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
A.主要在艺术领域成果突出 B.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目的
C.让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推动欧洲科学文化思想的繁荣
2、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清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3、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4、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5、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西晋 ④元朝。
A.②①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6、“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或与派出平行大宪酌议关涉彼此利益事件”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7、“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点是( )
①体现了人们的创新精神②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对世界走向整体起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英、美、法三国在资产阶级期间分别颁布了《权利法案》、《宣言》、《宣言》等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所体现的共同法治精神是( )
A.法治取代人治 B.王权 C.否定封建制度 D.反对殖民统治
9、“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黄巢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10、《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对外贸易繁荣
11、拿破仑在他《给儿子的遗训》中说:“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不会消失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拿破仑对法国的最主要贡献是( )
A.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D.率军远征俄罗斯
12、“外争主权,内除国赋,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出自哪一历史事件(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西安事变 D.一二九运动
13、“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4、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15、法国上尉巴特力尔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
A.发动鸦片战争 B.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火烧圆明园 D.对华倾销商品
16、在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要为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17、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 )
A.使用野蛮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统治
18、新航路开辟后,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了,“从此,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终于迎来了近代的曙光。”其确切理解应该是 ( )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 B.资产阶级时代到来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世界从此由分散走上整体
19、“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20、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他所说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21、《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英国资产阶级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是指( )
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 B.国王召集议会要求增加税收
C.议会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独断专权 D.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23、十九世纪,面对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来自国外的旅行者却为它的魅力所倾倒;有钱的英国人更喜欢乘坐蒸汽轮船在浑浊不堪、散发异味的泰晤士河上游览。这说明( )
A.电力在英国被广泛应用 B.人们附醉于工业成就
C.发展工业必须破坏环境 D.工业成果扩展到全球
24、“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25、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C.中国古代丝织生产达到高峰 D.宋代的制瓷水平领先世界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两极分化。如展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材料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
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包”的理解。此后,在农村开始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他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做出了什么贡献?你认为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 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 曹振威《中华史》
材料三 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 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3)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3、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
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参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C
3、A
4、B
5、C
6、B
7、B
8、A
9、B
10、B
11、C
12、B
13、C
14、A
15、C
16、D
17、C
18、D
19、D
20、A
21、D
22、A
23、B
24、C
25、A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1)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2)理解: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贡献: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精神: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等。
2、(1)特点: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
原因: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设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等。
(2)原因: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组织内迁等。
意义:为大后方工业重建奠定基团;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保存民族工业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
(3)特点:沿海工业比重大,内地工业比重小;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较慢。
影响:工业布局渐趋合理;奠定工业化基础;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4)启示: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3、(1)隋朝;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考试文化知识且衡量尺度标准,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等。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加强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固定、文体格式僵化;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