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0:52:02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选择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C.八月秋高/风怒号D.风雨不动/安如山二、其他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三重茅______挂罥______塘坳______    大庇天下寒士______     突兀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______      长:______(2)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______      
推荐度:
导读《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选择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C.八月秋高/风怒号D.风雨不动/安如山二、其他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三重茅______挂罥______塘坳______    大庇天下寒士______     突兀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______      长:______(2)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______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选择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顷/风定/云墨色    B.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 八月秋高/风怒号    D. 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其他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______  挂罥______  塘坳______     大庇天下寒士______      突兀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______        长:______

(2)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______        能:______

(3)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______

(4)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______       向:______

(5)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______       彻:______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庇:______           寒士:______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______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______”。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______(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_____。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三、诗歌鉴赏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7.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chóng;juàn;ào;bì;wù  

3. 挂结;高;狠心;如此、这样;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接近;怎能、如何;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遮盖,覆盖;贫寒的士人;高耸的样子  

4. 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歌行体;成都近郊的草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 解答此题首先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名,可知他是杜甫。然后再根据例句的形式仿写出人物介绍即可。

答案:

【示例】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作品“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6. A  

7.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2)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首诗,写夏天山中夜雨,写得含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后两句写雨后之景: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紧扣一个“急”字。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诗人借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抒发了作者惊异的感情,寓景于情之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答案:

(1)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翻译:

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解析】

1. A.正确;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

2. “三重茅”的中“重”准确读音“chóng”,“挂罥”中“罥”的准确读音“juàn”,“塘坳”中“坳”的准确读音“ào”,“大庇天下寒士”中“庇”的准确读音“bì”,“突兀”中“兀”的准确读音“wù”。

答案:

 chóng;juàn; ào; bì; wù。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汉字写拼音。

“重”是多音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在学习中要做一个有心人。

3. (1)句意: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罥:挂结 长:高

(2)句意: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3)句意: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俄顷:一会儿

(4)句意: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

(5)句意: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6)句意: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庇:遮盖,覆盖寒士:贫寒的士人

(7)句意: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突兀:高耸的样子

答案:

(1)罥:挂结 长:高(2)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3)俄顷:一会儿

(4)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

(5)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6)庇:遮盖,覆盖寒士:贫寒的士人

(7)突兀:高耸的样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4. 答案:

(1)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2)歌行体;成都近郊的草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图画确定人物,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个人物的了解,参照示例句子特点,对他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即可。

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6.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意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怒号的意思是愤怒的号叫。一个怒字,把风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风的迅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面对这样的风无可奈何的焦急之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细读全诗,疏通诗意可知,本诗前三段为记叙,记叙诗人一家的悲惨遭遇,最后一段为抒情,直抒胸臆,由自己的生活升华到抒民忧国忧民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形象。不要求统一答案,结合诗文当中对诗人的描写,符合例句的格式,言之成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有误,“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答案:

(1)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且有浓烈的情感--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安定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2)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3)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A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完成即可。

7. 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选择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C.八月秋高/风怒号D.风雨不动/安如山二、其他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三重茅______挂罥______塘坳______    大庇天下寒士______     突兀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______      长:______(2)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______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