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_三农_问题中的金融支持_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0:58:14
文档

_三农_问题中的金融支持_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3月“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支持张燕陈继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农业是经济社会存在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全面落后,使得“三农”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农业的建设、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
推荐度:
导读2010年3月“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支持张燕陈继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农业是经济社会存在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全面落后,使得“三农”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农业的建设、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
2010年3月

“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支持

张燕

陈继红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农业是经济社会存在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

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全面落后,使得“三农”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农业的建设、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两条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出发,提出相应的金融支持建议。关键词:三农;金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农业的繁荣稳定,世界经济将遭受严重的制约甚至破坏。现今被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的“世界粮食危机”,以及我国近年来疯涨的猪肉价格和CPI ,都说明了农业的重要作用。有关农业经济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曾经说过:“对于一个高尚的人来说,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学问就是人们从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农业”(《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3)。在色诺芬时代,人们最需要的就是通过劳动获得生存下去的必需品,而这样的产品只能从农业中获得。从此,有关农业发展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舒尔茨在19年发表的《改造传统农业》中,就如何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即将就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先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在人均资源比较匮乏的不利情况下解决13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始终是关注的重心。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减产造成的世界粮食危机,更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农业问题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从1982年至今,我国一共发布了十一个有关农业改革与发展的“1号文件”(见表1),充分显示了农业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

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张燕等:“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支持

27··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10年3月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4年至2009年连续六年,都是以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农业发展战略规划,针对“三农”问题,强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党的十七大上,总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P23)。另外,在“十一五”规划和第十届全国会议上,都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落后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我国农业现存的问题———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简单来讲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涉及到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一系列问题。农业问题是发展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农村问题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问题;而农民问题则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相关,即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政治权利。

2.1“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三农”问题的表象是延续数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家庭式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

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我国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农产品供给缺口,粮

食安全存在隐患。虽然自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年年增产,但国内粮食产量仍然供不应求,产需之间有几百亿斤的缺口。而这一巨大缺口只能由进口填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逐渐增大,但是粮食耕种面积却从1999年的

11316万公顷下降到2007年的105公顷(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为缓解不断增长的

粮食压力,并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提高粮食单产量。而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相对落后,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从农村基本建设方面来看,虽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同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巨大,而且呈扩大趋势。

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受益者就是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140.36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0.03%(中国三农信息

网,www.sannong.gov.cn )。农村人口的贫困与城市人口的诸多优越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实现,已不再只是战略规划上的一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了。

2.2“三农”问题的解决办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

“三农”

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28··

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较低的农业效率,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从而就业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约束。因此,“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所以,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同时,随着农业的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我们应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农业中心城镇的建设可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能够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的扶持,但“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又要求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巨大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资金保障。在我国,与支农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作为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机构。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费用以及农业救济费。2005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总计56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9.16%(《中国财政年鉴——

—2006》)。

截至2008年底,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9330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30%,但支农的直接贷款数额只占农行贷款总额的10%,这与“三农”所需的资金有很大的差距。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财政资金对解决“三农”问题严重不足,而农行在支农上的业务比重也不高。面对“三农”的迫切需要以及广阔的农村市场,农业银行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应大有作为,发挥重要的作用。

3农业银行在支农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县域经济,这明确了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定位。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自身所面临的挑战。

3.1挑战——

—效率与公平的抉择

从整体上说,农业银行在支农过程中最难权衡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盈利性、风险水平与国家支农的关系,用经济学的术语可以表述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给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定位的原则是16个字:“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所以面向“三农”是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定位的首要原则,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农业银行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客观地讲,这一原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既然要求银行作为一个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却要为其指定支农这一任务,这就使得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被性地部分限定了;而农业本身的高投入、低收益、周期长的特点,又与银行商业化的目标相左。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对农业银行的明确要求,实行商业化经营、加快发展步伐是农业银行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因此,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解决“性”和“商业性”双重性质给银行决策带来的困难,是农业银行抉择的关键。

除了本身的定位问题外,农行还面临着以下具体困难:(1)农行在农村网点的撤并,使其在开展支农业务上的渠道面减少;(2)农村资金的不断流失;(3)银行产品不适合当前的“三农”的需求,导致资金的无效率利用;(4)农村金融环境不理想。目前农村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区域间明显存在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差异,信用观念有待增强。

3.2机遇——

—结合国家,发挥自身优势面向“三农”,是农行股改的重点,这是农行所具有的性优势。另外,农业银行大部分资源配置在县域,形成了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信贷技术。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银行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自身改革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长期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虽然存在部分农村网点撤并的现象,但农行大部分资源配置还是在县域,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较为成

张燕等:“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支持29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0年3月

熟的运作模式。

此外,农村金融市场仍是一个分割的卖方垄断市场,银行在客户选择、贷款定价等方面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机遇与挑战,农行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上和业务上的资源优势,不断改进不适应“三农”问题的方面,抓住机遇,扬长避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4农业银行强化金融服务的建议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银行将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商业金融需求,大力实施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

4.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不同需求,设计相应金融产品

“三农”中的金融需求来自多方面、多层次,例如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农村各项基本保障措施的实施;农户个人的信贷需求等等。农行需提供能切实解决问题和便于解决问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且,我们强调对农村教育、农民教育设施建设和农户教育贷款大力支持。在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中,农行应加大对助学贷款和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教育与农业相比可能周期会更长一些,但是对教育贷款的风险相对于农业来讲较小,并且对于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大力发展县域业务,合理协调城乡业务

农业银行是在支农专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唯一根植于“三农”并且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三农”的历史渊源关系及机构、网络、人员和业务布局的现状,决定了农业银行必然成为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为农业银行的神圣职责和客观的必然选择。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的基础作用,秉承国家支农原则、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防范风险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

当然,大力发展县域业务并不代表要放弃或不重视城市业务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协调的关系。4.3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同时加大风险控制

农业本身的特点要求农业银行为具体的支农业务制定更加严格、详细的业务标准,同时又要求该标准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以满足“三农”的迫切需要。因此,农行应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提升农业银行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金融创新就是一种必要的和急迫的工作,只有业务的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三农”难题。因此,农行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创新意识和业务创新能力。

4.4建设完善的金融大环境

在未来一段可预见的较长的时期内,农行将面临一个并不规范的巨大市场。一方面,我们期待国家各种的出台来予以规范;另一方面,作为银行本身,我们应给予市场必要的指导,引导市场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只有建立起健康、规范的金融大环境,才能开展更多的创新业务,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农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建立切合实际的征信体系,引导农民和企业努力培养信用观念和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其次,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采用各种激励和处罚措施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最后,还是要强调金融对教育的支持。

综上,我们分析了“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于国于民,农行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于企于己,农行则应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开创新局面。农业银行正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参考文献:

[1]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商务印书馆,196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8[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何伟.“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学习时期届三中全会决定[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5]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年鉴——

—2008[Z].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8.

30··

2010年3月

[6]周清玉.实施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11).

[7]马君实.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8,(1).

[8]王纬.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北省分行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08,(1).

[9]沈永华.农业银行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J].现代

金融,2006,(9).收稿日期:2010-03-03

作者简介:张燕(1981-),女,山东潍坊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金融保险方面的教学工作。

诗歌中的语相变异

胡娜

徐洪芬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语相变异是文学文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对语言使用常规的与变异。在诗歌

的创作中,使用语相变异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过改变诗的外在表现而使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突出强化主题的效果。本文主要集中分析诗歌书写方面的变异,旨在通过分析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来赏析语相变异所产生的奇妙的美学效果。关键词:语相变异;诗歌;美学效果

在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当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定义: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这就是风格的真实定义(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nition of a style )。这句话表明,文体是由大

量的按照普通方式运用的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基本表达手段等构成的共核语言,其普遍用法构成语言的常规。如果将这句话改变成“improper words in

improper places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这就涉及

到近些年来人们讨论较多的一种文体的特殊用法即对上述常规的变异(deviation )。在王佐良,丁往道主编的《英语文体学引论》中,他们将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显的违反语法、词汇、语义、语音、语调、书写等规则,这是质的变异;另一类是指语音、语法、词汇等项目出现频率及所占比例是否超过其它同类作品,如果超出,就构成了量的变异。本文所要涉及的是质的变异中的语相变异。

我们常说变异是手段,突出是目的。“突出”一词的意义可以用绘画来解释。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前景或突出的位置,其它的人或物构成背

景。把同样的道理运用于文学语言,则可以说正常的语言就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好像是突出的部分。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同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会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关注,进而揣摩和玩味它的涵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语相变异是一定会产生突出的文学和艺术效果的。对于诗歌而言,它通过改变诗的外在表现而使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突出强化主题的目的与效果。

本文主要集中分析诗歌书写方面的变异。一般说来,诗的书写形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十四行诗、无韵诗,通常有一定的格式规范。但有些诗胆创新,打破诗的传统书写方式,试验新的形式,开拓诗歌发展的新道路。以下笔者将分析三首具有语相变异特征的诗歌,以期窥一斑而观全豹,从中发现语相变异所产生的特殊的美妙的美学效果。

第一首诗(Edwin Morgan ’s Good Friday )

He lunges for the stairs,swings down-off,Into the sun for his Easter eggs,

!!!!!!!!!!!!!!!!!!!!!!!!!!!!!!!!!!!!!!!!!!!!!

胡娜等:诗歌中的语相变异

31··

文档

_三农_问题中的金融支持_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3月“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支持张燕陈继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农业是经济社会存在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全面落后,使得“三农”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农业的建设、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