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02:16
文档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及代码(1)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2)课程代码:无2.课程教学大纲课时要求及适用专业大纲参考学时适用学制适用专业考核要求32初中后五年制学前教育考试3.课程教学资源要求(1)师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管理类专业教师。(2)教室:50座以上教室。(3)设备:多媒体投影。(4)场地:学生固定教室(5)仪器:多媒体课件,教材(6)其他: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推荐度:
导读《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及代码(1)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2)课程代码:无2.课程教学大纲课时要求及适用专业大纲参考学时适用学制适用专业考核要求32初中后五年制学前教育考试3.课程教学资源要求(1)师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管理类专业教师。(2)教室:50座以上教室。(3)设备:多媒体投影。(4)场地:学生固定教室(5)仪器:多媒体课件,教材(6)其他: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及代码

(1)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

(2)课程代码:无

2.课程教学大纲课时要求及适用专业

大纲参考学时适用学制适用专业考核要求
32初中后五年制学前教育考试
  
3.课程教学资源要求

(1)师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管理类专业教师。

(2)教室:50座以上教室。

(3)设备:多媒体投影。

(4)场地:学生固定教室

(5)仪器:多媒体课件,教材

(6)其他: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二)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

  运用: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2)了解国家宏观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的必要性。

  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党的领导。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四)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自主的外交。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

  运用: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懂得我国是人民的,了解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的帮助,监督权力的行使。

  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

  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我国外交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运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内容

  1.关注改善民生

  (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2.建设和谐文化

  (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3.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活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 

序 号

课程内容学  时

     课程介绍

2
(一)    透视经济现象

6
(二)    投身经济建设

6
(三)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6
(四)    参与政治生活

6
(五)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
             复习考试

2
  合  计

34

    

六、评价与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认知水平的评价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常识;“理解”指对了解的常识有较深入的认识。

  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运用能力的评价分为“分析判断”、“参与践行”两个层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社会生活有关现象,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5、成绩考核

本课程是考查课,考核成绩总分100分。注重过程考核,既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所考核,又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日常考勤等综合得分)与开卷考试成绩各占50%,具体内容按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七、大纲说明

    在保证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章节顺序、课时分配等,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文档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及代码(1)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2)课程代码:无2.课程教学大纲课时要求及适用专业大纲参考学时适用学制适用专业考核要求32初中后五年制学前教育考试3.课程教学资源要求(1)师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管理类专业教师。(2)教室:50座以上教室。(3)设备:多媒体投影。(4)场地:学生固定教室(5)仪器:多媒体课件,教材(6)其他: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