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写题
1. 默写。
(1)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3)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愁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葱绿的柳笛,使出浑身的解数,用一声嘹亮的呐喊驱走了冬的暗淡,打破了春的寂寞。水,醒了,一夜之间沁满原野;草,醒了,一夜之间精神抖擞;花,醒了,一夜之间花枝招展;鸟,醒了,于空灵的苍穹下呼朋引伴;人,也醒了,去赏山间急遽的奔流,美感油然而生……
艳阳当头,高邈的天空没有半点云彩。玉兰花静默着,她的肌肤皎洁如月。zhù 蓄了一冬能量的垂柳,白雾氤氲,绿丝缭绕,一对花喜鹊正安适地在树顶上休 qì。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嘹( )亮 高邈( ) zhù( )蓄 休 qì( )
(2)“油然而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把下面句子改为肯定句。
艳阳当头,高邈的天空没有半点云彩。
七年级某班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完成。
①某同学搜集了一个交友典故——割席断交,下面与此相关的一组人物是( )
A.管宁、华歆 B.俞伯牙、钟子期 C.管仲、鲍叔牙 D.廉颇、蔺相如
②朋友有多种,最可交之友,当是益友、诤友、素友、挚友。其中“诤友”是指( )
A.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发展有益的朋友
B.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朋友
C.情趣相投、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朋友
D.能够直言规劝,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的朋友
(2)请你根据提示修改下面语段。
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A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轻,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B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增加获取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C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不到的。
①A句词语搭配不恰当,应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②B句有一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调换位置。
③C句表意不恰当,应删除“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搜集到的图表,请根据要求做题。
你对待网络交友的态度是什么?
①请根据图表提取一条结论。
②针对图表中的观点,你更赞成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范爱农(节选)
鲁 迅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则已,要,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钱店掌柜是军械……这军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1)“我”早年在_______________(国名)_______________(地名)与范爱农初识并产生误会。结合原著可知,“我”对范爱农产生误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面句子所表达的人物感情。
①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②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3)绍兴光复后是什么样子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选文写“我”与范爱农由初识到相熟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并结合你对范爱农和鲁迅先生的了解,说一说两人回国后面对黑暗现实,选择有什么不同。
哀范君三章·其二
鲁 迅
海草国门,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已登场。
故里寒云,炎天夜长。
独沉清洌(liè)水,能否涤(dí)愁肠?
【注】①海草国门碧: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海草三绿,不归国门。”说草绿了三次(过了三年),还没有归家。这里是说范留学日本多年。②桃偶:用桃木做的木偶,这里指辛亥后上台的官僚。③寒云恶:比喻局势很坏。④炎天:夏天。凛(lǐn):寒冷。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留在心田上的“水印”
徐九宁
20多年前,我参加高考,考了个不错的分数。但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结果过于自信的我,将总分多估了15分,最终以4分之差,没能被所填报的大学录取。
12年的寒窗苦读付之东流,烦闷之极的我,想第二年春季再去复读,于是便对上过初中的父亲说,书上的知识,我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下半年在家自习就行了。
父亲本不同意,但看我态度坚决,性子又倔,最后只好皱着眉答应了。
此后,每天早上我都睡到自然醒,然后拿着书,戴着耳机去屋外的山边,寻一块草地坐下,边听音乐边看书,时不时再看看山的青翠,鸟的振翅,泉的涌流……其实,我看不进书的——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同时,又百无聊赖地觉得考了高分,基础扎实,自习放松懈怠点,没事。
父亲呢,有空时会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流露出对我自习的顾虑和担心,他也不敢多说,怕我心情不好,对他发脾气。
一天清晨,父亲一反常态地将我从床上拽了起来,带我去田边巡水。从初中起我便在县城里住校了,很多农事都忘了,巡水,就是查看田埂有没有漏水,如有,要及时堵上,“秋季雨水少,山塘里的灌溉用水也不多,田里的水如漏了,麻烦就大了,可能前功尽弃!”父亲说。
但一圈巡下来,并没发现漏水的地方,我便打算回去,可父亲却让我等等——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这叫做‘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他解释道。
次日,父亲再次带我去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这田埂坚实牢固得很,没必要总浪费时间去巡!”我有些不耐烦地对他说,“田里的水,跟昨天相比,一点也没见少啊。”
父亲没接话,将我带到做“水印”的地方。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
看我一脸惊讶,父亲说,再牢固的田埂,即便没黄鳝、螃蟹去打洞钻漏,也会经常有极小的细缝,悄悄地日夜朝外漏水,肉眼很难发现,而它们会越漏越大,越漏越多,再多的水也经不住这么漏,“如果不做‘水印’记录,等最后发现,就迟了。”
“你肚里的知识,跟这田里的水一样,”堵上漏子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你自个在家,没老师教,没旁人检查,再多的知识,也会悄悄被漏掉,而你可能浑然不知,更不会去堵。你得去学校,去考试,去给自己做个‘水印’,那样,才能检查出身上有没有‘漏子’,学问是不是漏少了,成绩有没有退步呀!”
原来,父亲早就看出我学习心不在焉了,我羞愧地恍然大悟,决定重返课堂。
果然,复课后的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绩便下降了不少,好几道题错得连自己都难以相信。好在,父亲用“水印”,及时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并及时返校投入到复习中去,第二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父亲已离我而去多年,老家的田几年前也流转了出去,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完善的灌溉补水监控系统,让稻田里再也没必要做“水印”了。
但父亲做的“水印”,却一直留在我的心田上,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9期)
(1)仔细阅读全文,梳理行文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决定在家自习,“我”百无聊赖——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父亲用“水印”点醒了“我”,“我”羞愧地恍然大悟
(2)根据提示赏析句子。
①我看不进书的——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这叫做“水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本文讲究前后的照应,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5)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游孔庙
郭沫若
当年辙迹苦恓,庙貌千秋更有光。
志学敏求能不厌,因材施教实多方。
诗书礼乐精华在,思孟颜俎旁。
今日自然时代异,斯民怀念胜前王。
【注】①恓遑:即恓惶。惊慌烦恼的样子。②思孟颜曾:即子思、孟轲、颜渊、曾子均为孔子的弟子。③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
②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_______________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______________
④志学敏求能不厌 厌:_______________
⑤斯民怀念胜前王 斯: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请用《论语(节选)》中的句子填空:《游孔庙》中“志学敏求能不厌”一句中的“志学”和_______________”一句照应,“敏求能不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两文,说一说“斯民怀念胜前王”的原因有哪些。
六、写作
写作。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灯站在那里,默默地把光洒向每一个角落;也有人说,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将瞬间变成一片黑暗……
请以“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安徽合肥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默写题
1.
【答案】
(1)若出其里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古道西风瘦马
(4)落花时节又逢君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观沧海(曹操)
峨眉山月歌(李白)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次北固山下(王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若”的正确书写。
(2)注意“渝”的正确书写。
(3)注意“瘦”的正确书写。
(4)注意“落”的正确书写。
(5)根据“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可推知答案,注意“残”的正确书写。
(6)根据“借明月表愁思”可推知答案,注意“郎”的正确书写。
(7)根据“表现征人满怀愁绪,思念家乡”可推知答案,注意“芦”的正确书写。
二、综合读写
【答案】
(1)liáo,miǎo,贮,憩
(2)自然而然地产生
(3)拟人, 排比
(4)艳阳当头,高邈的天空清澈如洗。
【考点】
注音
根据拼音写字词
词释
修辞手法的辨识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嘹亮”的“嘹”应读作“liáo”;“高邈”的“邈”应读作“miǎo”;“zhù 蓄”的“zhù”应写作“贮”;“休 qì”的“qì”应写作“憩”。
(2)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油然而生”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地产生”。
(3)“水,醒了,一夜之间沁满原野”“草,醒了,一夜之间精神抖擞”“花,醒了,一夜之间花枝招展”“鸟,醒了,于空灵的苍穹下呼朋引伴”四个分句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赋予“水”“草”“花”“鸟”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原句“艳阳当头,高邈的天空没有半点云彩”是一个否定句,将否定句改为肯定句,需要将否定词及否定的内容变换为与其同义的词或短语。如可以将“没有半点云彩”改为“清澈如洗”。故修改为:艳阳当头,高邈的天空清澈如洗。
【答案】
(1)①A,②D
(2)①相轻,相成,②获取,增加,③不
(3)①示例一:绝大部分人对网络交友都存在戒心,可以交流,但不愿深入沟通。
示例二:只有极少部分人对网络交友选择信任态度,愿意交换个人信息或与网友见面。
②赞成B。理由:网络是虚拟的,网络交友很难弄清对方的身份、职业、性格、为人品质等具体情况,防止受骗,我们要谨慎交友。
【考点】
文化常识
病句修改
见解阐述
统计图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割席断交”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同学习,管宁专心致志,而华歆心有旁骛,管宁认为华歆与自己的人生理念不同,所以与华歆割席断交。故选A。②诤友:诤,直爽地劝告。诤友就是能直言规劝的朋友。故选D。
(2)①A搭配不当,“学问相轻”的意思是在学问上双方互相轻视,这与朋友的关系矛盾,应改成“学问相成”。②B语序不当,应是“获取”“智慧”,而不是“增加”“智慧”,正确语序是“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故将“获取”和“增加”互换位置。③C否定失当,“难以”和“不”双重否定表肯定,不符合句意,应删除“不”。
(3)①通过阅读图表可知,柱状图B“存在戒心,可以交流,但不愿深入沟通”的网友占比最大,占总体的一半还多,故可以总结出“绝大部分人对网络交友都存在戒心,可以交流,但不愿深入沟通”。而根据柱状图C、D则可以看出,“愿意坦诚相待”和“愿意交换个人信息或与网友见面”的网友占比很小,两者加在一起才10%左右,故可以总结出“只有极少部分人对网络交友选择信任态度,愿意交换个人信息或与网友见面”。②对于赞成哪种观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考虑当今网络的安全问题和学生的年龄阶段,选择赞成B比较恰当,可以从网络的虚拟性、易遭受网络诈骗等方面阐述理由。
三、名著阅读
【答案】
(1)日本,横滨,“绣花鞋”事件
(2)①表达了范爱农得知恩师被残忍杀害后的满腔激愤之情。
②“我们今天不喝酒了”,表现了范爱农在到来时的兴奋之情,表达了范爱农对社会变革充满期待的情感。
(3)①绍兴街“满眼是白旗”,但“内骨子是依旧的”,先是旧乡绅们组织军,后来王金发带兵入绍兴,“大做王都督”,身边聚集许多闲汉和党。但这些新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
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辛亥的不彻底性,光复后的绍兴依然是半封建的黑暗统治。
(4)“我”与范爱农由初识到相熟,从“我”对他充满憎恶之情到与他友善相处,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范爱农的离奇可恶属于“抑”,范爱农的热心热情是“扬”。抑扬对比使文章波澜起伏,同时突出了范爱农耿介正直、激愤倔强的形象。
(5)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以笔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以唤醒国人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民族之魂;范爱农期待,却无法面对不彻底带来的黑暗现实,他不愿同流合污,却找不到出路,终于“独沉清洌水”。
【考点】
《朝花夕拾》
情节内容
课内名著阅读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过阅读散文《范爱农》可知,1905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横滨迎接。关吏在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了给师母带的绣花的弓鞋。鲁迅看到后嗤之以鼻,摇了摇头,被范爱农看到了。范爱农从此对鲁迅不满,两人的误会由此产生。据此作答即可。
(2)①“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表明范爱农对发电报给清廷一事表示反对,他认为只靠发电报是不能替恩师报仇的。联系范爱农与徐锡麟的关系可知,句子语气强烈,表现了范爱农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残忍杀害后的满腔激愤之情。
②“我们今天不喝酒了”,一向爱喝酒的范爱农居然不喝酒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对到来时的激动兴奋之情,而“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则表达了范爱农对社会变革充满期待的情感。
(3)①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钱店掌柜是军械……这军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可概括出绍兴光复后的样子。
②阅读文章内容可知,绍兴光复后“换汤不换药”,依然是封建势力掌权,依然是半封建的黑暗统治,社会没有得到彻底的变革,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辛亥的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复辟势力的切齿之恨。
(4)作者在描写范爱农时,首先从范爱农反对发斥责清廷的电报写起,接着写了他一系列的行动都针对自己,以至于作者有“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则已,要,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的想法。结合后文“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等内容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与范爱农渐渐相熟,范爱农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作者对他充满憎恶之情到与他友善相处,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突出了范爱农耿介正直、激愤倔强的形象,又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真挚情感,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情节跌宕起伏,更有表现力。
(5)鲁迅和范爱农等知识分子们为了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寻求救国途径,前往日本留学。回到祖国后,辛亥的爆发和绍兴的光复,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但是,封建势力对政权的掌握以及“换汤不换药”的轮番执政,给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以沉重打击。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以深刻的眼光,看到辛亥的不彻底性,以笔为,嬉笑怒骂,直击黑暗与腐朽,写下无数战斗檄文,以文字从思想上唤醒人民麻木的内心,被誉为“民族之魂”。而范爱农作为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追求,却无法面对不彻底带来的黑暗现实,又备受打击和,不愿同流合污,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最终以死抗争,“独沉清洌水”。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答案】
(1)①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我”懊恼、烦躁,②次日随父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我”不耐烦,③观察“水印”发现漏水,“我”惊讶
(2)①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懊恼、烦躁比作粗壮绳子,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我”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的压抑的感受,使抽象的情绪形象化。
②这句话运用“扒开”“铲”“做” 等动词,描写父亲做“水印”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干练,为下文父亲借助“水印”发现稻田漏水埋下伏笔。
(3)示例一: “我羞愧地恍然大悟,决定重返课堂”与“书上的知识,我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下半年在家自习就行了”相照应。作用:写出了“我”的转变,表明父亲的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文章结构严谨。
示例二:“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与“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照应。作用:说明父亲经验丰富,用心良苦,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紧凑,中心突出。
(4)①教子有方(懂得教育艺术):父亲用“水印”,及时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②细心周到:父亲用“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并通过观察比对,让“我”明白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③疼爱子女:父亲关心“我”的学习情况,不时会流露出对“我”在家自习的顾虑和担心;④经验丰富:为防田埂漏水,父亲带“我”去田边巡水,并且深知田埂漏水的原因。
(5)“留在心田上的‘水印’”表面是指父亲所做的记录稻田里水位高度的“水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父亲用“水印”点醒了“我”,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使“我”获得人生启示。
【考点】
梳理故事情节
散文阅读
修辞手法及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鉴赏文学形象
记叙文标题含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阅读文章,从“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可概括出“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我’懊恼、烦躁”;从“次日,父亲再次带我去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我有些不耐烦地对他说,‘田里的水,跟昨天相比,一点也没见少啊’”可概括出“次日随父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我’不耐烦”;从“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可概括出“观察‘水印’发现漏水,‘我’惊讶”。
(2)①句子中将把“懊恼、烦躁”比作“粗壮绳子”,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比喻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写出了“我”时时被坏情绪笼罩着,表现出了“我”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的压抑的感受,也让读者对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同身受。②这一句作者运用动作描写,连用“扒开”“铲”“做” 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做“水印”的动作熟练,表现了父亲的干练,对于这一工作驾轻就熟。而根据后文“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可知,此处为下文父亲借助“水印”发现稻田漏水埋下了伏笔。
(3)解答该题,对文中相关的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正确分析其作用即可。比如,“我”前后学习态度的不同:填志愿失利后,“书上的知识,我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下半年在家自习就行了”;经父亲的启示后,“我羞愧地恍然大悟,决定重返课堂”。两者相照应,这一例子表明了经过父亲的点拨,“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原来做法的错误,因此在思想上产生了改变。这一前后呼应的写法,使文章在结构上更严谨。对“水印”认识的转变:“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我”开始并不知道“水印”是干什么的;“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水印”是用来发现稻田是否漏水的。两者相照应,说明父亲经验丰富,用心良苦,通过“水印”这一事物来点拨“我”,让“我”从中知道自己的问题。这一前后呼应的写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紧凑,以“水印”启发“我”,突出中心。
(4)通过父亲修“水印”,“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以及“父亲说,再牢固的田埂,即便没黄鳝、螃蟹去打洞钻漏,也会经常有极小的细缝,悄悄地日夜朝外漏水,肉眼很难发现,而它们会越漏越大,越漏越多,再多的水也经不住这么漏”,可以看出他经验丰富,深知田埂漏水的原因,对于这种工作已经驾轻就熟;通过“将我带到做‘水印’的地方。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可以看出他细心周到,能够发现不易发现的问题;通过观察“水印”来教导“我”“肚里的知识,跟这田里的水一样”,让“我”意识到自己原来做法的错误,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的道理,可见其教子有方;而在“我”填报志愿失利后,他“有空时会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流露出对我自习的顾虑和担心,他也不敢多说,怕我心情不好,对他发脾气”,可见他疼爱子女,理解子女。
(5)作者以“留在心田上的‘水印’”为题,其中“水印”具有多重含义。“这叫做‘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表层含义指父亲所做的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的“水印”;深层含义指父亲借助“水印”点醒“我”,他的教诲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记,这一印记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让“我”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良多。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同 “悦”,愉快,②越过,③好的方面,优点,④满足,⑤这
(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恼怒,不也是一个有才德的人吗?
②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孔子有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善于因材施教;整理了《诗》《书》《礼》《乐》;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考点】
《论语》十二章(《论语》)
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诗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句意:不是很愉快吗?说:同 “悦”,愉快。
②句意:到了七十岁就顺从意愿,不会越过法度。逾:越过。
③句意: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④句意:立志于学习,勉力探求,能够不感到满足。厌:满足。
⑤句意:这里的人民对(孔子)的怀念超过了以前的各王。斯:这。
(2)①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②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志学”指立志于学习,常用于借指人到了十五岁的年龄。与《论语(节选)》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相照应。《游孔庙》中提到“敏求能不厌”,即“勉力探求,能够不感到满足”,为什么会“不厌”?因为《论语(节选)》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表明了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所以才不会感到满足。
(4)对于“斯民怀念胜前王”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论语(节选)》《游孔庙》中找到答案。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明孔子有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志学敏求能不厌”表明孔子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明孔子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诗书礼乐精华在”表明孔子整理了《诗》《书》《礼》《乐》;“思孟颜曾俎豆旁”表明孔子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话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