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0:53:45
文档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试题

高一历史月考21.(2018·天津河东区二模·1)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D.郡县制是君主制度下的产物2.(2018·湖南株洲二模·24)《左传·昭公七年》载:
推荐度:
导读高一历史月考21.(2018·天津河东区二模·1)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D.郡县制是君主制度下的产物2.(2018·湖南株洲二模·24)《左传·昭公七年》载:
高一历史月考2

1.(2018·天津河东区二模·1)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  )

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D.郡县制是君主制度下的产物

2.(2018·湖南株洲二模·24)《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国”与“家”相结合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3.(2018·天津部二模·1)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B.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

C.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                    D.出现主义集权趋势

4.(2018·四川泸州三模·24)流传至今的彭氏家训说:“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据此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是(  )

A.保证宗族内部团结                                B.规范血缘伦理关系

C.维系家国社会稳定                                D.传承家族礼仪文化

5.(2018·山东青岛二模·25)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

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改变了天下的趋势

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6.(2018·山东潍坊模·24)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7.(2018·青海西宁一模·27)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相。……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来。’(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

A.唐朝的三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8.(2018·四川泸州三模·25)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

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                                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中书门下监察                                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9.(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集权实质就是                B.宽松进步是集权的发展趋势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能为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10.(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0)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加强社会流动的重要创造。以下可以证实这一功能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11.(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8)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刺史                    D.知州

12.(2018·天津部二模·2)“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朝贡贸易    D.封建制度

13.(2018·广东肇庆三模·27)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

A.皇权高度集中                                        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                    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

14.(2018·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7)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15.(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47)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

A.妇女                    B.外邦人                 C.全体公民            D.奴隶

16.(2018·湖南株洲二模·32)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骡子负担,两名车夫在第一辆车后推车。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这反映罗马法(  )

A.注重程序合法    B.保护私有财产     C.主张过失担责    D.强调法律公平

17.(2018·天津南开区二模·3)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段话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

A.文明传承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政治

18.(2018·广东揭阳二模·3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A.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B.属于自然法体系

C.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D.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19.(2018·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6)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  )

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20.(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22)“10年和17年,并不是英国和法国,这是欧洲范围内的。它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的政治制度。”其中英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逐步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国家元首权力受法律

C.首脑由皇帝直接任免                    D.重现了美国三权分立原则

21.(2018·江苏泰州姜堰区学业水平期末考试·21)工业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  )

A.颁布了《权利法案》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D.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22.(2018·广东肇庆三模·33)18世纪末,有个美国政治家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该论断的意图是(  )

A.为强化联邦权力做辩护                B.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C.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      D.主张权力要分权与制衡

23.(2018·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20)1787年形成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二百多年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下列说法符合这一精神的是(  )

A.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总统对立法无否决权

C.三权分立但互相制约                            D.总统由最高任命

24.(2018·江苏常州学业水平一模·24)2001年,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出了一个在今后10年减税1.6万亿美元的法案,这一法案在众议院获得了通过,但在参议院却遭到抵制,无法通过。直面这一状况,小布什总统只好选择与国会妥协,修正其最初提出的减税法案。数周以后,修正后的法案在参众两院分别得以通过,后由总统签署实施。据此可知,美国(  )A.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B.总统对参众两院负责

C.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D.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25.(2018·天津南开区二模·6)有人评价某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在这一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

C.《拿破仑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6.(2018·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1)1871年《德意志帝国》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此规定表明(  )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行政权属于宰相

C.国家权力中心为议会                            D.宰相对国家元首负责

27.(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期末测试·23)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

A.皇权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度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28.(2018·江苏泰州姜堰区学业水平期末考试·22)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这一描述更贴近代哪一国政治状况?”(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中华(南京临时时期)

29. (2018·北京丰台区二模·16)图9是一幅名为《日本,巨人杀手》的漫画。漫画中,中国巨人狼狈不堪地摔倒在地,小矮人手持军刀,双脚踏在巨人身上。针对漫画中这一现象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  ) 

图9 

A.地主阶级迈出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B.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绘制理想蓝图

C.资产阶级初步尝试变革社会制度        D.无产阶级承担民主领导任务

30.(2018·天津河东区二模·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后商品输出需要

D.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31.(2018·福建龙岩二模·28)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32. (2018·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高考适应性考试·28)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 

图7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清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33.(2018·江苏淮安学业水平一模·7)下图为沉船“丹东一号”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从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多处重要遗物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国共合作抗日

34.(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9)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使他不至于在“”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5.(2018·天津南开区二模·7)陈独秀认为,在某历史事件中体现出“直接行动”的精神,即“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据此推断,该事件(  )

A.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

C.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D.标志中国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材料阅读

36.(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36)(12分)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宰相之权,兵财之外,官人进贤,最其大者,而宋之相权,于此亦绌。 

——(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官制的名称。(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宰相权力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7.(2017·山西学业水平·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500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式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出,主要从事审判工作。 

——臧嵘主编《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 美国政治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副署。 

——法国1875年的主要规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4分) 

(2)完善材料二“美国政治结构示意图”,并据此指出美国权力运行体现的原则。(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的主要特点。(6分) 

(4)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参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罪疑惟轻”“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得出:反映的是对嫌疑罪的判定,并未体现重罪的判定,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对嫌疑的判定并未触及和违背法律至上的问题,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均重视证据的作用,体现了一定理性色彩,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郡县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非要改革郡县制,故A项错误;题干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强调的是郡县制的合理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强调郡县制不是因为天理而成的,故C项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题干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下“国”与“家”的矛盾,未反映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蕴含着家国对立的隐患,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士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材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关系,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关系,未体现“国”与“家”相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关系,与王位世袭的方式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是周王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与材料“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仍然按宗法制设立宗庙,反映出宗法制虽然瓦解,但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国君重视宗庙,没有体现出现主义集权趋势,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不仅保证宗族内部团结 ,规范血缘伦理关系,传承家族礼仪文化,更重要的是维护家国的稳定,保证宗族内部团结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规范血缘伦理关系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系家国社会稳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传承家族礼仪文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士人受到重视,但并不会导致士人掌控国政,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人受到国君赏识,提拔为重臣,但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与统一,故B项错误;士人受到赏识得到重用,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可知周朝地方采取分封制,据所学分封诸侯拥有诸侯国的统治权力,周王并未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周朝分封的诸侯国”说明周朝地方由分封的诸侯管理,不是直接管理,故B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说明周朝的分封国由单纯的血缘依据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据材料“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可知冲击了原有的宗族意识,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唐朝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审议,有权驳正皇帝密旨,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B项错误;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可知君主决策受到一定制度的制约,而不是随意独断 ,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无法体现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无法体现中书门下监察,故C项错误;据材料“‘斜封墨敕’。 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可以得出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故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地方向推荐有才能、高品行的人,与世代为官、官吏世袭的世官制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之后魏晋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不是被科举制取代,故B项错误;从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察举制发展到东汉末年,举荐的已经名实不副,反映出察举制的弊端日益突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的弊端,不能体现出其具有历史进步性,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可知强调的是集权制的进步性,故A项错误;集权的发展趋势是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故B项错误;分割相权是加强君主的措施,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集权制度的优势在于提供强大的,能够为带来足够的资源,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反映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桥梁科举制,故C项正确;“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反映的是军功授爵制,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并非“周行郡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此具有监察职能,监察范围为郡国,故C项正确;知州是宋代地方,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导致中国商人地位不高,政治权力不大,但不是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没有及时参与航海探险,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不是导致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长期实行封建制度,在经济领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重农抑商,政治上君主,闭关锁国,思想上维护君权,盲目自大,这些导致中国没有抓住时机,失去了争夺海权的先机,故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万历年间首辅权力的膨胀反映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不能独掌大权,故B项错误;首辅听命于皇帝,故C项错误;首辅具备一定的参政权,而不掌决策权,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从材料“ ‘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公民参与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没有涉及私有财产,故B项错误;材料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与民事案件无关,故C项错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只有公民才享有的,不是全体居民的民主,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妇女没有公民权,故A项错误;外邦人不具备公民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可知古希腊公民具有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奴隶没有公民权,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材料是关于一个具体案例的判决,与罗马法的程序合法无关,故A项错误;对奴隶的主人进行赔偿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但材料是关于由谁担责的问题,故B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导致奴隶被碾死的原因是因为车夫的过失,所以应由车夫担责而不是骡子的主人,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关于具体案例中由谁担责的问题,与法律公平无关,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可知,这是在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在对罗马法进行评价,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各个阶级的分析,故B项错误;材料中同样也没有从道德角度对罗马法进行评价,故C项错误;与当时罗马法相匹配的政治是奴隶制,这很明显并不是罗马法能够持续千年之久的原因,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依所学,《十二铜表法》主要是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A项错误;依所学,自然法强调自由、平等而《十二铜表法》主要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可知十二铜表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的出版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的阶段,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直到光荣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得出光荣是对英国王权的历史传统的捍卫,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英国依然存在君主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6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并非光荣,故C项错误;此时英国的国王并未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从材料“光荣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可知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是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地理位置优越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促进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没涉及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和平环境,源于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24.【答案】B 

25.【答案】D 

26.【答案】A 

27.【答案】C 

28.【答案】A 【解析】该政治家评判邦联制的拥护者,期望建立联邦,故A项正确;该政治家反对过分倡导人民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否定邦联制,主张建立联邦制,而非强调多数人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分权与制衡,故D项错误。

29.【答案】C 

30.【答案】D 

31.【答案】B 

32.【答案】D 

33.【答案】D 

34.【答案】A 

35.【答案】D 【解析】英国的《权利法案》并不是,故A项错误;美国的《1787年》所确立的政体是明显的总统制共和国,故B项错误;《拿破仑法典》同样也并不是,故C项错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是共和派和民主派激烈斗争的结果,其中有关共和的唯一内容也是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故D项正确。

3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议会领导权的归属,不是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邦议会的领导权归宰相,没有涉及国家行政权,故B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各项大权,议会受皇帝控制,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可知宰相对国家元首负责,故D项正确。

37.【答案】B 

38.【答案】C 

39.【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迈出近代化历程第一步,其背景在于英法联军的入侵,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爆发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巨人狼狈不堪地摔倒在地,小矮人手持军刀,双脚踏在巨人身上”可知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加深,甲午战后,资产阶级推动维新变法,倡导政治制度的改革,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民主,故D项错误。

40.【答案】D 【解析】题干中“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我们指中国古代朝代,人家指西方,这是一种朝贡体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人家指西方,我们指晚清,是一种条约体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的需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一个不公正是由于工业的推动以及资本主义的侵略性,只是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些关联,但绝不是中国的闭关锁国导致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1.【答案】A 【解析】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A项正确;保守态度与材料中“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符,故B项错误;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与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不符,故C项错误;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与材料中“不得擅入旱地”不符,故D项错误。

4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日本兵临城下”的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破产,所以不能得出甲午战争导致洋务运动出现窘境,且“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也无法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分析可知甲午战争因西方调停失败而爆发,中国面临战争危机,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材料所给事件不相符,故C项错误;漫画反映了主要是中日间的斗争和冲突,无法得出日本与列强的关系,故D项错误。

43.【答案】B 

44.【答案】D 

45.【答案】B 【解析】根据史实我们很容易得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事件是辛亥,该运动的主体是新军而非人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陈独秀的具体论述,这里很明显讲的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很容易得知,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根基的是国民大,国民大的主体同样并不是人民群众,故C项错误;标志着我们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这是党的内部决议而非群众运动,故D项错误。

46.【答案】C 

47.【答案】(1)职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或据材料具体展开。(1分) 

官制:三公九卿制。(1分) 

(2)弊端:行政效率低下。(1分) 

成因:程序繁琐;相互牵制。(2分) 

改进:设政事堂或三官合署办公。(1分) 

(3)变化:宰相权力大大削弱。(1分) 

制度因素:二府三司制。(1分) 

(4)趋势:相权逐渐削弱。(1分) 

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或主义集权不断强化。(1分)

48.【答案】(1)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处理日常事务;陪审法庭负责司法事务;议事会议员和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举产生。(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①总统(或行政)②国会(或立法)③最高(或司法)(4分)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2分) 

(3)确立共和政体;议会是权力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权力制衡原则;总统权力受到内阁制约。(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4)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政治制度依国情而定。(2分,任答一点即可)

49.【答案】(1)特点:王权受到,逐渐统而不治;确立议会主权;以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段;受经济水平制约;权力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4分,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2)政体:民主共和制(或总统制民主共和制);(1分)法律文件:1787年。(1分) 

(3)表现:规定皇帝大权独揽;规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联邦议会议员由各邦君主任命。(2分,任答2点) 

(4)进步性:推动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2分,任答2点)

文档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试题

高一历史月考21.(2018·天津河东区二模·1)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D.郡县制是君主制度下的产物2.(2018·湖南株洲二模·24)《左传·昭公七年》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