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考法】
一、整体感知类
1.概括全文或某一段的内容、主旨。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了哪些方面或场景。
3.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体会某一段落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
2.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写了哪几件事,表现景物哪些特点等);
3.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等);
4.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观点、态度、感情);
5.答题技巧要注意(尽量用原词句,不漏要点)。
【答题模板】
1.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的感情。
【常见考法】
二、理解词句类
1.解释、品析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借代义、引申义)。
2.体会语句的含义,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答题技巧】
1.从词、句本身出发,答出词、句的本义,即表层含义;
2.要联系上下文,分析词、句与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词、句的深层含义;
3.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词、句的深层含义。
【答题模板】
1.……一词原指……,在这里指……(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起到(表达)了…… 的效果(感情)。
理解词句类-特殊位置句子作用 | |
特殊位置 | 常见答法 |
标题的作用 | 文章线索;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或情感;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
句子开头的作用 | 概括这一节的内容,与下文……形成对比,正衬或反衬…… 的特点,突出中心;为下文写……做铺垫,总领全文,引起 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开篇点题。 |
句子中间的作用 | 概括内容,与下文……形成对比,正衬或反衬……的特点, 突出中心;为下文写……做铺垫,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 |
起下文,埋下伏笔。 | |
句子结尾的作用 |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了……的中心,深化 了……的主旨。 |
(一)字词赏析
【常见考法】
1.第××段中某词用得出神入化,试赏析好在哪里;
2.某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题技巧】
1.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具有特殊意义的词;
2.分析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
3.很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4.叠词可增强文章的音韵美;
5.拟声词的使用可以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
【答题模板】
……词语,具有……的表达效果。
(二)手法赏析
2.画线句好在哪?试赏析画线句。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某段。
4.文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找出该句/该段,并赏析。
【答题技巧】 1.判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
【答题模板】
画线句采用了……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一般作用)地写出了……(特点等),表现/突出/强调了……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 | 常见作用 |
比喻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
拟人 |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动作,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夸张 |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排比 |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对偶 |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
反复 | 强调意思、强烈抒情、富于感染力。 |
设问 | 引起阅读兴趣、启发思考,自然引出下文。 |
反问 |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表现手法 | 常见作用 |
对比 |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
象征 |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的情感更深刻,增强 了文章的表现力。 |
衬托 |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 点、性格、思想。 |
欲扬先抑 先贬后褒 | 从对比中突出……特点,营造起伏。 |
联想想象 |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 |
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某种情感。 |
以小见大 | 从小事上突出大主题,更具震撼力。 |
四、拓展感悟类
1.根据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启示。
2.根据生活、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
【答题技巧】
1.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3.联系生活实际。
【答题模板】
1.围绕文章中心,确立观点:
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表现了/揭示了/赞美了/批判了……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切身体会: 我曾经……,我认为……
3.紧扣原文,进行总结: 我们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