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03:13
文档

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设计周莉发布时间:2010-8-216:30:49作业,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法已由来已久。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正确性、熟练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性的分析,教师可探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并由此构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整体评价。在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型公民素质教育的重点。尽管传统的历史作业在帮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甚至独特的优势,但
推荐度:
导读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设计周莉发布时间:2010-8-216:30:49作业,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法已由来已久。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正确性、熟练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性的分析,教师可探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并由此构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整体评价。在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型公民素质教育的重点。尽管传统的历史作业在帮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甚至独特的优势,但

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设计 

周莉 发布时间: 2010-8-2 16:30:49 

作业,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法已由来已久。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正确性、熟练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性的分析,教师可探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并由此构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整体评价。在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型公民素质教育的重点。尽管传统的历史作业在帮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甚至独特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它已在总体上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历史作业无疑成为深化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结合近几天的学习,我认为新型的历史作业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

趣味性。兴趣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是学习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人物鲜活、事例生动,学生兴趣的发散点俯拾皆是,这是历史作业不竭的源泉和宝藏,是教师设计历史作业大有可为的领地。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的兴趣发散点,设计一些带有历史场景、情节、富有挑战性、具有智力游戏性质的历史作业,如:① 要求学生为一位隋朝商人设计一条由镇江至西安之间最短的运输路线。② 设计出这样一个虚拟的历史场景:一位唐朝诗人在伏案写作,书案上铺着一卷正在着墨的木简,旁边一杯景德镇生产的瓷杯飘着缕缕茶香,背后一排书架上赫然摆放着《朱子集注》、《农政全书》等煌煌巨著。请指出其中四处历史错误。这样的历史作业完全激活了学生处于沉睡状态的历史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空间。韦尔其认为:“多年来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倡导以探究为基础的科学教育,然而探究教学中学生的成果一直令人失望。部分原因在于科学教育工作者实施探究教学的强烈愿望与运用探究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探究教学实施的深入分析,缺乏对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指导策略的认识,缺乏对探究教学实施中的教师定位和组织管理的了解。其中缺乏对探究教学实施过程的认识就包括对历史作业探究性的严重忽视。探究性历史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化;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

探究性历史作业可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问题式。如给出一段《通鉴纪事本末》中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引起争论的记载,向学生提问:“你若是当时北魏政权中的一员,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迁都的看法,你认为迁都应考虑到哪些因素?”这种形式的探究性作业通过新的情景材料设计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使学生必须经由知识再现和思维发散的过程才能形成答案,而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课题式。如笔者曾经给学生开设过题为《竞争对手还是战略伙伴——关于中美关系的思考》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该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和群体学习的协作性,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参观、调查、讨论等方式,结合历史、政治、地理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检讨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并展望中美关系的前景,从而正确认识当前的中美关系和我国的外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的研究性选题有:

①    根据有关地图,概括中美两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由此分析地理位置对两国经济发展和两国关系的影响。

②    通过检索资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有关知识,分析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霸权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华的影响,各写一篇论文进行交流。

③    通过检索资料,分析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及国际制约因素。

④    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流变展望未来几十年中,中美是对手,还是伙伴?如何理解当今中国的对美?

课题研究的关键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深化认识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开放性。在传统的历史作业中,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是单一的,问题指令是单一的,求答的答案也是唯一的、“标准化”的。学生在整个答题过程中,被动应付,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而作业的开放性是指其背景材料、设问、答案中至少有一样是开放的,具有崭新、发散、多解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开放型历史作业可选择如下几种类型:

①    材料开放型。恩格斯说,历史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我们设置一些具有多元性质材料组成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对材料进行阐释和评论,以辩明是非,分清主次,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如提供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的不同表述,要求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并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又如提供一组组关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貌似自相矛盾,实则一脉相承的对华的材料,请学生谈谈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展望。此类作业,非常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洞察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评价应该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同时,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应尽量避免烦琐庞杂,更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对接,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考查的信度和效度。

②    问题开放型。这类作业的特点是以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知识为题干,没有关于这个历史概念或历史知识的具体求答指令,具体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然后自问自答。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你知道哪些问题?请阐述你所知道的某个问题。”对此,学生自主提出了诸如“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的特点”、“苏联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系”、“丘吉尔在大战中的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国民精神的影响”等问题,还提出“假如没有希特勒……”、“希特勒的童年生活对其性格的影响”、“大战对法国新一代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等角度新颖、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令我大为感慨。此类作业,由于将问题面向学生开放,非常有利于检测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层次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个性化教育、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贯彻了面向全体的施教原则,给学习困难学生以同等的学习机会,又能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能凸显某些后进生的特殊优势,以激发其学习潜能,何乐而不为?

③    答案开放型。历史是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响往往具有多重性,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得到的评价不一样,甚至在同一时段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评价也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因此,通过此类作业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就显得尤为必要。1999年全国历史高考第42题关于洋务运动的两种评价,就是这种答案开放型习题的成功尝试。此类作业,对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塑造人格极有裨益。

④    角色开放型。历史是古人思想情感、社会实践的印记,它所特有的过去性超越了学生的经验范围,使学生难以避免地对历史产生隔膜感。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不妨适当布置一些角色开放型历史作业,即尽可能创设真实而全面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式学习。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第37题“2001年5月,中国向国际展览局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场址设在外滩浦东沿黄浦江岸边。你能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吗?”    ,就是角色开放型试题的成功尝试。此类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发散想象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和情感体验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综合性。新一轮高考改革设置了“综合科目”,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试,有力冲击了过去以学科、知识、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正强有力地引导人们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尽管综合性历史作业平时布置不多,但综合性试题佳作却层出不穷,不少综合性知识容量较大的热点问题,如问题、西部大开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东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陆续进入高考及常规考试的命题视野。实践证明,综合性历史作业有利于将学生把离散的历史知识整合成彼此联系的、充满活力的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加强各科学习的均衡性;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和发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进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入社会、接触实践,培养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人文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即关注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这就对历史教学的人文性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历史是人的、人的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自我探究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类历史充溢着人的个性张扬和聚敛,浓缩着创新意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教师完全可以也应该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如孔子和儒家思想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儒家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合和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方面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在历史作业中注重结合类似儒家文化这样的极具人文精神的历史内容,不失为人文教育的理想途径。如为使学生体察儒家思想两千多年以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可布置以下组合式问答题:①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②简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康有为和李大钊、陈独秀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说明其必然性。④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亚洲四小龙现代化进程中在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方面有哪些基本经验?中国从中能获得哪些借鉴?实践证明,历史作业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养成和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历史智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张扬个性,激发创造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作业的内涵,远比传统的历史作业要丰富、全面得多,但以上五点特征绝不是新型历史作业模式的终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作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作业模式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实用性。

文档

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设计周莉发布时间:2010-8-216:30:49作业,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法已由来已久。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正确性、熟练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性的分析,教师可探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并由此构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整体评价。在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型公民素质教育的重点。尽管传统的历史作业在帮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甚至独特的优势,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