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六年级
学 科:数 学
大山镇中心校教师集体备课记录
单元 总复习 总课时数 15课时 备课教师 邓强彬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数的认识(第1课时)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77页至第79页“数的认识”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课本第83页至第85页练习十七中的第5题,第8题的第(7)小题,第ll题。 | ||||
三 维 目 标 | (1)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能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3)总结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比较。 (4)整理常见的量以及计量单位,体会各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复习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小数的基本性质。 ⑹ 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反思、应用等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 ||||
教学重点 | 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问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 ||||
教法学法 | 谈话法、练习法 、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 ||||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师:学习了六年的数学,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指名回答(多请几个学生说)] 师:学习了六年的数学,我们有了很多收获,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知识框架,这是很重要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类复习和整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有关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板书课题: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师:我们学了哪些数?你对这些数有哪些了解?【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l。(见教材) (1)复习数的读写法。 指名读出表中的各数,让学生说一说读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在读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①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要在后面加上“亿”或“万”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无论是一个0还是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②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它与整数读法相同,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再读小数部分,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③多位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④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的,就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2)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指名说一说表中分数、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3)复习数的改写。 让学生用“万”作单位表示表中的面积。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5)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议一议:怎样比较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的大小?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8页至第79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1)指名读出车票及产品说明书上的数,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哪些表示数量的多少?哪些表示排列的顺序或编码? (2)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表示数量、排列顺序及编码的数。(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4、教学例2。 出示例2。(略)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填一填,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议一议。 出示下题。 从下面这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2页至第85页练习十七中第1题、第5题、第8题的第(7)小题、第11题。 1、第l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多位数每一级中0的读法。 2、第5题。 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用负数表示。接着让学生完成本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8题的第(7)小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如何进行换算的。 4、第ll题。 本题复习时间的认识及24时记时法。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借助图上提供的信息计算各段运行时间。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课本第82页至第85页练习十七中的第2、3、4、6、7题,第8题的第(1)、(2)、(3)、(4)、(8)、(9)、(10题,第l2题及思考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数的认识(二)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80页“数的认识”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课本第85页练习十七中的第9、10题。 | ||||
三 维 目 标 | 1、回顾有关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举出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并促进理解。 3、在复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及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数的整除。板书课题:数的认识(二)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师:什么叫整除?关于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2、说一说。 (1)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整除、倍数、因数、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让学生说一说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学例3。 出示下表。 (略) 结合表中的数议一议。 (1)议一议。 让学生结合表中的数议一议:你想到了哪些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①整除和除尽的联系与区别; ②质数和质因数的联系与区别; ③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联系和区别; 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I ⑤质数和互质数的联系和区别。 (2)想一想。 出示以下两题; ①上面的自然数中,奇数和偶数各有哪些? ②什么样的数可以分解质因数?在表中找一个这样的数分解质因数。 先让学生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圈一圈。 出示以下两题: ①在表中圈出3和5的公倍数。 ②在表中圈出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1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1)介绍游戏方法。 两个同学一组,每人准备一套写有0~9的数字卡片,从中摸出两张卡片组成一个两位数,并根据这两位数进行联想,与同学进行交流。 (2)让同桌的两位同学进行上述游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十七中的第9、10题。 1、第9题。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2、第l0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五、作业 1、课本第81页课堂活动中的第l、2题。 2、课本第84页练习十七第8题中的第(5)、(6)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数的运算(一)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86页“数的运算”例l;课本第88页至第页练习十八中的第l、3、4题。 | ||||
三 维 目 标 | 1、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的除法。 3、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 5、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 6、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计算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7、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 ||||
教学重点 |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 ||||
教学难点 |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及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每个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数的运算这一部分的内容。板书课题:数的运算(一)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师:关于数的运算,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法?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口算
估算
数的运算 笔算
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同时指出:我们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2、议一议。 师: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强调以下四点: (1)整数加减法时,数位要对齐;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分数加减法时,只有分数单位(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总之,就是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2)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前几位,几位不够,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在哪位,不够l,0占位,除数余数作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先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3)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在进行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在进行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而的。 (4)要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习惯;要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教学例l。 出示例1:选择合适的算法计算下列各题,并交流算法。 (略) (1)确定算法。 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每道小题各应选择什么算法,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2)计算。 让学生算出每道题的结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算一算。 234+467 343×86 687÷21 先让学生估算上面每道题,教师要让学生口述估算过程和方法。接着让学生笔算,再组织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8页至页练习十八中的第l、3、4题。 1、第l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3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全班交流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 3、第4题。 先让学生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用精算的方法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并组织再次交流。 (1)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买东西时要估算带的钱够_买几件商品……) (2)估算的用处:解决问题时需要精确结果;估算能够帮助人们把握运算结果,计算之前的估算可以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有大致了解,计算之后的估算可以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88页练习十八中的第2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数的运算(二)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87页“数的运算”例2;课本第87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课本第页练习十八中的第5题。 | ||||
三 维 目 标 |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5、体验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所带来的简便,增强应用意识。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 ||||
教学重点 | 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 ||||
教学难点 |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及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数的运算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数的运算(二)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1)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我们巳经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类型有哪些?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怎样?你能举例说明吗?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运算定律与性质。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简便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你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2、教学例2。 (1)计算。 教师先提醒学生:上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接着,让学生计算。 (2)交流。 指名板书。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7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用“十字框”任意框出5个数的意思(可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接着,让学生思考所提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十字框”任意框出5个数,求这5个数的和的简便算法足:用处于横竖交叉点上的数乘5(因为横竖交叉点上的数正好是这5个数的平均数)。 让学生用这种算法再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页练习十八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四、全课小结 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后,教师小结如下: 计算时,首先看题目中的数与符号有什么特点或规律,能否用简便运算。今后应做到无论题目是否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只要题目具备简便计算的特征,就要用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数的运算(三)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91页“数的运算”例3、例4;课本第93页至第95页练习十九中的第4、6、7、l0、l3、14题。 | ||||
三 维 目 标 |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重点 |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
教学难点 | 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及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数的运算这一部分内容——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数的运算(三) 二、整理归纳 1、教学例3。 出示例3:某农场要收割1300公顷小麦,原计划每天收割60公顷。收割5天后改为每天收割80公顷,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1)获取信息,明确问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本题的条件和问题。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①小组讨论。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让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算法。 ②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供不同的算法,只要学生能提供合理的算法,都给予肯定。 2、教学例4。 出示例4。(略) (1)获取信息,明确问题。 让学生认真看图,指名说一说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并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①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算法。 ②全班交流。 指名板演。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 3、小结。 师:通过解决上面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指名回答后,教师小结如下: 师: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要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有些问题既可以用算术解,也可以用方程解。即使用方程解,有时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式;用算式解,有时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我们还要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如例4可通过下图进行分析。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3页至第95页练习十九中的第4、6、7、10、13、14题。 1、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6题。 先让学生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第7题。 先指名说一说“九五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4、第l0题。 先指名读题,让学生理解题意,了解苏童爸爸存钱的数量及存款方式及相应的年利率及利息税。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第l3题。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6、第l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中“超过部分按每千米l.8元计算”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四、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吗?给大家说说。 五、作业 课本第93页至第95页练习十九中的第l、2、3、5、8、9、11、l2题及思考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方程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96页“方程”例1、例2、例3。 | ||||
三 维 目 标 |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的方程。 4、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5、在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列方程解决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的优越性,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 ||||
教学重点 | (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 ||||
教学难点 | 能用方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及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方程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A、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B、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教学例l。(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出示例1。 例l:刘老师今年暑假准备去北京旅游,费用标准预计如下: 火车票 (元/张) | 住宿费 (元/天) | 伙食费 (元/天) | 其他开支 (元) | |
416 | a | b | 600 |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等式的性质)接着,让学生解方程,并组织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的依据。
4、教学例3。
出示例3。(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
先指名说一说题中五折和六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出示下列补充题。
1、学校买来10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60元。
lOa表示_______. 10b表示________. 60-a表示_______。
lOa+60b表示______。 如果a=45,b=5,那么10a+60b=
2、解方程。
3、一种树苗实验死亡率为5%,为了保证成活380棵,至少要种多少棵树苗?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正比例和反比例(一)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97页“正比例和反比例”例1;课本第98页例题2;课本第98页至第99页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课本第97页练习二十中的第2题。 | |||
三 维 目 标 | 1、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比例。 2、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 |||
教学难点 | 能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及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一)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知识。 师: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弄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下面两个讨论题: (1)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2)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实例,并交流。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学例l。(正比例的应用) 出示例1。(略)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指名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解决第(1)、(2)两道小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 4、教学例2。 出示例2。 先指名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9页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春宁校园到北山站的实际距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要求实际距离应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2、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解比例的步骤和方法。 四、全课小结 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有哪些应用?说说看。 五、作业 课本第98页课堂活动中的第l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正比例和反比例(二)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97页至第99页的第l、4、5、6、9、10、11、15题。 | |||
三 维 目 标 |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了解比例尺,会用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思考和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教学难点 | 能灵活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和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9页至第101页练习二十中的第l、4、5、6、9、10、11、l5题。 1、第l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的思考过程。 2、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5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40%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应把王大叔家前年收入看作单位“l”。 4、第6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中20%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第9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这幅线段比例尺的含义是图上距离lcm代表实际距离25m。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6、第l0题。 先让学生判断,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7、第ll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本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另外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8、第l5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三、全课小结 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作业 课本第l00页至第102练习二十中的第3、7、8、12、13、14题及思考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平面图形(一)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104页“平面图形”议一议及课堂活动;课本第110页至练习二十一中的第l、2、3题。 | |||
三 维 目 标 | 1、系统整理学过的平面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网络。 2、复习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3、 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反思、应用的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重点 | 系统整理学过的平面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 |||
教学难点 | 复习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和归纳整理法。 | |||
教学准备 | 每个学生准备:1副圆规、一只直尺、一副量角器、一副三角尺。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复习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平面图形部分。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一)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讨论:我们学了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各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名称 | 端点数量 | 能否度量 | |
直线 | 无 | 否 | ||
射线 | 一个 | 否 | ||
线段 | 两个 | 能 |
先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时,应注意什么?指名回答后,教师边演示边强调以下两点:
(1)量角时要做到: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
(2)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还是外圈度数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
②判断所量角是锐角或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大的一个度数。
接着,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04页课堂活动中的第l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全班交流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一个65。的角并再次组织学生交流画法。
通过再次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下画角的步骤:
A.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B.在量角器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C.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3.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洧以下三种:平行、相交和重合。
师: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指名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完成课本第l04页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可让学生指着图说出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和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复习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
先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05页课堂活动中的第3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和要领。
5、复习圆的画法。
先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圆心、半径和直径?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5cm的圆,再组织学生交流画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下两点:
(1)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练习二十一中的第1、2、3题。
1、第l题。
先让学生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全班交流时,对于说法不正确的习题,教师要让学生说明错因及如何改正。
2、第2题。
先让学生估一估各角的度数,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并把测量结果与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看一看自己估得准不准。
3、第3题。
先指名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以下3个特征:
(1)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特征(稳定性);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l80。
接着,让学生完成本题练习,再组织交流。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知识?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平面图形(二)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105页至第106页“平面图形”议一议及例l;及课堂活动课本第111页至第112页练习二十一中的第5、7、8题。 | ||||
三 维 目 标 | 1、对图形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以及相应的单位。 2、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反思、应用等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 ||||
教学重点 |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和整理归纳法。 | ||||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二)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出示如下讨论题:你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请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单位之间的进率。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说一说:1米、l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 让学生举例说明:lm2、ldm2、lcm2分别有多大? 3、教学例l。 出示例1。 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接着,让学生进行测量(精确到毫米)和计算,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l06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11页至第112页练习二十一中的第5、7、8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2、第7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3、第8题。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和交流。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知识?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平面图形(三)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107页“平面图形”议一议;课本第l07页至第109页例2及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课本第111页练习二十一中的第4、6题。 | ||||
三 维 目 标 |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3、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周形,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 4、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5、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6、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 ||||
教学重点 | (1)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 (2)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 ||||
教学难点 | 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和学具操作法。 | ||||
教学准备 | 每个学生准备:一副量角器、一副三角板。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确定位置和图形的变换。板书课题:平面图形(三)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讨论:怎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你了解图形有哪些变换?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1)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_2)我们已经了解图形的变换形式有:平移、旋转和对称。 2、制作方向板。 出示下图,让学生把下面的方向板填写完整。 3、教学例2。 出示例2。 例2:下面是幸福村的平面示意图。 (1)解决问题(1):说一说。 学校、工厂、养殖场、村长家、兰兰家、冬冬家、种植园、排灌站分别在村委会的哪个方向?村委会又分别在这些地方的哪个方向?先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2)解决问题(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中的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怎么走。(一个同学提问题,另一个同学回答,两人轮流进行) (3)解决问题(3):填一填。 先指名说一说:怎样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表示方法是: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接着,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情境图把下面的几道题填写完整。 ①村委会的位置表示为( )。②工厂的位置表示为( )。③种植园的位置表示为( )。 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解决问题(4):算一算。 . ①学校到养殖场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②幸福村的总面积大约是多少?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l09页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打开课本第109页,按题意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变换图。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与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下两点: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变换后的图形,无论是平移后的图形,还是旋转后的图形,都应先确定几个关键点,把这几个点分别按要求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后,再连成图形。 (2)将一个较小的三角形画成较大的三角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两条直角边的长,再将它们扩大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7页至l09页练习二十一中的第4、6题。 1、第4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6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通过全班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画一个对称图形的方法:先在对称轴的另一边确定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成图形。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五、作业 课本第108页至第109页课堂活动中的第l、3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立体图形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113页“立体图形’’议一议;课本第ll4页例3及课堂活动;课本第115页练习二十二中的第1、2、3题。 | ||||
三 维 目 标 | 1、进一步理解体积及相应的体积单位。 2、能正确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反思、应用等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 ||||
教学重点 | 能正确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练习法、整理归纳法及学具操作法。 | ||||
教学准备 | 每个学生准备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方块。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出示如下讨论题:你认识哪些立体图形?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长方体 全班交流时,教师可用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几种常见立体图形的关系。 圆柱 球 立体图形 …… 指名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各有什么特征。 2、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明确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整理体积、容积单位。 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3)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师:你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你会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可出示下表,帮助学生搞清公式之间的联系。 立体图形 | 表面积计算公式 | 体积计算公式 | ||
S=2(ab+ah+bh) | V=abh | V=sh | |||
S=6a2 | V=a3 | ||||
S=2πr2+2πrh | V=πr2h | ||||
h r | ——— | V=πr2 |
3、教学例3。
出示例3。 (略)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ll4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方块,先按题意要求进行搭一搭操作练习,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15页练习二十二中的第1、2、3题。
1、第l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2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容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计,所以算这个容器能装多少毫升水只要用上面圆柱的体积加上下面长方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后再组织交流。
3、第3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要解决“这堆小麦大约能磨多少千克面粉?”这个问题,应先求圆锥麦堆的体积,再求小麦的质量,最后用乘法算出这堆小麦大约能磨多少千克面粉。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四、全课小结
你知道了立体图形的哪些知识?
五、作业
练习卷。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统计与概率(一)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116页至第117“统计与概率”议一议及例l;课本第ll8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课本第l22页练习二十三中的第3、4题。 | ||||
三 维 目 标 |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4、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 ||||
教学重点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 ||||
教学难点 | 能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整理归纳法、列表比较法及练习法。 | ||||
教学准备 | 每个学生准备3支不同颜色的彩笔。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复习有关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一)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出示如下讨论题:在统计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哪些特点和作用?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 条形统计图 | 折线统计图 | *扇形统计图 | |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 用整个圆面积表示 | ||||
特 点 |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 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 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 ||
作 用 |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问的关系。 |
出示例1。(见教科书)
(1)获取信息。
师: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上面的材料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2)填表。
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见教科书)
(3)画图。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在下面的方格纸上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认识:画图时纵向上的1格应表示2块奖牌。接着,让学生画图。
学生在画图时,教师要巡视班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交流。
师:从上面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ll9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1)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
①调查、填表。
②求平均数。
让学生先估计本组同学家上月的平均用电量,再计算。
③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以下两个问题。
A.本组同学家里上月的用电量的中位数是多少?有众数吗?
B.用哪个统计量能合理地描述本组同学家里上月的用电量情况?为什么?
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以下5点:
A.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B.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C.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的位置,故其在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
D.众数着眼于各数据出现频数的考查,其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统计量。
E.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2)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2页练习二十三中的第3、4题。
1、第3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对于统计,你有新的收获吗?
五、作业
课本第120页至l21页练习二十三中的第1、2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统计与概率(二)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119页“统计与概率”例2;课本第l21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课本第l24页练习二十三中的第5、6、7题。 | |||
三 维 目 标 |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 |||
教学重点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
教学难点 |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整理归纳法及练习法。 | |||
教学准备 | 课本第119页例2教学情境挂图。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可能性问题。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二)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内容。 师:在概率(可能性)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经常、偶尔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概率知识 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那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设计方案 能用分数、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能通过实验来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2、教学例2。 (1)理解图意。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有关抽扑克牌游戏中的可能性问题。 (2)解决问题。 ①解决问题①:将这副牌洗好后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以花色分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以数字分呢?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②解决问题②:请判断下列事件是“必然发生”、“可能发生”,还是“不可能发生”。 A.抽到的牌上的数比11小。 B.抽到的牌是黑桃Q。 C.抽到的牌是方块2。 先让学生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③解决问题③:算一算。 A.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 )。 B.抽到5的可能性是( )。 C.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 )。 D.抽到A和梅花A的可能性一样大吗?为什么? E.在40张牌中任意抽取1张与在10张黑桃中任意抽取l张,两种抽法抽到5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l21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4页练习二十三中的第5、6、7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6题。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3、第7题。 先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概率的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 练习卷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项目 | 教学共案 | 个性化修改 | ||
课题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
教学内容 | 课本第125页“王老师买新房” | |||
三 维 目 标 | 1、让学生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 |||
教学重点 | 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
教学难点 |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教法学法 | 本课时主要采用联系实际法和激发兴趣法。 | |||
教学准备 | 1、课本第l24页“王老师买新房”教学情境挂图。 2、每位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 |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课本第125页“王老师买新房”教学情境图(图略)。 1、获取信息。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王老师的新房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阳台面积折半) 先引导学生理解“阳台面积折半”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具体的计算过程及依据(如利用哪些知识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2):王老师要向银行贷款多少元?平均每月还款多少元?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3)解决问题(3):王老师如果选用规格为50cm×50cm,每块单价l5元的地砖铺地面(需要铺砖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购买地砖要多少元? 先引导学生理解“规格为50cmX 50cm的地砖一的含义,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每块地砖是边长50cm的正方形。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解决“王老师买新房”中的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四、作业 “农田收入测算”中的数学问题.。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