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起源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巫术说、宗教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等等各有其合理性也不乏弊端。
正如童庆炳先生所说“巫术说“未能回答巫术艺术产生的原因,“宗教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为力,转而变成对自然力的崇拜,“游戏说”认为文艺源于游戏,而游戏又源于人的生理需要,从而使得文艺起源问题沦为生物学意义的解释。但是童庆炳先生将几种说法都从各种程度、角度归于跟劳动有关,比如把巫术仪式看成蒙昧阶段对劳动收成的期盼,游戏又源于劳动等等。可是我认为劳动说首先应被排除。
传统上,劳动说是比较权威的观点,涵盖完整而周延。持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观的论者基本都是以导师恩格斯的有关劳动的论述为立论依据的,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光辉著名命题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这一结论的。劳动说不外乎几大理由,一,劳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二,人类劳动生活的需要直接推动了文学的产生。三,最初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密切相关的。当然,我们承认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提供物质基础,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有了劳动提供的物质基础并不一定就会产生艺术,更何况文学艺术。我们只能说劳动是文学艺术诞生的必要条件但一定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说劳动是一个过于根源化的东西,一切人类活动追根溯源均可以追到劳动,我们可以说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等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于劳动,所以结论是艺术产生于劳动。这未免太过于空泛,对于文学艺术本身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文学艺术”既然多了“文学”二字应当有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性,所以也应当有其特殊的源头,而不是笼统的概括为劳动。劳动说比较有力的依据在于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早期诗歌方面。然而既然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诗歌,大多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而事实上,文学并非诞生于文字之后,文字产生之前流失了许多古老歌谣、传说,他们是早期文学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证据说明这些更早期的文学内容以劳动为主。我们引以为证的仅仅是已经记录下来的那些零散的诗歌,这种研究诗的起源的根本错误在于无形中假定了历史记载上的最古的诗就是诗的起源,假定了在我们所谓的最古的诗以外寻不出诗的起源。此外文学艺术具有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而劳动无法最终解释人类艺术和审美发生的心理动机,也就无法说明为什么人类自觉的劳动出现以后就一定会产生艺术与审美的人类活动。
纵观各种学说后,也有学者在以上提到的几种学说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多元说,即认为是劳动在内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说法似乎较为折中,难以进行辩驳,但是如果将文学艺术这个艺术家族中的小分支就归结为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艺术这位大家长的起源有该如何作结?恐怕只能是多元、多元再多元了吧,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学术上的偷懒行为,即采用一种最为综合、中庸的说法。而且如果承认这一观点,可能就没有什么研究的必要了。
我觉得探究文学艺术的起源,当然首先还是应当回到最原始的文学形式。从历史和考古学的证据看,诗歌在各国都比散文起来较早,古希腊及欧洲近代国家的文学史也都以诗歌开始,散文是后来逐渐演变出来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早诗歌的源头应当可以看做是文学艺术的源头。
朱光潜《诗论》中说道:“诗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所以要探究诗的起源我们首先要要知道为什么作诗?
《虞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志”、“意”即“情感”,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便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物情合一的角度探讨,因为自然万物的种种变化都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文从情来,情由物使,这体现了一种唯物主义文学起源观。而古希腊人对诗的定义是“模仿的艺术”,模仿对象可以是心理活动(如情感、思想),也可以为其他自然现象。在他们看来,诗的主要功用是“再现”外在事物的印象。他们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这样看来,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说诗歌之所以出现、文学之所以诞生,在于人类对于万物的情感,有了抒发情感的心理需求,需求产生后以一种方式释放,于是文学产生了。尽管那个时候的文学不是纯粹的文学,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但是已经具备了作为文学艺术的特征,所以我们应该把人类的这种心理机制看做文学的起源。
而这种心理机制应当是人类所共有的,不是个别人、群体的独有特征。在我们今天看来文学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属于一部分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然而这应当是在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较为成熟后才出现的。在远古时候,文学并非是个别群体的事情,因为文学形式单一,产生这种抒发人类情感的需求不可能是个别人的愿望。所以这也就才能解释最原始的诗歌、民歌、传说不是某个人的创作,而至少是一个种族、一定范围内人类群体所共有的。而且把文学看做一种精神活动应当是现代社会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在文学尚未成形,人类还没有意识到所谓“文学”的时候,并不一定就将其看做一种精神活动,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种自发的抒发情感的方式,或许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在原始人的眼里,所谓文学并不一定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反而或许可以看做与打猎、采集一样的普通物质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文学作为精神活动应该使我们现代人的事情,我们不能把我们对于文学活动的定义强加于原始人,也就是说我们关于原始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传统观念并非成立。这样说来,原始人中许多人都是“作家”,是文学的创造者。我们研究文学的起源就应该研究人类所共同存在的这种心理机制。
然而要探索人类从什么时候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似乎不是那么容易了,这似乎要从生物学角度来研究古代人在文学产生之际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大脑是否已经达到现代人水平,研究他们到什么阶段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并且找到这样一种方式来抒发。这一系列问题恐怕不是某一个学科分支所能解决的。
我们猜测或许这与劳动、与物质发展水平有关,或许在物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促进了人类大脑、意识的发展,从而为这种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仍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一定与物质生活有关,文学并不一定诞生于劳动之前,最早期的文学形式、内容目前没有可以看到的记载,没有任何一首诗歌能看做最早的诗歌,所以这种思路也没有可以立足的证据。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可以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而人天生具有情感,需要自由的情感抒发与自我表现。虽然并非人类抒发情感的东西就可称之为“文学”,但是我们对于文学的定义毕竟也只是当今的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始人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被我们当成文学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肯定的是文学的产生与人类心理发展,情感抒发密切相关,但是要追究人类的这种心理机制应当是一个艰难的探索。所以我认为文学起源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某某说”就可以解决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