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科素养是学习者经过学习后所表现出的内在涵养。高三地理备考复习应基于学科本质、从学科本位出发来进行,即要在构建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复习。
关键词:学科素养;复习策略;高三地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这样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中,如何“摇动一棵树、推动一朵云、唤醒一个灵魂呢?”如何做到“知地、析因、明理”呢?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了一些复习策略,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学科素养构建
1.学科素养解读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文件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张家辉老师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他从“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释、尺度关联、地理表达、家国情怀”等方面对高中地理学科素养进行了诠释。笔者从地理教学角度对地理学科素养进行了如下总结。
高中地理学科素养解读
学科知识 | ① 重要地理区域空间分布、重要事象的时空分布 ② 重要区域的重要地理特征 ③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④ 天气与气候 ⑤ 海洋和陆地 ⑥ 生产力区位选择(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旅游) ⑦ 城市规划、城市化 ⑧ 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⑨ 地图(三要素)及地理图表 ⑩等值线 |
学科特点 | 综合性、地域性 |
学科方法 | 图表法、综合法 |
学科意识 | 读图意识、时空意识 |
学科能力 | ①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②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③ 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④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 |
学科思维 | 逻辑思维、空间思维 |
学科品质 | 求真、求实 |
学科思想 | 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 |
既然已明了本学科的学科素养,那么在备考复习中,构建学科素养就成了教学重点,教学中应按照“核心知识——学科素养——核心知识”的思路展开。
案例分析:中国一月气温图的分析。
传统分析方法:把这幅图作为“等值线图”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等值线的数值特征和形态特征(等值线的走向、疏密、曲直等)。
弊端:这种教学只关注技能而忽视了学科本位。离开了学科本身的所有学习技能的培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立足于“学科素养”的分析方法:①从中国一月均温来看,大约集中于30°c到-30°c之间;②东部地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南高北低分布;西部地区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深受地形影响;③东部地区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等温线分布又有不同,东北地区等温线弯曲明显;④同样是气温分布的低温区,东北地区一月最低温低于青藏高原地区。
好处:这种分析方法从学科核心知识出发,基于“空间能力、尺度关联、区域差异”的学科素养提升,使学生的读图技能根植于地理学科的沃土之上。
二、复习策略探究
1.备考内容——课程重整
高三学生已储备了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备考复习时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类、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课程重整,即对高中地理课程的重新加工、组合、编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按以下几种途径进行重整。
以“区域”来重整:按行政区域划分进行,如分成亚洲、东亚、中国西北地区、中国东北地区等;按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划分,如分成河流流域、地形区、气候区等;按目前人类面临的地理问题划分,如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
以“运动”来重整: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
以“区位”来重整: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
2、备考形式——多种课型
高三备考形式要多种多样,仅从课型来讲,笔者尝试了概念课、规则课(原理、规律)、习题课、自主课、点拨课等多种课型。为了便于学生复习,笔者进行了“双级课堂”教学尝试。
“双级课堂”教学策略:一级(初级)课堂,以“学”为主,以“导”释疑。主要环节:自主学习——明确问题——合作讨论——梳理问题——提出问题——(个别展示)——点拨释疑。
二级(高级)课堂,以“练”为主,以“评”促学。主要环节:达标检测——多元评价——整理总结——内化提升。
3、备考方法——思维训练
湖北省袁少民老师认为,“高考命题追求能力立意,重视对地理能力的考查,在能力上体现区分度。地理思维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核心,而核心中最基础的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思维导图的构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繁杂的学科知识进行归类,把学科知识分成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基础知识三大类,以“主干知识”为“树根”、以“核心知识”为“树干”、以“基础知识”为“树枝”构建“知识树”,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案例分析:“河流”思维导图的画法。
主干知识:河流。
核心知识:河流分类、河流特征、河流补给、河流作用、河流开发治理。
基础知识: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大气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
依据以上分类逐一画图。
学生做的思维导图展示:
4.典例分析——试题引领
备考复习中离不了典型例题的讲解,笔者常选取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就如同张亚南老师所说:“当试题所呈现的情境不再是书本的内容,也不是各种各样练习题的‘翻版’;当答案不再是按一定‘套路’编排的絮语,并预留了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时,考试就成为考验,成为对被试者的学习能力或潜在能力的召唤。试题会通过有梯度的设问,引领着学生不断探寻,步步深入,最终到达思想的新高度。在这个过程中,考试能够激活考生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诱发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判断、综合、论证等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试题。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回答: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参:A
试题分析:试题以“新情境”呈现,考查大气环流和地形对“区域”风力和风向的影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沙岭沙山和垄(脊)槽(谷)的相对位置以及垄(脊)槽(谷)的走向(东北-西南),从情境入手,整合知识、诱发能力、激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