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4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
走进盐城沿海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你会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原生状态,它远离都市的喧xiao,保留着天然的清纯宁静,有时笼罩着淡淡的薄雾,饱含神韵和灵气,给人一种 (变幻莫测,神秘莫测)的感觉。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蓝,蓝得明亮剔透,深邃悠远 ; 。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喧xiāo 剔透
(2)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处。(1分)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内容。 (2分)
2、按要求默写(14分 )
(1)《夜雨寄北》中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2) ,至今已觉不新鲜。( 《论诗》)
(3)春蚕到死丝方尽,
(4)《无题》中设想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的句子
。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
(6) ,且教桃李闹春风。
(7)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 》)
(8) ,勿施于人。
(9)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
B、一场活动过后,场地上垃圾到处都是,令人叹为观止。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D、作为教子经典之作的《傅雷家书》再次受到家长热捧。有人模仿这种书信体,单写出的文章却是不刊之论,没有深意。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 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能
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 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 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 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 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项是( )(2分)
A、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近来各地事故多发,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C、徐盐高铁建成通车之后,将会使我市到徐州的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日前,江苏省首批“信得过”旅游景区名单揭晓,盐城地区7家榜上有名。
6、学了《叶》的专题后,请你来完成以下题目。(8分)
(1)诗中的叶不同于生活中的叶。诗中之叶的形状、色彩、荣枯等等,都抹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注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请联系你所熟悉的一首诗,具体说说你的理解。(2分)
(2)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沙尘暴、雾霾、酸雨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学家指出: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请你用学到的叶专题里的知识,解释这一说法的科学性。(3
(3)叶除了物质方面的作用还有哪些作用?(3分)
7、名著阅读 (14分)
(1) 请结合《骆驼祥子》的背景,总结小说的思想主旨。(3分)
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不断的争权夺势的混战,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横行,使得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这些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典型。
(2)《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曹太太家的生活怎样? (2分)
(3)虎妞的变态情欲, 的病态行为,以及 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4)战友们从龙光华的遗物中发现了
(5)“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 在狱中写下的诗句。
(6)成岗和组织失去联系后, 找到了他。好歹毒!
(7)邮局里专门设了 ,许多丢进邮筒的《挺进报》,全 被扣留下来,根本寄不出去。
(8)徐鹏飞是特务头子保密 的心腹。
(9)《彗星报》的主编是特务 。
(10)小说《红岩》中的江姐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敌人对她严刑拷打,将竹签钉进江姐的十个手指,丝毫没有动摇她的意志。这表明了
二、阅读与理解(53分)
(一)古诗赏析,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5分)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s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对本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诗写出了两种时间和两种空间,即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长安 。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9、选取一个角度赏析名句(3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18分)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2)礼愈至( )
(3)濂具以实对 ( ) (4)间召问群臣臧否( )
1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12.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3分)
13.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1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3分)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14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17.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8、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一片文章,完成题目。(16分)
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
①奶奶的卧室有一个大大的衣橱。衣橱里挂着各式各样的旗袍。
②穿着旗袍的奶奶很精神,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她穿着旗袍的样子。也很喜欢她挂着旗袍的大衣橱。高兴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嗅着樟脑丸淡淡的芳香;受委屈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一个人偷偷地哭。
③奶奶说,长大后,衣橱里的旗袍都归我。为此,我向同桌的小芊炫耀了很久。
④那一天中午,我们全家坐在院外的丁香树下,正议论镇东的大叔家来了一只野猫。突然,丁香树剧烈地晃动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晃动起来。站立不住的我们晃趴在了地上。
⑤然后,到处一片“轰隆隆”。
⑥接着,一片静寂。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等我们反应过来时,看到的除了尘烟,还是尘烟。在尘烟中,我家的四合院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堵墙,还有墙下奶奶的那个大衣橱。
⑦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倒了许多的房,死了许多的人。而小芊也永远看不到我穿旗袍的模样了。
⑧爸爸妈妈去镇上的医院帮忙了。奶奶去了附近的农贸市场,听说那里的房子全倒了。孤零零的我带着被吓坏的小狗阿白钻进了奶奶的衣橱。
⑨衣橱完好无损。衣橱里的衣服仍然光鲜、亮丽。可是,我害怕极了。
10傍晚的时候,奶奶回来,从废墟里刨出一些饼干。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吃,阿白也没心情吃。我们一起坐在衣橱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呆呆地等待着黎明。
11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我和奶奶从废墟里拾掇出一些米和蔬菜,还有一些完好的砖块、木料。穿着一身蓝色旗袍的奶奶在废墟上砌了简易的灶,为我熬了稀粥。还用那些砖块、木料在衣橱旁搭建了一个能睡觉的小窝棚。
12因为下了一场雨,衣橱开始渗水。
13天晴后,奶奶找来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系在那株丁香树上,一头系在从前院内的那株橘树上。我和她将衣橱里的旗袍一件一件又一件,慢慢地晾挂在绳上。阳光下,那些旗袍随风轻轻地摇摆,像一面面绚丽的旗帜。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后来,镇上来了救援队、医生,还有许多志愿者。奶奶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为那些受伤的人做饭、洗衣。每天早上,奶奶去做事前,都会拉开她的衣橱,精心挑选出一件美丽的旗袍。她说:“漂亮的衣服会使人的心情逐渐好起来。”
14奶奶说得一点没错,每天目送她穿着旗袍离去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悲伤。而阿白也渐渐有了生气。我们一起在废墟上走来走去,还采来野花,放在窝棚里,放在衣橱上。不远处传来小鸟的叫声,空气中有栀子花的味道在弥漫。我开始明白某些东西已永远失去,但某些东西却留了下来。
15一天一天过去。灾后重建开始了。爸爸妈妈所在的厂区恢复了生产,学校有了板房教室。奶奶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上面还绣了一朵金色的太阳花。
16我们一家寄居过的窝棚被拆去,废墟上的碎砖烂石也清理走。大家开始陆续搬进简易的板房。我们也不例外。衣橱也搬了进去。里面的旗袍依然光鲜、亮丽。樟脑丸依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17奶奶的精神依然很好,穿着旗袍的她依然好看。而我依然喜欢高兴的时候躲进衣橱,也依然喜欢伤心时,一个人躲到里面,哭泣。
18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
19、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20、文章写了与奶奶有关的很多事件,请列举出其中的两件。
2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
(2)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
22、作者说:“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23、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站立”指的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