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的患者。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项痹 (TCD编码: TCD编码:BGS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ICD-10编码:ICD-10编码:M47.221+G55.2*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3、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正侧位片可见有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者消失。双斜位显示,钩椎轻度增生或椎间隙变窄。
(2)CT或MRI检查 可见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同时具有定位诊断的意义。
。
2.疾病分类、分型、分度或分期:
(1)急性期:病程短,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及上肢部放射状麻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病程长,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及上肢部放射状麻木疼痛,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执行。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白而薄,脉弦而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2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 (TCD编码:TCD编码: TCD编码:BGS000 )和 (ICD-10编码:ICD-10编码:ICD-10编码:M47.221+G55.2* )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半年以上,X线片显示为晚期改变,有手术指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全套、C-反应蛋白、血沉
(3)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
(4)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代谢指标、ASO、类风湿因子、血脂、关节液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院内制剂: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半夏、甘草等。
4、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血藤当归胶囊等院内制剂:益尔力口服液、补气益肾胶囊、血藤当归胶囊。
2.手法治疗:基本手法:头颈部-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颈椎“四步手法”,旋提手法、定位旋转扳法、旋转法
3.针灸治疗:经斜角肌间沟“颈四针”,②辩证取穴:颈夹脊、阿是穴、曲池、合谷、斜角肌肌间沟、颈2-6椎间孔旁、阿是穴等。
随证配穴:头痛头晕者加风池、风府、百会;下肢无力者加足三里、阳陵泉、 太冲;心慌加内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等。
4.针刀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部位进行针刀松解。 超声引导,针对病位局限、病程较久者,取“颈四针”、双侧枕下三角区,C2-7椎旁小关节、项韧带区、颈夹肌区、肩胛提肌区、小菱形肌区、斜方肌区、胸锁乳突区等相应阳性区域,顺其肌筋膜束进行松解,另配肩外俞、肩中俞、曲池、手三里等远端取穴。根据病情,选取以上部位6-10个部位。
5.超声引导下“颈四针”:定位同针刺、药物组成:曲安纳德(同息通)10mg,1%罗派卡因1-2ml,每周1次。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熏洗、牵引、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等。
6.运动疗法: 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及旋转活动,耸肩、挺胸、收肩胛等运动。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防止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
7.护理:辨证施护,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② 注意患者疼痛部位,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
③注意工作、学习、生活姿势及习惯,如平视电脑及手机、避免长时间写作及绘画,防寒保暖,避免劳累及剧烈运动。
(九)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或消失;
2.生活能力改善;
3.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4.可根据病情做评分改善率的要求。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或退出本路径。
2.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附件1 ××临床路径表(非手术)
住院号:
床 号: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天数:××—××天 实际住院天数: 天
住院
天数 | 住院第1天( 月 日) | 住院第2-15天( 月 日) | 住院第16天( 月 日) |
主要 诊疗 工作 | □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评估临床症状 □评估检查结果 □首程及入院记录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 | □评估临床症状 □评估各项检查结果 □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修正诊断或治疗方案 □根据检查结果邀请相关科室会诊 |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开具出院诊断书 |
重点 医嘱 | 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普食/流食/糖尿病饮食) □中医辨证治疗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针刀治疗、关节腔内治疗、其他疗法、运动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凝血、输血检查全套 □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 □肢体拍片/CT/MRI □对症处理 | 长期医嘱: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 临时医嘱: □请相关科室会诊 |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通知出院 □出院带院内制剂等药 |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 □宣教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心理和生活护理 |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
病情 变异 | □有 □无 原因: | □有 □无 原因: | □有 □无 原因: |
护士 签名 | |||
医生 签名 |
住院号:
床 号: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天数:××—××天 实际住院天数: 天
住院
天数 | 住院第1天( 月 日) | 住院第2天( 月 日) | 住院第3天( 月 日) |
主要 诊疗 工作 | □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评估临床症状 □评估检查结果 □首程及入院记录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 □行患肢牵引或制动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评估临床症状 □评估各项检查结果 □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修正诊断或治疗方案 □根据检查结果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内科、麻醉科) | 手术日前1天 □评估检查结果及会诊意见 □评估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术前讨论及小结 □安排手术 □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材料 □麻醉评估 |
重点 医嘱 | 长期医嘱: □骨科常规护理 □一/二级护理 □饮食(普食/流食/糖尿病饮食) □患肢牵引或制动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凝血、输血检查全套 □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 □肢体拍片/CT/MRI □对症处理 | 长期医嘱: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 临时医嘱: □静脉补液(必要时) □会诊 | 长期医嘱: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 临时医嘱: □对影响手术进行的异常检查结果进行复查 □确定手术时间及麻醉、手术方式 □术区备皮 □术前禁食 □导尿 □术前用药及抗生素预防感染 |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 □宣教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心理和生活护理 | □宣教、备皮等术前准备 □提醒患者明晨禁水、禁食 |
病情 变异 | □有 □无 原因: | □有 □无 原因: | □有 □无 原因: |
护士 签名 | |||
医生 签名 |
住院
天数 | 住院第4天( 月 日) | 住院第5-7天( 月 日) | 住院8-12天( 月 日) |
主要 诊疗 工作 | 手术日 □落实手术安全核查 □实施手术 □是/否进入麻醉复苏室 □是/否进入ICU □评估术后生命体征 □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 □评估有/无手术并发症 □麻醉科评估有/无麻醉并发症 | 术后第1-3天 □评估生命体征 □评估临床症状、肢体功能 □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指导患肢功能锻炼 □术后行X光检查 □根据病情决定停用静脉 抗菌药物 □必要的化验项目复查 | 术后第4-8天 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 □评估切口愈合情况 □切口换药或拆线 □复查X片 □开出院诊断书 □出院小结,完成出院记录 |
重点 医嘱 | 长期医嘱: □骨科术后护理常规 □I级护理 □普食或流食(术后6小时后) □切口引流 □心电监护或生命体征监测 □补液+抗菌药物应用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 临时医嘱: □书中摄片或透视 □观察术后肢体活动、血运 □复查血常规 | 长期医嘱: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 □指导患肢功能锻炼 临时医嘱: □观察术后肢体活动、血运 □切口换药,拔除引流 | 长期医嘱: □内服外用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特色疗法 □指导患肢功能锻炼 临时医嘱: □通知出院 □出院带院内制剂等药 |
主要 护理 工作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观察患者情况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 | □观察患者情况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 |
病情 变异 | □有 □无 原因: | □有 □无 原因: | □有 □无 原因: |
护士 签名 | |||
医生 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