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0:53:14
文档

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

大学生研究DaXueShengYanJiu□侯捷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媒体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出的有一定影响力、
推荐度:
导读大学生研究DaXueShengYanJiu□侯捷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媒体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出的有一定影响力、


大学生研究D aX u eS h e ngY anJ iu

□侯

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

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媒体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民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互联网上的集中反映。

由此可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指由青年学生通过网络表达对学校内部或是社会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的意见或看法,从而在学校内外产生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校园网络舆情呈现出如下的特点:第一,通过网络表达意见或言论的主体是在校青年学生;第二,其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事务、社会焦点问题和社会公共事务等;第三,同普通的网络舆情一样,校园网络舆情同样是青年学生和广大网民经过网络所表达的意见或言论经过

不断的整合,最终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倾向性;第

四,校园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例如近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我爸是李刚”、“罗彩霞事件”等网络舆情事件,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校园,成为社会一时的热点问题;第五,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的安全、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都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

舆情的产生

网络表达,顾名思义就是网民通过网络对社会问题、社会事务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进行一定利益诉求的一种网络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使用互联网也更加方便、经常,这为青年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同时也为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国外有学者指出,网络的出现“在大众传播史上第一次将不必是有大资本的个人就能接触广大的视听群,因特网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这是性的转变[3]。”

1.青年学生网民数量巨大使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成为可能

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30岁以下的网民占全国网民总数的58.2%;从网民的职业结构上看,2010年,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分别占整体网民的30.6%,16.2%和14.9%[4]。由此可见,学生仍是我国网民的主体,在校青年学生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知识水平上来说都是学生网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网民呈现出数量大、网络使用率高、上网时间长等特点,这为青年学生通过网络表达意愿提供了前提,校园网络舆情也正是在青年学生积极使用网络表达意愿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2.青年学生网络表达途径的增多促进了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公民的情绪、意见和利益诉求通过各种途径在网络中表达,综合来看,公民网络表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博客、播客、BBS、微博、手机媒体、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网络签名、网络调查,以及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相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公民网络表达的途径,而且使公民网络表达更加方便和快捷。具体到在校青年学生,他们均不同程度地通过以上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社会活动,笔者在上海、河南和宁夏等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媒体、博客是目前青年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表达途径,分别占到调查总人数51%、32%和30%。如此众多的网络表达途径,不断扩大和增强着青年学生网络表达的影响。青年学生网络表达途径的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

3.青年学生网络表达的便捷和经常是校园网络舆情产生的前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网络表达的途径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这必将使青年学生网络表达变得更加便捷和经常。截止2010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都进一步提高[5]。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网站等与网络传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更大的人际传播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等移动网络在青年学生中更加普及,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青年学生的网络表达更加便利、更加经常和快捷。

网络具有虚拟性、高介入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青年学生的网络表达也有着和传统渠道的表达不同的特点。网络表达可以超越现实中的一些控制,发表更自由的言论、意见和观点。有学者指出,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缺少影响政治决策的权力和资源,而在网络这个由他们领导和掌控的世界里,他们如鱼得水,终于找到可以影响政治的方式——

—网络,所以他们是网络的主要制造者,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推动者[6]。相对于传统渠道的表达,网络表达的自由和隐蔽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选择了这一表达意愿、诉求利益的渠道,这也是近年来校园网络舆情越来越引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校园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

1.校园网络舆情形成的缘起——

—“焦点事件”

网络的发展为青年学生网络表达提供了重要载体,但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这个事件的发生对青年学生群体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促使青年学生通过网络表达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这种事件一般应具备影响面大、刺激性强、受关注度高等特点,这些事件一经网络传播就能引起更多网民的迅速反应,能成为引发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导火索”。有研究表明,几年来中国网络关注的热点事件有以下几种: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灾难事件,与民生直接相关的事件,反映社会利益矛盾的事件,与困难群体相关的事件,反映社会道德困惑或道德示范的事件[7]。在校青年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强、爱国热情高、政治敏感性强、感性大于理性等特点,一般情况下,这些事件的产生容易引起青年学生密切关注和讨论。当焦点事件产生后,青年学生们往往能很快通过网络将事件传播出去,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讨论和下一轮次的网络传播。接着,当这一事

图1:中国网民的规模及普及率

件本身或关于事件的讨论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之时,校园网络舆情就开始出现。

2.校园网络舆情的初步形成——

—网络讨论焦点事件出现后,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部分青年学生开始通过网络就此事件或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直接通过网络诉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青年学生的网络讨论或参与只是零星的、孤立的,但是由于缘起事件具有刺激性强、受关注度高等特点,能迅速引起青年学生的共同关注,能激起青年学生的共鸣,能迅速激发起他们讨论、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青年学生的网络表达更加深入。青年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网络表达行为,通过网络的进一步传播扩散,其影响大大增加、受关注度也备加提高,更多的青年学生或网民参与到事件的讨论或参与中。此时,讨论、参与的内容可能与缘起事件相关,也可能因缘起事件而涉及其他更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传播信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青年学生的网络表达行为带来更大的“扩散效应”,从一点辐射到多点,再由这些点向更多点辐射,甚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青年学生就缘起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多种观点通过网络不断冲突、交流,抑或融合抑或分野继续扩大。但是,随着青年学生网络表达的进一步深入,青年学生的各种观点通过网络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些观点经过不断的冲撞,会逐渐地融合成为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校园网络舆情在此时也初步形成。

3.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

—互动与高涨

一般来说,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并不是封闭完成的。它的发展一般会遵循“青年学生网络表达深入,其影响不断扩大——

—引起传统传媒的关注,形成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的互动(特别是与现代使用较多的电视、报刊和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进行互动)——

—影响继续扩大”的轨道。当校园网络舆情信息进入和传统传播媒介的互动阶段,校园网络舆情往往也会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从而使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于此,更多的网民加入到事件本身或相关问题的讨论或参与,社会各界都会因各种媒体的报道更加清楚地了解原始焦点事件。此时,校园网络舆情进一步的高涨,影响力也进一步的扩大,甚至会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加热”。

在校园网络舆情发展的这一阶段,需着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其形成过程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倾向。“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其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8]。”从校园网络舆情形成的实际过程来看,青年学生对缘起事件的网络表达,可能在初期呈现出多种观点或意见,但是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多种观点或意见得到不断的整合最终形成一种或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或意见,这些观点或意见会逐渐的在青年学生中占据上风,最终逐渐达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不管其正确与否,其他的观点或意见会逐渐的减弱甚至是消失。这种群体极化倾向的特点一旦在校园网络舆情中体现出来,必然会引导青年学生对缘起事件的看法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甚至可以左右青年学生的思维。如若这种群体极化倾向与事物的本源相左,必然会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4.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束——

—淡化或消落

网络舆情热点持续一个时期后,逢新的事件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多数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于是,原来的热点舆情便慢慢冷却,最终沉寂下来。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每个网络舆情热点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6.8天。如果一个网络热点议题不节外分枝,大多存活时间集中在1至15天的短期,中间也很有可能由于当事人或单位回应不当引发一波几折的舆情关注持续到3周左右。[9]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当然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校园网络舆情的淡化或消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焦点事件本身的影响减弱,二是舆情产生后相关方面及时处理或疏导,三是新的焦点事件出现使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这其中的一点因素或多点因素的组合,最终必然导致校园网络舆情的淡化或消落。

四、小结

近年来,校园网络舆情越来越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从实际工作来看,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可能引发校园群体事件,甚至可能对社会的安全、稳定产生不小的影响。如何做好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从校园网络舆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的引

(下转第113页)

[1][2]冷珊珊.专家建议删减三字经学活不死背[EB/OL ].http ://news.163.com/11/0113/10/6Q97033500014AED.html.[3][5]胡一虎.三字经该有所删减吗?凤凰网“一虎一席谈”[EB/OL ].

http ://v.ifeng.com/culture/201102/39d9d548-671e-4115-946e-c86ec8e2a390.shtml.[4][6]姚晓丹.删减经典不利于学生养成分辨能力[N ]光明日报201116(2).

[7]《三字经》到底怎么读?[EB/OL ].http ://szb.northnews.cn/bfxb/html/2011-01/05/content_795177.htm.[8]梁涛.试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母语教育[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24-26.

[9]朱自清.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M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10]何九盈.文言与现代汉语[M ]汉语三论[C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112-112.[11]吴晗.读《三字经》[J ].前线,1962(1).

[12]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分析———从三字经到千字文到历代蒙求[J ].文学,1936年7月第七卷第一号.

[13]张伯行.养正类编?小学[M ].清.杨浚重辑.刻本,增刻.福州正谊书局,清同治8-9年(1869-1870)第137-138册.[14]许衡.小学大义名[A ].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C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15]徐梓.蒙学须知[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9-27.

[16]蒋庆.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蒋庆先生谈儿童读经面临的问题[EB/OL ].

http ://www.confucius 2000.com/confucius /jqxstetdjmldwt.htm.

[17]《三字经》岂能是国学———朱维铮教授访谈录[J ].社会科学论坛2009(6)(上).[18]张分田,张鸿.应当严禁以行政手段推动“少儿读经”[J ].历史教学2010(1):5-8.

参考文献:

将蒙学教材和传统经典中优秀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而不是一味的复古、尊古,盲目复制传统蒙学经验,应是今后青少年国学启蒙教育应有的方向。对于现阶段中小学生的“读经热”

、“蒙学热”,应理性对待,促其良性发展,而不能让其成为谋取利益的文化虚热。应“积极探索向少年儿童灌输优秀文

化传统的有效途径,诸如组织专家力量,编写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适合少年儿童的各种出版物”[18]。■

李香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杨守建

文档

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

大学生研究DaXueShengYanJiu□侯捷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媒体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出的有一定影响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