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洱茶·诗词·文赋
一、古文鉴赏
普洱茶经典古文选
华阳国志·巴志
(东晋)常璩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注:选自《华阳国志》,光绪二酉山房重刊本。)
茶经·七之事
(唐)陆羽
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桔,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注:选自陆羽著、张芳赐等译释,《〈茶经〉译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卷七
(唐)樊绰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薑桂和烹而饮之。
(注: 选自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续博物志·卷七
(南宋)李石
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注: 转引自黄桂枢著《普洱茶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滇略·卷三
(明)谢肇淛
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注: 选自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编者按:谢肇淛这段文献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我们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普洱茶名称的记载。)
物理小识节选
(明)方以智
普雨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
(注: 转引自邓时海著《普洱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滇南本草节选
(明)兰茂
滇中茶叶,主治下气消食,去痰除热,解烦渴,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人每以其近而忽视之。
(注: 转引自黄桂枢著《普洱茶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滇云历年传·卷十二
(清)倪蜕
雍正七年己酉。
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转行,由来久矣。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绣上议,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逗留复入者俱枷责押回,其茶令茶户尽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私相买卖者罪之,稽查严密,民甚难堪。又商贩先价后茶,通融得济。官民交易,缓急不通。且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近者且有交收守侯之苦,人役使费繁多,轻戥重秤,又所难免。然则百斤之价,得半而止矣。若夫远户,经月往来,小货零星无几。加以如前弊孔,能不空手而归。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
(注: 选自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二、古诗词鉴赏
清代道光《普洱府志》卷之十九“艺文志”中载有清代诗人吟咏“茶庵鸟道”的诗六首。
清代宁洱教谕杨溥七律《茶庵鸟道》诗日:
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
一径寒云连石栈,半天清磐隔松扉。
螺盘侧髻峰岚合,羊入回肠屐迹稀。
扫壁题诗投笔去,马蹄催处送斜晖。
清代宁洱贡生舒熙盛七律《茶庵鸟道》诗日:
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
木叶轻风猿穴外,藤花细雨马蹄前。
山坡晓度荒村月,石栈春含野墅烟。
指愿中原从此去,莺声催送祖生鞭。
清代他郎(今墨江)训道朱廷硕七律《茶庵鸟道》诗日:
山径崎岖不易平,连山矗矗峥嵘势。
失群乌向风头合,迷道人追虎迹行。
一线路通天上下,千寻峰夹树丛横。
筇节彳亍归来晚,犹幸庵前夕照明。
清代宁洱县知县单乾元五律《茶庵鸟道》诗曰:
茅堂连石栈,清磬半天闻。
一径悬如线,两峰寒如云。
晚霜维马力,秋月少鸿群。
剩有雄心在,高吟对夕曛。
清代普洱府知府牛稔文吟《茶庵鸟道》的诗有两首,一为五律曰:
猿猱宜此路,樵斧偶然闻。
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入云。
从兹登鸟道,或可近仙群。
岩下钟流响,昭晓日渐曛。
牛稔文的另一首七绝《茶庵鸟道》日:
仄径生机一线通,茶庵旅店暂停聪。
分明雉堞山头见,犹在盘回鸟道中。
从上述诗中,可以看出普洱茶马古道上的《茶庵鸟道》之险,马帮行人之难,诗人的感叹说出了亲历者的心声。
普洱茶在民间生活“开门七件事”中是少不了的一件,清代宁洱贡生舒熙盛在《普中春日竹枝词十首》之四写到了普洱茶,诗日:
鹦鹉簿前屡唤荼,春酒堂中笑语哗,
共说年来风物好,街头早卖白棠花。
三、当代普洱茶诗词鉴赏
北京嘤鸣诗社副社长沈信夫诗家的《普洱茶吟》五律诗曰:休道灵芝草,何如普洱茶。滇南钟秀气,赤县孕奇葩。陆羽三杯赏,卢仝七碗夸。环球堪一绝,昔贡帝王家。云南省副主任张宝三诗家《咏普洱茶》七绝诗曰:普洱名茶誉四方,一杯足使满堂香。茶姑惜爱春深绿,剪取春光运远洋。湖南省湘潭市老年大学诗词教师周砥中先生在《普洱茶叶节赋诗三首》中,有一首《煮茶》七绝曰:石泉烹煮用松根,普洱茶香诱煞人。寒夜一杯待佳客,茅台能有此清醇?品茶可使人进入另一种精神状态,福建作家诗人谢瑜先生在《云南普洱茶叶节四咏》之三,有一首五绝《品茶》曰:碧色堪延寿,清香合断魂。仙津方入口,飒爽涤千烦。思茅师范高级讲师、地区诗协副龚正涛诗家在《普洱茶乡情三首》之二七绝曰:名茶早已入红楼,佳品飘洋到五洲。但得一杯常在手,留香口齿话春秋。思茅市1993年4月举办中国普洱茶叶节,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关注,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云南大学张文勋教授写《贺首届中国普洱茶节》七律诗曰:香茗自古生华夏,普洱名茶早夺魁。雅座华堂称上品,高人韵士佐琴台。芬芳馥郁成茶道,碧绿晶莹透玉杯。养性怡情文化热,嘉宾云集慕名来。思茅地区诗词协会副袁庆光诗家的词《风入松?普洱茶叶节》曰:边城佳节正春风,好景赏葱笼。青山如黛莺声闹,登临意,寻觅芳踪。浓李妖桃争艳,朝霞影飞鸿。友朋万里喜相逢,携手乐融融。一杯春蕊情深重,飘香远、普洱茶浓。改革契机开放,十年好雨腾龙。
第二节 普洱茶·楹联·茶歌
一、普洱茶楹联鉴赏
四川省成都市银杏诗词学会辛自权先生撰《庆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塾联》二副,其一云:
好水好山,自古名茶推普洱;
新风新事,于今盛节在中华。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普洱茶的夸赞和对普洱茶叶节的祝贺。云南省楹联学会联家许椿萱先生撰《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楹联》云:
洞庭君眉、安徽六合、杭州龙井、福建武夷、江西乌夔,昔推名品洞庭浒;
普洱春茗、昆明十里、景谷白毫、临沧大叶、顺宁香片,今慕贡茶普洱陬。
此联列举了全国名茶和云南名茶后,道出了作者爱慕普洱贡茶的心情。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楹联家手澍先生撰《普洱茶叶节对联》云:
卧游万顷滇池水;渴解三盅普洱茶
此联说出了作者解渴爱饮普洱茶的生活习惯。美闲纽约四海诗社顾问、云南著名楹联家埂石先生《题赞普洱茶楹联》二副,其一云:
解酒、论奕、挑琴,无非清醒头脑,自来多借沏饮,名推普洱;
款宾、会谈、宴乐,总是拉开话题,大抵连上迭喝,品重南疆。
此联巧妙地道出了普洱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所起的助兴联渲作用。
二、普洱茶歌鉴赏
云之南,天之涯,有美妙的普洱茶。气候温和,生态优良,像古董一样越存越金贵,它是天地的造化。嫩的尖,绿的芽,造美妙的普洱茶。味道清醇,营养丰富,像美酒一样越存越幽香,它是美丽的神话。云之南,天之涯,有美妙的普洱茶。新茶陈茶都是宝,她的美名传天下,光荣咱中华。
第三节 普洱茶·绘画
一、古代茶画赏析
《惠山茶会图》明 文徵明 纸本设笔 纵21.9厘米 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文徵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在山下井畔饮茶赋诗的情景。作品运用青绿重色法,构图采用截取法,突出“茶会”场面。树木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并运用主次、呼应、虚实及色调对比等手法,把人物置于高大的松柏环境之中,情与景相交融,鲜明表达了文人的雅兴。笔墨取法古人,又融入自身擅长的书法用笔。画面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插,流畅中间见涩笔,以拙为工。
二、近代茶画赏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 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古籍记载: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年) 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 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 监察御史萧翼,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恨晚,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太宗予以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