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只有分析世界农业发展道路,取其长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才能够促进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制约问题,世界农业发展特点,中国农业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农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它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那么,中国特色农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是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明确和实施现代化农业发展。其次是学习和借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善本国农业发展。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解决好农业问题,有利于增强国情。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国情和中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我们才能够走出一条新型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史及现状
在中国古代,强调的是“以农立国””重农轻商”的思想,由于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压迫,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十分滞后,直至20世纪初才出现了少数从事农业科技实验研究的专门机构。1949年前,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党的正确领导下,(虽然也曾经出现过大跃进等严重的左倾思想错误,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科技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世界上取得了成就,农业科技创新也已经成为推动农工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九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总体上实现了粮食等只要农产品的长期短缺的基本平衡,甚至是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畜,禽,蛋等主要畜产品总量越剧世界前几名。不过,相对于农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业仍然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的制约问题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内仍然处于落后发达国家十年到十五年的状态,严重供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近几年,虽然我国年工业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但是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据资料显示,国外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科研成果与实际农工业生产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落后。
二,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据统计,2000年,我国地区以上部门所属农业科研与开发机构,从事科研活动人员共有五万多人,其中博士占百分之一左右,硕士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左右,研究生占百分之六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农业方面,缺乏学术领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
三,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少,农产品供应压力大,农户生产规模小。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只有七点五亩,只想到呀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既不利于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影响了劳动效率和劳动收入的合理利用阻碍了现代机械设备和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四,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条件较差,特别是生态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以水资源为例,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长期粗放使用,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用水都处以超量开采状态,直接威胁到以后的生存发展问题。与此同时,化肥,农药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是制约着我国农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因而农业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不断上升,农业发展收到制约。农民观念上仍然处于注重产量,不求质量的思想状况;缺乏竞争意识;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部分农业区交通不发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并且照搬其他地区的产业模式,丝毫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农业,我们需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经济,这就需要认识世界农业发展的现状,从中获取经验。
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截至目前,不同农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但是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其发展经验主要有:始终保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实行规模化经营,并充分利用工业技术和资金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养殖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等支持农业发展;农工业服务社会化;农产品高度商品化。
荷兰,日本,比利时等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经营。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主要有:根据资源特点,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主要发展畜牧业;发展设施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科技创新弥补资源短缺的不足;发展农业国际化经营;完善农业和农民合作组织。
德国,法国和英国等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再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现代农业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促进农户规模,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建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
上述的分析说明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尽管各国的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不同,但是我们的特色农业道路也不是十全十美,要想得到完善,必须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应该坚持以下方面:
一,立足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模式。受家庭承包经营的制约,以及人口转移速度和耕地规模的制约,我国农业短期内无法实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普遍扩大,小规模家庭农业必将长期延续。
二,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张体现各地资源条件的特色区域农业有助于打破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现象,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是根据各地温度等适宜生存的农作物提出的,能够实现农业产品供求的结构性平衡。
三,农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养殖,种植,加工等物质循环发展,尽可能减少农业经济活动的成本消耗,提高农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各个环节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公共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四,科学技术指导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本上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运用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生物急速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增加产量提昂高质量。运用科学技术降低农业消耗,提高生产力。
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民收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必须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措施,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布局城乡发展空间,要在城市和农村的规划中,注重保持城乡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避免乡村城市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中,规定一定投资比例,对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改造,要在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中,规定一定比例流向农村,确保城乡协调发展观念,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集体,农民多方筹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从目前中国农业现状来看,中国农业必须立足于国际视野,置身于世界经济大潮之中,才能谋求较快的发展。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突出存在的农业发展制约性因素。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引导选择综合性技术进步型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说,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思想,只能是创新观念,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我国农业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目的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早日走向世界的前端。
参考文献:
张凯 《从农业国际化经营的视角看现代农业发展》
《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建设中国现代农业》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