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盛夏时节,华夏大地一年一度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再次演绎,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都难逢难遇的大事件!
记不起在什么书上看到了这句话:每一代人都会无比怀念自己的青春,即便它是艰辛的岁月。
回想36年前的七月,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我把自己的美好青春永远留给了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及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每个角落,牵动了千百万个家庭,几代人的情感。“”中就放下了书本,离开了课堂的毕业生,告别城市,奔赴农村,怀着燃烧的激情,将自己青春的汗水洒在了农村、边疆、草原,从此开始了知青生涯。那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最难忘的时期。
当时哥哥正在服役,弟弟妹妹还很小,家里长辈说都是下乡,能不能离家近点儿,然而我血气方刚,不屑一顾,说离家近了,离毛远了。最终我去了距县城较远的公社插队,从此,走进了那所乡村大学。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可以大有作为……
卡尔维诺说:“人与人的生命质量不可能同样厚重。”是啊,现在我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从来没有选择成长年代的自由。知青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作为那个年代生人的一分子,我别无选择地走进了知青队列,不幸的同时,更觉荣幸之至。因为命运把人间的酸甜苦辣浓缩在一个舞台上,让我们的人生畅想曲提前拉开了帷幕,这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能有的。虽然那个年代渐行渐远,知青一代也早已两鬓飞霜,风华不再,但是我们的青春容颜已经永远驻足于那片黑土地并幻成为一望无边的麦苗和金秋里丰硕的果实。
当年只有18岁的我,还是一个不谙世故的毛头小子。可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我和同伴们挤在一辆驶离县城的“牌”汽车上,那一刻,我满怀着战天斗地的志向,无限憧憬着那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豪迈的歌声洒满征程。
回望36年前的人生起步,我赫然发现,有关“知青”的字里行间有两个字熠熠生辉——真诚!
那时的知青们,就像列宁所形容的那样:“单纯得就像真理一样。”对党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萦绕脑际的是生为毛而战斗,死为毛而献身的誓言。上山下乡有天大的困难,也不用老师到家里去做工作,打起背包就踏上了领袖指引的道路,伴随浪漫心弦的理想和义无反顾的情怀离开城市。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铭心刻骨,让人热血沸腾。我想,那种真诚的情感和献身的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我们对人民、对事业锲而不舍 。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即便在穷乡僻壤、荒野山村,青春依然散发出至纯至美的气息。知青这个群体确实对农村的各项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个小小的村落,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城里的中学生,可以说是把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推进了一大步。那时候很多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知青都是主力军。知青们带领社员学文化、编排文艺节目、练秧歌,打兵乓球、篮球,民办教师等都是以我们知青为主体,当年,农村里的好多大队干部、生产队长、会计、“赤脚”医生都是知识青年。
我在农村干了近四年的时间,这四年时间都是“顶着星星走,踏着月色归”。在无边的田野里,我们经历了春播、夏锄、秋收、打场这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农活几乎干遍了。还挑过粪桶淘厕所,起圈拉土积粪肥,肩拽大耙搂烧柴,和泥叉墙淘水井,草甸驰骋放过马……那种鲜活的场面,可能是我今生今世再也难遇到的情景了。当我们走过泥泞坎坷的田间小路,看着那黄澄澄的玉米、红通通的高粱,金黄色的谷穗,就深深地理解了什么叫“汗珠掉地摔八瓣”。
1977年,我们插队的地方,遭遇了少雨干旱天气,导致秋后粮食欠收,10个工分仅勾到0.8元,相邻的一个生产队更惨,干一天只能拿到0.14元,社员自己说一天挣不上一盒0.15元的“握手”烟。没办法,冬闲时节只好到镇里去“拉脚”。上山下乡,使我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虽然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留在了第二故乡,但是,我的生命华章也从此在那里唱响。所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都对那段特殊经历无怨无悔。
逝去的那段已经绝版了的集体户生活,曾是插队知青们演绎人间真情的青春部落。在知青父母所在系统组户的时候,一些少男少女就带着互相欣赏、默契地走到了一起,到农村安营扎寨。当漏雨的茅屋、粗陋的饭食、繁重的劳作接踵而来的时候,各种复杂的心态也悄然萌发。在集体户里,有过收获的喜悦,也有过颓唐的苦闷,更有过失去理智的“武装冲突”。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干的是刨粪的活儿。我正刨得起劲儿,一镐下去,没注意一个男生正在前面用铁锹撮粪,镐尖顺势刨到他的棉大衣前下襟,一下子就把棉大衣撕开个大口子。我当即惊出一身冷汗,可我那临铺的兄弟却只是轻松一笑,就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埋头继续手里的活计,我却呆愣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而当年内心的那份歉意始终萦怀,那是知青之间相互患难与共的理解和担当。集体户里每每都是互助互帮,干活时,当男生铲到地头后,就会去再接一接还没有到头的女生;当女生把小菜园里的嫩黄瓜、鲜柿子送到男生手上,或帮男生洗衣服,相互之间还会产生不少遐想。在合伙的劳动和生活中,一些男女知青之间产生的那种朦朦胧胧的情愫,每每总是值得吟味的。
如今,我们这一代知青大多数都成了城里的退休族,是“知青”这个当年曾经风行一时的时代名词,成了我们迅速沟通的“密电码”。即便没有在一个县、一个公社、一个乡村、一个集体户里相处,碰到一起,照样是心心相印。知青们见面后的互相问候都非常简洁:“你哪届?”“75,你呢?”“76。”“你在哪里插队?”“大安,你呢?”“乾安。”无需再多说一句,彼此的心已经贴得很近很近……
近年已有为数不少的 “知青朋友”回到自己当年插队落户的地方,或偏远的乡村,或祖国的边疆,他们或结伴而行,或携妻带子同往,为的是找寻自己青春的影踪,更多是要重温当年老房东亲如父母般的关爱,畅叙生命中那些温馨善良暖人肺腑的场景。为那段难忘岁月续上永久的追念。我们的子女能够理解父辈当年的爱恋、苦痛和久留心底的那份思念吗?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应该用心将那一份真诚珍藏起来,传承下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知识的青年,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我想,年轻人应该多与父辈们分享他们在艰苦奋斗中的成长经历与感受,那一定是社会进步的宝贵精神资源。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知青岁月,那是我们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