结束后再撕掉单面胶带。
<14.9>外墙腻子、涂料施工:待整个楼栋的门窗安装结束后方可施工外墙涂料,为了确保外涂料质量,所有的外墙、门窗侧边均要批外墙抗裂腻子,打磨平整后刷一道封闭底漆,然后再刷外墙涂料。
<15>屋面瓦的施工工艺
<15.1>施工工序依次为:混凝土结构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温层-钢筋网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绑扎顺水条-钉设挂瓦条-挂瓦-淋水试验-验收。
<15.2>屋面板基层平整度不超过10mm,施工时确保阴脊与阳脊、檐口与屋脊拉通线。
<15.3>基层找平面用铁板搓平、压实、抹光。
<15.4>防水层与基层连接紧密,表面平整,无缺损。
<15.5>预留φ6.5钢筋,φ6.5钢筋横、竖向间距为1000mm。
<15.6>钢筋网细石砼用C20砼,塌落度<8cm,随捣随抹光,平整度不超过8mm。
<15.7>顺水条用40×20的杉木条,打孔与结构砼板预留φ6.5钢筋连接并固定,挂瓦条为30×30杉木条,用水沥青涂刷防腐处理,挂瓦条用不锈钢钉固定在顺水条上。
<15.8>屋面瓦用不锈钢钉钉在挂瓦条上。
<15.9>天沟下方的屋面瓦或无檐沟的屋面瓦必须用双股铜丝或不锈钢丝把屋面瓦初步绑扎在挂瓦条或钢筋上。
<15.10>然后在瓦下面填满聚合物水泥砂浆,将屋面瓦揉摁压平、窝实。
<15.11>把双股铜丝或不锈钢丝收紧扎好,最后用不锈钢钉钉牢。
<16>楼梯护角
<16.1>楼梯浇筑后应及时采取木板防护的成品保护措施,采用清水混凝土楼梯时踏步角预埋25×25角铁,采用水泥砂浆楼梯浇筑后应及时采取木板防护的成品保护措施,采用清水混凝土楼梯时踏步角预埋25×25角铁,采用水泥砂浆
<16.2>精装修施工中卫生间必须先立门坎石,防水层施工时应上翻至门坎石侧边上口。
<16.3>在地下室浇筑50mm 厚左右的混凝土面层时,在排水沟位置放置50×100木方,终凝后取出木方,侧面修整后用水泥砂浆粉刷平整,形成坡向集水坑的浅沟。
<16.4>地下室地面按0.3%左右的坡度坡向浅沟,平整度为3mm。
<17>外墙保温板粘贴
<17.1>保温板采用框点法粘贴,框下口留50mm 宽的透气槽,涂料面的粘结率≥40%,面砖饰面的粘结率≥60%,粘贴前混凝土面必须修整和清理基层,砌体面必须抹灰,混凝土面必须做界面处理。
<17.2>保温板粘结牢固后,应在 8~24h 内安装固定锚栓,锚进基层不小于 30mm,大于0.1㎡的单块板必须加锚栓,每块板不小于4个,四角必须用锚栓固定,24M 以下每平米不少于7个,高层或24M 米以每平米不少于8个。
<17.3>分格线、滴水线放线定位后用开槽机在保温板上开出凹槽,安装时在槽内抹聚合物砂浆,然后将塑料成品分格线压入保温板槽内。
<17.4>在保温板上先薄抹一道抗裂胶浆,压入网格布,再抹一道抗裂胶浆,抹面抗裂砂浆厚度为3~6mm。
第三节 本工程采用技术规范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9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6>《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7>《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11>《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
<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14>《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1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