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基础练习(全册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0:59:47
文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基础练习(全册含答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产生和的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振动的物体一定在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填:一定、不一定)3、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能听到(选填:一定、不一定)。因此,我们不能用我们是否听到了声音来判断物体是否在发声(选填:能、不能)。4、声源是自己能发声的物体。5、人的说话声,是由于人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时的“嗡翁”声,是蜜蜂翅膀的振动而产生的;打鼓时的的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蝉的鸣叫声是由于发声器的振动而产生的;吹笛子时笛声
推荐度:
导读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产生和的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振动的物体一定在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填:一定、不一定)3、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能听到(选填:一定、不一定)。因此,我们不能用我们是否听到了声音来判断物体是否在发声(选填:能、不能)。4、声源是自己能发声的物体。5、人的说话声,是由于人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时的“嗡翁”声,是蜜蜂翅膀的振动而产生的;打鼓时的的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蝉的鸣叫声是由于发声器的振动而产生的;吹笛子时笛声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产生和的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在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填:一定、不一定)

3、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能听到(选填:一定、不一定)。因此,我们不能用我们是否听到了声音来判断物体是否在发声(选填:能、不能)。

4、声源是自己能发声的物体。

5、人的说话声,是由于人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时的“嗡翁”声,是蜜蜂翅膀的振动而产生的;打鼓时的的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蝉的鸣叫声是由于发声器的振动而产生的;吹笛子时笛声是由于笛子中空气的震动而产生的;拉小提琴时,小提琴的声音是琴弦的振动发出的。

6、我们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在金鱼缸边拍手,金鱼会受到惊吓,说明声音除了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外,还能在液体中传播。地道战中的游击队员通过一根细铁丝就能听到另一个地道中游击队员的说话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相互距离很近也不能直接对话,而要通过无线电通话,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8、放一个手机在密闭的玻璃球内,当我们给手机发信息时,我们能听到手机铃声,能看到指示灯的闪烁(选填:能、不能);当我们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球内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铃声会越来越小。而把空气抽完后,我们就不能听到手机的铃声了,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所以声音又叫声波。

10、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所以声音有速度叫声速。

11、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古时候,远征的战士们晚上睡觉时,常常“枕戈待旦”就可以很快地发现敌人夜间偷袭,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的原因。铁道游击队员常常用耳朵贴着铁轨听,敌人的火车还离得很远就知道了,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的原因。夜间狗睡觉时,总是把一只耳朵贴着地面,来人离人家很远,人还没有感觉到,狗就会叫起来,也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的原因。

12、有一根足够长的铁水管,一个人在铁水管的一端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铁水管的另一端一耳贴着铁水管,一耳放在空气中。如果水管中无水,他会2次听到敲击声;如果水管中有水,他会3次听到敲击声。他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是

由铁水管传到人耳的,他听到的最后一次敲击声是由空气传到人耳的。

13、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状态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4、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5、任何物体能反射声音。被物体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音。

16、人要分辩出原声和回声,原声和回声必须相隔0.1s 及以上。人要分辩出自己说话声的原声和回声,人距反射物的距离必须在17m及以上。

17、人耳主要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听觉神经组成。

18、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外耳道的作用是传递声音;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听小骨的作用是传递振动;听觉神经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19、如果人听觉出现的问题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引起的,能通过治疗恢复听力;如果人听觉出现的问题是由听觉神经引起的,不能通过治疗恢复听力。(选填:能、不能)

20、人除了可以利用耳朵来感知声音外,还可以利用头骨、额骨来感知声音,这就是骨传导。

21、自己听到自己的说话声,和用录音机录下来后,放出来再听自己的声音,会觉得有很大的改变,这是因为自己听自己的说话声是利用骨传导传给大脑的,而放录音听自己的说话声是利用耳朵传给大脑的。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只能说高或低,不能说大或小、强或弱。

3、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频率高,物体振动得快。频率低,物体振动得慢。

4、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用字母f表示。频率的国际主单位是Hz。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

1KHz= 103Hz,1MHz= 103KHz= 106Hz。

5、物体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或者说与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得快,音调高;物体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6、男低音歌唱家中的“低”是指音调;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是指音调;音乐课上我们唱了一首F调的歌,“F”调是指音调。

7、鼓、音叉的音调是不能改变的(选填:能、不能)。重敲和轻敲只能改变鼓和音叉的响度,不能改变鼓、音叉的音调。

8、人能感觉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9、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10、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来觅食的,大象是利用次声波来交流的。蝴蝶从我们身边飞过,我们感觉不到,是因为蝴蝶飞行时发出的是次声波。

1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者说强弱。响度一般说大小或强弱。不说高低。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响度。

12、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大,响度大。

13、我们听到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响度)和我们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14、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

15、我们检查:西瓜是否成熟、保温瓶是否破损、铁轨是否有问题、医生拍病人的肚子判断病情、声控门、声控取款机都是利用音色来工作的。楼道里的声控灯是利用响度来工作的。

16、在声波图象中,图象的上下高低表示了声音的响度大小。图象的稀密程度表示了声音的音调高低。图象的形状表示了声音的音色。

17、乐器可分为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18、打击乐器有鼓、锣、沙锤、编钟等。

19、管乐器有笛、唢呐、箫、单簧管等。管乐器是靠

空气振动发声。空气柱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20、弦乐器有古筝、二胡、小提琴、吉他等。弦乐器是靠

弦振动发声。

21、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材料、长度、松紧、粗细有关。

22、弦乐器弦越紧,音调越高;弦乐器弦越长,音调越低;弦乐器弦越细,音调越高。

第三、四节声的利用、噪音的危害和防止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声音传递信息的事例有:(1)听到雷声,知道下雨;(2)医生用听诊器和B超检查病情;(3)拍西瓜,判断是否成熟;(4)敲击铁轨,判断铁轨有无事故隐患;(5)声控取款机、声控门;(6)蝙蝠觅食;(7)根据动物的异常反应判断自然灾害;(8)听保温瓶的声音判断保温瓶的损坏;(9)测量海水的深度等等。

3、能发出次声波的有:大象、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等

4、回音的作用是:(1)加强原声;(2)测量距离。

5、表面光滑又平坦的物体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吸收声音的能力弱。

6、表面粗糙又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的能力弱,吸收声音的能力强。

7、声音的强弱的单位是分贝,表示字母为dB。

8、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不影响工作、学习声音不得超过

70dB;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9、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听诊器导管的作用是集中声音。向远处喊话,把手做成喇叭状的作用是避免声音分散。

10、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听诊器的导管不能增大响度,不能提高音调,不能改变音色。(选填:能、不能)

11、声音还能够用来传递能量。

12、用声音清洗钟表是因为声音能传递能量;用声音去结石是因为声音能传递能量;用声音清洗精密仪器是因为声音能传递能量;用声音切割金刚石等坚硬物体是因为声音能传递能量。

13、根据蝙蝠觅食的原理,制成了一种测量距离的科学仪器叫声纳,它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因为地球和月球间有一段是真空。

14、要减小噪音可以在声源处减小,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小,还可以在人耳处减小。

15、从物理角度上讲,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音。

16、从环保角度上讲,对我们工作、学习、休息造成影响的声音或对我们要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2、常见的光源有:(1)太阳;(2)萤火虫;(3)夜晚天上的星星;(4)灯笼鱼;(5)虎头鱼;(6)水母。

3、能看见的物体不一定是光源。不是光源我们不一定能看不见。(选填:一定、不一定、一定不)

4、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5、光在同一种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6、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1)同一种介质;(2)均匀介质。

7、生活中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1)日食;(2)月食;(3)小孔成像;(4)影子的形成;(5)射击;(6)排队;(7)木工检查木头是否直;(8)激光引导掘进。

8、日食形成时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线上,位于中间位置的星球是

月亮。

9、月食形成时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线上,位于中间位置的星球是

地球。

10、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

11、像距是像到小孔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12、物距是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

13、小孔所成的像时,像的形状一定与物体的形状相同。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是放大的;当像距等于物距时,像是等大的;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是缩小的。(后三空选填:等大、放大、缩小)

14、光能在固体、液体、气体和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选填:需要、不需要)。

15、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状态有关。

1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17、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用C表示,C= 3×108m/s= 3×105km/s。

18、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108m/s= 3×105km/s。

19、雷雨天,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出的。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光速

比声速 快 的原因。

20、光年是天文学上常用的 光年 单位,1光年= 3×108×365×24×3600 m = 3×105×365×24×3600 km 。(要求写出计算式即可)

21、1光年的意思是光在 一年 内通过的 路程 。

22、牛郎星距地球50光年,我们今天看到的牛郎星, 不是 此刻的牛郎星。(选填:是、不是)

23、光线是用一根 带箭头 的 直线 来表示光的传播 路径 和 方向 。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光射到 任何 物体 表面 都会被 反射 回来,叫光的反射。

2、 任何 物体都能反射光。

3、入射线是指射到物体 表面 的光线;反射线是被物体表面 反弹回去 的光线。入射点又叫 反射 点,它是 入射 线与 物体表面 的交点,也是 反射 线与 物体表面 的交点,用字母 O 表示。法线是通过 入射 点并 垂直 于物体 表面 的直线,法线是一根 理想 曲线,实际上不存在。

4、入射角是 入射 与 法线 的夹角,反射角是 反射线 与 法线的夹角。

5、探究光的反射性质时,先把一张白纸垂直于平面镜放置,用一束光线紧贴着白纸射到平面镜上,我们能从白纸的另一边 能 看到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当我们沿入射点把白纸向后折,我们从白纸的另一边就 不能 看到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了,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入射 线、 反射 线、 法线 线是否在 同一平面 内。

6、探究光的反射性质时,我们要多次测量入射角和它所对应的反射角,其目的是 反复验证实验结论是否正确,避免偶然性 。

7、光的反射定律: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简称三线 共面 );入射线和反射线分居于法线 两测 (简称法线 居中 );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简称两角 相等 )。

8、法线在入射线与反射线夹角的 角平分 线上。

9、入射角是入射线与反射线夹角的21倍。反射角是入射线与反射线夹角的21倍。入射线与反射线夹角是入射角的 2 倍。入射线与反射线夹角是反射角的 2 倍。

10、光在发生反射时,光路是 可逆 的。

11、平行光照射到平坦光滑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也平行,叫镜面反射。

12、镜面反射只有1个方向上有反射光,我们只能从1个方向上看到物体。

13、平行光照射到粗糙不平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叫漫反射。

14、漫反射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光,我们能从各个方向上看到物体。

15、走在有积水的路上,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我们会发现亮的地方有积水;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我们会发现暗的地方有积水。(选填:亮、暗)

16、房屋、高山、风景等等,在水中的倒影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照镜子时我们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的像的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

17、任何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

2、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有:(1)看到穿衣镜中的自己;(2)水中的倒影;(3)房屋在平板玻璃中的像。

3、表面既光滑又平坦的物体叫平面镜。

4、生活中属于平面镜的物体有:(1)穿衣镜;(2)平静的水面;(3)地面瓷砖;(4)平板玻璃窗;(5)平板墙面瓷砖。

5、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6、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要用2根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要用刻度尺测量像距和物距,目的是判断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要用平板玻璃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便于观察。

7、平面镜所成的像,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到镜的距离等于物到镜的距离。

8、平面镜成像时,平面镜在像与物的连线的中垂线上。

9、平面镜所成的像一定与物体大小相同,与平面镜大小无关。

10、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平面镜所成的像上下不会颠倒,左右要颠倒。

12、平面镜对平行光的作用是平行平行。

13、面镜对光都是反射作用。面镜分为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14、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经凹面镜反射后,要会聚于凹面镜前的一个点,这个点叫焦点,用字母 F 表示。

15、凹面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得到的,所以是实焦点。凹面镜有1个实焦点。(第一空选填:不是实际、实际)

16、根据光的可逆性,从凹面镜焦点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

17、凹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因此凹面镜对光的作用是平行会聚。

18、生活中的凹面镜有:(1)手电筒的反光镜;(2)车灯的反光镜;(3)太阳灶;(4)电视的卫星接受天线;(5)探照灯、投影仪、显微镜的反光镜。

19、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经凸面镜反射后要成为一束发散光线,其反向延长线要会聚于凸面镜后的一个点,这个点叫焦点,用字母F表示。

20、凸面镜的焦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得到的,所以是虚焦点。凸面镜有1个虚焦点。(第一空选填:不是、是)

21、根据光的可逆性,一束会聚光线射到凸面镜上,如果它的延长线相交于凸面镜的焦点处,经凸面镜反射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

22、凸面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因此凸面镜对光的作用是平行发散。

23、用凸面镜做观后镜的原因是:同样大小的平面镜和凸面镜比较,通过凸面镜观察到的范围要大些。

第四节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通常会改变,叫光的折射。

2、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也会改变,也会发生折射。

3、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方向发生了改变的光线叫折射线。

4、折射角是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

5、生活中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的现象有:(1)看到河水变浅;(2)玻璃后钢笔错位;(3)水中看到岸上的电杆变高;(4)鱼的位置抬高了;(5)装满水的玻璃瓶后的手指变粗了。

6、生活中光同一种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现象有:(1)看到地平线下的太阳;(2)海市蜃楼;(3)雨后的彩虹。

7、光的折射的性质:(1)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线和折射线分居于法线两侧;(3)A、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为00。

8、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的条件是斜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不发生折射的条件是垂直入射。

9、光在空气和其它透明物质间发生折射时,光在空气中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在光在其他透明物质中与法线的夹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透明介质表面时,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那么,在法线的某一边只有一根光线,它是入射光线;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的一边也只有一根光线,它是折射光线。

11、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位置比实际的高,实际的比看到的低。

12、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的位置比实际的高,实际的比看到的低。

13、我们从岸上看到的水中的物体不是真实的物体(选填:是、不是)。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第五节光的色散

1、太阳光是白色的光。

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

3、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的光带,这条彩色的光带叫光谱。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

4、光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因此光又叫光波。

5、三原色的光是指红、绿、蓝。相同比例的三原色光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光是白光。

6、三原色的颜料是指红、黄、靛。相同比例的三原色颜料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颜料是黑色颜料。

7、生活中的光的色散现象有:(1)雨后的彩虹;(2)五颜六色的肥皂泡。

8、单色光是指只有1种颜色的光;复色光是指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光。

9、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现象说明三棱镜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能力是

不同。(选填:相同、不同)

10、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它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是什么颜色。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只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11、黄色物体只能反射黄色光,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了。

12、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吸收任何光。

13、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色光,不反射任何光。

14、绿色的植物最不喜欢绿光,最喜欢除绿光外的其他光。

15、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它能透过红光,它就是

红色的。什么颜色的透明物体就只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了。

16、能透过所有光的物体是无色色的。蓝色玻璃最喜欢蓝光以外的其他光,最不喜欢蓝光。

17、为了探究在红光和紫光以外还有没有光,我们可以在红光和紫光以外各放一只温度计或一张感光胶片,如果温度计的温度升高了,或者感光胶片感光了,那么红光和紫光以外就有光。

18、探究结论是:红光和紫光以外还有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和紫外线。

19、红外线的作用有:(1)制成遥控器;(2)红外线照相机;(3)制成夜视仪;(4)探测病情;(5)制成红外线瞄准仪;(6)加热食物。

20、紫外线的优点是:(1)紫外线能消毒杀菌;(2)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于验钞;(3)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合成维生素。

21、紫外线的缺点是:过多照射紫外线会使人的皮肤变黑,甚至发生癌变。

22、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大都来自于太阳。

23、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它能阻止来自于太阳的紫外线传到地球。

24、人类使用的冰箱、空调中的制冷剂氟里昂对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会造成破坏。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现在要求使用冰箱、空调中的制冷剂是无氟的。

25、任何物体能发出红外线,物体发出红外线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的物体发出红外线多。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1、光能够透过的镜子叫透镜。透镜对光是折射作用。

2、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3、凸透镜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表示符号为

4、凹透镜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表示符号为或。

5、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6、主光轴是通过透镜两个球面所在球的球心的连线。

7、凸透镜的性质:(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会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叫焦点,用字母F表示;(2)从凸透镜焦点处或者说相当于从焦点处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成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3)凡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8、凸透镜有2个实焦点,因为它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9、凹透镜的性质:(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会成为发散光线,但其反向延长线也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叫焦点,用字母 F 表示;(2)一束会聚光线射到凹透镜上,如果其延长线相交于凹透镜的焦点处经凹透镜折射后,将成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3)凡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10、凹透镜有 2 个虚焦点,因为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是折射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

11、从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 f 表示。

12、凸透镜的焦距为正,因为它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距为负,因为它的焦点是虚焦点。

1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选填:长、短)。

14、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把光线向透镜厚的那边折射。(选填:厚、薄)

15、只有凸透镜才能够把主光轴上方的光线折射到主光轴下方来。

16、如何凸透镜的焦点:把凸透镜面对太阳,移动凸透镜到地面的地面,直到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最光亮的点,这个点就是焦点。这个点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

2、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字母V表示。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字母u表示。

4、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

5、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是实像。

6、由真实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是虚像。

7、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选填:能、不能)

8、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9、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u>2f时,像和物在凸透镜异侧,f<V<2f,倒立缩小实像。

(2)当u=2f时,像和物在凸透镜异侧, V=2f,倒立等大实像。

(3)当f<u<2f时,像和物在凸透镜异侧,V>2f,倒立放大实像。

(4)当u=f时,不能成像或者说成像在无限远处。

(5)当u<f时,像和物在凸透镜同侧,u<V ,正立放大虚像。

10、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u >f;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u <f。

11、能用光屏接受的一定是实像;不能用光屏接受的一定是虚像。

12、凸透镜成实像时,u增大,V 减小,像变小。

u减小,V 增大,像变大。

13、凸透镜成虚像时,u增大,V 增大,像增大。

u减小,V 减小,像减小。

14、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像的上下颠倒,左右颠倒(选填:颠倒、不颠倒)。

15、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上下颠倒,左右颠倒(选填:颠倒、不颠倒)。

16、平面镜正立的虚像。像的上下不颠倒,左右颠倒(选填:颠倒、不颠倒)。

17、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在主光轴上方,像一定在主光轴下方;物体在主光轴下方,像一定在主光轴上方。(选填:上、下)

18、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在主光轴上方,像一定在主光轴上方;物体在主光

轴下方,像一定在主光轴下方。(选填:上、下)

19、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光屏。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0、如果发现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方,我们应当把光屏向上调节,或者把凸透镜向下调节。(选填:上、下)

2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了像,当我们遮挡着凸透镜的一部分,凸透镜一定能成物体全部像(选填:一定、不一定、一定不)。但是像的亮度会变暗。

22、凸透镜成像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是放大的;像距等于物距,像是等大的;像距小于物距,像是缩小的。(选填:放大、缩小、等大)

23、凸透镜成像时,像距越大,像越大。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的胶片相当于光屏。

2、照相机的原理是:当u 大于2f时,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实像。

3、照相机主要调节的是物距距,同时也要调节像距距,直到胶片上出现清晰像。

4、用照相机照相时,如果像大了要减小,应当增大照相机和被照物体的距离,同时减小胶片的镜头的距离,直到胶片上出现清晰的像。(选填:增大、减小)

5、放大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6、放大镜的原理是:当u 小于f时,凸透镜成一个正立放大虚像。

7、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像距的变化、像的大小变化与物距的变化相同。(选填:相同、相反)

8、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的胶片相当于物体。

9、投影仪上的反光镜是一个凹面镜,它的作用是加强光线。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

10、投影仪上的凸透镜作用是成像。

11、投影物体时,投影片应当放在镜头的1f和2f之间,而且要倒放。

12、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的原理是:当物距u 在1f 和2f 之间 时,凸透镜成一个 倒立放大的实 像。

13、投影仪主要调节的是 像 距,同时也要调节 物距 距,直到屏幕上出现 清晰 像。

14、如果投影物体时,屏幕上的像大了要减小,应当 减小 屏幕和投影仪间的距离,同时 增大 胶片的镜头的距离,直到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像。(选填:增大、减小)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1、人眼主要由 晶状体 、 睫状体 、 视网膜 和 视觉神经 组成。

2、正常的人眼把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 上 。

3、近视眼的晶状体变 厚 ,折射能力变 强 ,焦距变 短 ,把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 前 。

4、远视眼的晶状体变 薄 ,折射能力变 弱 ,焦距变 长 ,把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 后 。

5、要矫正近视眼应当先让物体射来的光线 发散 一些,所以要矫正近视眼应当戴用 凹 透镜制成的眼镜。

6、要矫正远视眼应当先让物体射来的光线 会聚 一些,所以要矫正远视眼应当戴用 凸 透镜制成的眼镜。

7、焦度是 焦距 的 倒数 。焦度用字母 Φ 表示,单位是 1/m 。

8、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人的整个眼睛相当于一部 照相 机,视网膜相当于 光屏 。

9、近视眼镜是用 凹透 镜制成的,它的焦距为 负 ,焦度为 负 ,眼镜读数为 负 。

10、远视眼镜是用 凸透 镜制成的,它的焦距为 正 ,焦度为 正 ,眼镜读数为 正 。

11、眼镜的度数= 100Φ =f 100。在计算时,f 要用 m 作单位,而且f 要考虑 正负 。近视眼镜只是对 远 的物体起作用。老花(远视)眼镜只是对 近 的物体起作用。(选填:远、近)

1、显微镜是由镜筒、目镜、物镜、载波台、反光镜组成。

2、显微镜的目镜是一个凸透镜,它距眼睛近;物镜是一个凸透镜,它距物体近。

3、显微镜的镜筒的作用是避免光线分散。反光镜是一个凹面镜,作用是加强光线。

4、载波片处在显微镜物镜的1f和2f之间,物镜成倒立放大实像。

5、显微镜物镜所成的像相对于目镜来说是物体,它处在目镜的1f以内,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8、望远镜是由镜筒、目镜和物镜组成。

9、望远镜的目镜是一个凸透镜,它距眼睛近;物镜是一个凸镜,它距物体近。

10、望远镜的镜筒的作用是避免光线分散。望远镜的镜筒直径都要做得大些,目的是让更多的光线进入望远镜,增大被观察物体的亮度。

11、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处在物镜的2f以外,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2、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相对于目镜来说是物体,它处在目镜的1f以内,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3、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4、望远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15、眼睛和被观察物体上下边缘的连线的夹角叫视角。

16、视角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和眼睛到被观察物体的距离有关。

17、我们能否看清楚物体,与物体的大小和眼睛到被观察物体的距离有

文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基础练习(全册含答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产生和的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振动的物体一定在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填:一定、不一定)3、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能听到(选填:一定、不一定)。因此,我们不能用我们是否听到了声音来判断物体是否在发声(选填:能、不能)。4、声源是自己能发声的物体。5、人的说话声,是由于人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时的“嗡翁”声,是蜜蜂翅膀的振动而产生的;打鼓时的的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蝉的鸣叫声是由于发声器的振动而产生的;吹笛子时笛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