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媒体:
教师准备:课文有关挂图、小黑板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元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感受“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重点:读背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再过几天,就要过春节了,你知道春节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 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题目就叫“元日”,一起来读题。
二、谈谈“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2.教师归纳:(板书:炮竹声声,告别旧年,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三、联系“春节”,解读“元日”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古时人们怎么过“元日”的。
(一)会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注意停顿,并标一标。
4.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二)理解古诗
1.出示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借助工具书、结合插图或联系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集体交流,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
⑴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⑵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⑶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三)诵读古诗 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背出来。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完善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大家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鞭炮”、“桃符”——“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从这些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了解作者,体味深层内含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补充介绍:王安石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想让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3.读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六、指导写字 指导学生写好“爆”“屠”“符” 五、课外拓展 背王安石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爆竹 元日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屠苏酒 喜庆 欢快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桃符 教学反思: 学习《元日》这篇古诗,我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累入手,说说自己过年时最兴奋、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再导入古诗的学习。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有的说:“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 就这样,从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让孩子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在脑海中播放画面,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