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试用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居重要地位。
2、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价值规律和阐述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从理论上指导人们如何进行经济运行。
3、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人们提供一个如何从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理论。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要有经济理论的头脑。
2、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学生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3、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管理先进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经济腐朽的一面。
4、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自觉地贯彻党的各项经济、方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重要理论。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确定原则
是根据辽宁省教育厅2002年7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要求制定的。目的是把“三个代表”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章:导论
一、目的、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上,说明它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
2、理论来源
3、马克思的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列宁、斯大林的发展
2、、、的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出发点
2、生产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抽象法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无产阶级政党应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一、目的、要求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说明货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重点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三、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的产生
2、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商品二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交换价值
3、商品的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1、价值量的决定
2、劳动生产率同价值量的关系
第三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和价值形式的发展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3、 一般的价值形式
4、 货币的价值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三、货币流通量规律
1、货币流通量规律
2、纸币和信用货币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四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表现
1、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表现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
2、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目的、要求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它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重点
剩余价值产生过程和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内容
第一节:货币转化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
三、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工资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劳动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二、资本及划分
1、资本的本质
2、资本的划分
三、剩余价值率
1、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2、公式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主要方式
2、现代化生产方式不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三节: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一、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形式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目的、要求
通过资本的全部运动过程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二、重点
资本循环的条件和生产资本的划分。
三、内容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与形式
2、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3、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二、资本的周转
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生产资本的划分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三、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1、连续循环和再生产的持续发展
2、加快周转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资本主义再生产
一、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和形式
1、再生产
2、再生产的规模
二、简单再生产及特点
1、形式
2、特点
3、揭示的问题
三、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1、形式
2、资本积累
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资本有机构成
2、相对过剩人口
第三节: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2、实现条件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前提条件
2、实现过程
3、实现条件
四、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1、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快
2、生产资料的生产较快
3、消费资料的生产最慢
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周期性
2、周期中的各个阶段
3、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
三、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1、周期缩短
2、各个阶段的特征不明显
3、破坏性比战前严重
4、“滞胀”现象
5、周期性和非同性交错出现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剩余价值各种转化形式的分析,揭露资本家阶级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实质。
二、重点
剩余价值转化为各种形式。
三、内容
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的形成
2、平均利润率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及职能
2、商业利润
二、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和利息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3、股份资本和股息
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地租的本质
2、地租的形式
第三节: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1、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
2、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依据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普遍意义
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分析,揭示垄断的经济特征和实质。
二、重点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实质。
三、内容
第一节: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一、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2、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
3、垄断组织形式
二、战后私人垄断的新发展
1、战后私人垄断发展的原因
2、战后私人垄断程度提高的表现
三、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并不消除竞争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形式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第二节:私人垄断资本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实质
一、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资本的形式
2、金融寡头的统治
二、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3、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三、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1、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和实质
2、国际垄断同盟的迅速发展
四、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五、 私人垄断资本的实质
第七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形式和实质的分析,揭示新科技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二、重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三、内容
第一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发展
2、国家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
3、国家宏观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
三、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1、新科技带来了大批新产业的崛起
2、新科技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社会化大生产带来了诸多矛盾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1、国有垄断资本
2、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宏观
一、宏观的必要性
1、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
2、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国家的宏观
3、保证经济稳定增长需要国家的宏观
二、宏观的内容和目标
1、规范市场经济活动
2、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3、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
三、宏观的和手段
1、
2、手段
四、宏观的普遍意义
1、合理确定宏观目标
2、科用宏观和手段
3、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宏观功能
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一、实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2、国有企业不能改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
第八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的分析,揭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重点
资本国际化的实质,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三、内容
第一节: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的关系
1、国际分工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原因
3、资本国际化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及其特点
2、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三、世界经济区域化
1、经济区域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经济区域化的不同方式
第二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1、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本质
2、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矛盾和摩擦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及局限性
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1、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
2、发达国家新殖民主义掠夺手段
3、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九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和战后新变化的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性。
二、重点
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和战后新变化
三、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历史进步性
2、历史局限性
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资本主义新变化
2、资本主义新变化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2、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第二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2、实行“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
3、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
4、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1、资本主义仍然存在一定发展潜力
2、社会主义前进的曲折性
四、各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章 节 | 教 学 内 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第二节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 1 1 |
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第四节 | 商品经济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1 2 2 1 |
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第三节 |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 2 2 2 |
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三节 第四章、第四节 |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主义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2 2 2 2 |
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第二节 第五章、第三节 | 利润和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 | 2 2 2 |
第六章、第一节 第六章、第二节 | 垄断的形成 私人垄断资本的基本经济特征 | 2 2 |
第七章、第一节 第七章、第二节 第七章、第三节 | 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 2 2 2 |
第八章、第一节 第八章、第二节 | 战后资本国际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 2 2 |
第九章、第一节 第九章、第二节 |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 1 1 |
总 学 时 | 44 |
1、教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2、教学参考书
马克思《资本论》、《列宁选集》、《选集》、《选集》
《中国党成立八十周年讲话》、十六大决议
六、大纲说明
1、此大纲为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制定;
2、此大纲在文、理科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