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通过选用适当的婴儿配方奶粉或改变乳母的饮食,严密观察病情,合理的皮肤护理,心理护理,以达到婴儿过敏症状的改善,促进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22例患儿目前治愈出院,通过随访,患儿血便消失,大便性状好转,皮疹消失,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婴儿护理【keywords】:milkproteinallergybabynuesing
近年来,婴儿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0~6月龄婴儿的食物过敏患病率最高,这一时期最常见的是牛奶蛋白过敏(cow’smilkproteinallergy,cmpa)[1]。1岁以内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率达2%-7.5%[2]。由于引起牛奶蛋白是婴儿尤其是人工喂养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牛奶蛋白过敏,为患儿选择适当的代用食品并提供营养指导,可引起继发性营养不良,漏诊或误诊均会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约50%以上的患儿最终将发展成为多食物过敏,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22例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通过选用适当的婴儿配方奶粉或改变乳母的饮食,严密观察病情,合理的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婴儿过敏症状的改善,血便消失,大便性状好转,皮疹消失,生长发育良好。目前治愈出院。现将护理内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2例患儿中,女6例,男16例,年龄1-6月,男女比例:2.67:1.纯母乳喂养3例,配方奶粉费喂养19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计多个器官。其中18例患儿表现为腹泻大便日解至少6-7次,腹胀、伴血丝便、大便带血或血便,大便ob阳性。4例表现为大便白脓细胞增多或红细胞增多,2例患儿表现为进食配方奶粉后哭吵不安,极痛苦喊叫,腿卷曲,7例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呕血,3例患儿出现全身或局部的皮疹、丘疹,以颜面部,颈部耳廓、四肢皱褶处较为明显。3例患儿呈营养不良貌,身体虚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阳性。结肠镜检提示肠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通过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患儿出现哭吵、拒奶、恶心呕吐、稀便血丝便、全身多处皮疹等症状。最终确诊牛奶蛋白过敏。治疗方法和护理:指导乳母避免摄入致敏食物,如:牛奶、鸡蛋白、花生、大豆、鱼、贝壳类海产品、坚果、小麦等。同时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既避免致敏食物,又营养全面。指导家长停用普通配方奶粉,改用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奶粉替代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止血、补液、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炉甘石洗剂,尤卓尔护肤,应用胃肠道微生物制剂,如:布拉氏酵母菌,培菲康等。22例患儿症状明显改善,治愈出院。通过电话随访,家长严格执行出院指导,患儿目前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2.护理
2.1严格观察病情
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81.81%表现为腹泻症状,因此注意观察患儿便血量、性状,评估患儿的脱水情况,包括囟门眼眶有否凹陷、口唇有否干燥,皮肤弹性情况。大便量、性状,水电解平衡情况,低钾、低钠酸碱平衡情况。脱水严重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及时准确的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密切观察治疗效果。本组18例腹泻患儿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止血补液纠酸、补钾、补钠,3-8天内粪便便血情况消失、粪便性状明显改善,酸碱平衡纠正,脱水改善。呕吐的患儿注意观察呕吐的量,次数、有无呕血,观察患儿有无脱水症状,指导家长呕吐时头侧位防窒息,少量多餐合理喂养。呕吐严重时或呕血时暂禁食,根据体重及呕吐的性状、量止血补液,合理应用抑酸剂。观察患儿一般情况,患儿有无哭闹不安情况,鉴于婴儿是个特殊群体,不能用语言表达不适,因此观察患儿的哭吵规律是有必要的。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四肢末梢情况,腹胀情况。结合各项生化指标,对症处理。
2.2cmpa的饮食指导
纯母乳喂养患儿的指导:如父母一方或某个兄弟姐妹有过敏性疾病,则患儿发生过敏的风险升高,分别为20%-40%和25%-35%,如果父母双方都过敏,则风险进一步升高至40%-60%,与配方奶粉喂养患儿相比,出生后4-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发生cmpa的风险降低很多。wto建议婴儿至少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母乳喂养对婴儿及乳母均有诸多益处。因此,临床医生建议母乳喂养,但是母亲自己要注意饮食之中剔除高致敏食物。因为致敏食物可通过乳汁传递给患儿,进而致敏。最常见的高致敏食物有以下类:牛奶、大豆、鸡蛋、鱼、贝壳类海产品、花生、坚果及小麦。有研究表明:过敏的患儿对牛奶过敏的风险高4倍,对鸡蛋过敏的风险高8倍。专家建议疑似cmpa患儿的母亲应尽量避免上述食物。但是大范围的排出上述食物对哺乳的母亲来说较为苛刻。因此我们建议患儿母亲尽量使用天然食物,避免食物加工储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源的转基因食品,每天记录进食的食物品种及患儿的每天一般情况,如有异常,则从食谱中剔除。本组3例纯母乳喂养患儿家长均严格按照指导进行。目前未出现过敏现象,生长发育情况良好。
配方奶粉喂养的患儿饮食指导:建议cmpa患儿使用氨基酸奶粉(aaf)或深度水解配方奶粉(ehf)替代治疗。澳大利亚cmpa治疗指南[3]中强调:不能以免乳糖配方、部分水解配方或其他哺乳动物奶、牛奶糊、燕麦糊等治疗cmpa。由于ehf内含有肽段,约有29%的患儿可能不耐受,因此本组患儿直接采用aaf治疗。建议cmpa患儿服用aaf或ehf至9-12个月,最少应服用6个月。1岁以后不推荐长期使用,因为cmpa不是终身伴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耐受增强,致敏机率就会下降。因此每隔3个月到主治医生处随访,评价过敏症状及营养状况是有必要的。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国外不推荐使用豆奶配方来替代或预防,有研究[4]表明,约50%的cmpa患儿对豆奶也有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宣教的时候应告知家长不要使用此类食物替代,以免致敏。
2.3皮肤的护理
湿疹患儿的皮肤护理:湿疹范围较小的患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用温水清洗皮肤,包括皮肤皱褶部位仔细清洗,避免使用肥皂或碱性洗涤剂。湿疹严重的患儿根据医嘱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尤卓尔、艾洛松软膏等。腹泻红臀患儿:排便后及时清理排泄物,保持肛周清洁干燥。红臀患儿使用护臀霜保护皮肤;如臀部渗出严重或破损患儿可应用红外线照臀,使皮肤干燥、收敛,配合使用龙胆紫外涂或百多邦抗感染。一般护理:婴儿衣物、尿片等选用纯棉织物;及时给患儿清洗、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止患儿抓破皮肤感染,必要时适当应用约束带固定,或选用手套脚套。
2.4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长时间的腹泻便血及湿疹所致的皮肤刺激疼痛,导致患儿经常哭吵不安,喂养困难,体型消瘦,生长发育落后。这直接导致患儿家长的心理烦躁不安,及对病情的无奈急躁情绪。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使得患儿家长忧愁心理加重。因此及时疏导患儿家长心理,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倾听家长的心声,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给予生活上及医疗护理上的帮助。使患儿家长感受到疾病治疗的希望。指导患儿家长一起制定患儿饮食及护理方案,帮助患儿及其家庭渡过难关。
2.5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也是控制过过敏原的重要环节。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卫生。室内的主要致敏原是:粉尘、虫螨等。告知家长做好室内卫生,勤洗衣物,勤晒被子,定期清理空调过滤网,尽量减少家庭杂物堆放。避免患儿进入环境吵杂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花粉、棉絮等易致敏物质。给患儿提供一个安静、清新的环境。
3小结
cmpa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及湿疹,临床表现累计多个器官,给患儿及家庭带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其作为过敏进程的起始阶段,合理的饮食回避指导、替代疗法及对症护理,做好家长的心理指导及健康宣教,提高他们对本病的认识和医从性,遏制其发展成为多食物过敏,促进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洁.婴儿牛奶蛋白过敏诊疗解读[j].2009,2(2):12-13.
[2]王学叶,马建华,马凡综合征的血管系统表现[j].中国社区医师,2008,4,(10):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陈洁
[3]andrewsk,davidjh,katrinaja,etal.guidelinesfortheuseofinfantformulastotreatcowsmilkproteinallergy:anaustralianconsensuspanelopinion[j].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2008,188:109-112
[4]espghancommitteeonnutrition.soyproteininfantformulaeandfollow-onformulate:acommentarybytheespghancommitteeonnutrition[j]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06,42(4):352-3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护理
王斌
【摘要】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宫颈癌的护理要点及对策。方法在宫颈癌同期放化疗期间,采用专科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治疗顺应性及有效率提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均能完成全程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护理
子宫颈癌在我国居妇女恶性肿瘤之首.近年来,同步放化疗被nci推荐为治疗宫颈癌的新标准。同步放化疗不仅增加了放疗的敏感性,提高了癌肿的局部控制率,而且降低了远处转移率,明显地改善了宫颈癌的生存率,但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膀胱并发症有所增加[1]。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11月采用同期放化疗对85例iia-ivb期宫颈癌进行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宫颈癌患者85例,年龄36~75岁,平均51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磷癌68例,腺癌17例。根据盆腔mri或盆腔ct、盆腔b超及结合临床检查进行分期:iia期33例,iib期36例,iiia期9例,iiib期4例,iva期2例,ivb1例。
1.2治疗方法宫颈癌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放射治疗或手术加放疗,并辅以化疗,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则以放疗为主,对不宜手术的早期患者也可采用放疗,近年来,我院采取化疗作为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癌症患者普遍存有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鼓励和安慰患者,以解除其恐惧心理,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合作,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接受治疗的成功病例,消除不良因素干扰,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饮食护理
由于放化疗后免疫力普遍下降。放射性肠炎、膀胱炎不同程度的存在.在饮食上嘱患者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瘦肉、豆类、黑木耳、红枣、红豆、肝脏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清洁卫生,避免进食过冷、过热、过硬、刺激性及带刺食物,以免损伤口腔粘膜。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排尿,排出毒素。对不能进食者,给予肠外营养,保证患者营养供给。
2.3照射皮肤的护理
指导患者放化疗期间保护照射野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勿用肥皂或粗毛巾擦拭,穿宽松柔软的棉布类衣服,避免摩擦.以减少放射野皮肤的不适,保持黏膜完好,局部皮肤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勿贴胶布和搔抓,避免使用热水袋、冰袋等。加强肛周护理,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
2.4阴道冲洗护理
阴道冲洗能清除坏死脱落组织,减少感染,增加放疗的敏感性,防止阴道狭窄、粘连。冲洗液可用洁尔阴、肤阴洁等加温开水,温度应适宜,水温过低易引起腹痛,太高易烫伤阴道黏膜[2]。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阴道冲洗方法,掌握冲洗水量、温度与压力。
2.5骨髓抑制护理
2.5.1保护性隔离措施ⅳ度骨髓抑制患者,身体抵抗力极度低下,应对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入住隔离病房。病房内用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保持空气清新流通;室内用物及地面用1000ppm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抹布及拖把做到专用,用后消毒处理。
2.5.2患者宣教: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应戴口罩、帽子,尽量减少外出,减少陪护探视;餐具应专用、用后煮沸消毒;下床活动时注意动作应缓慢,避免摔倒。
2.5.3医务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戴口罩、帽子;有感冒者,不与患者接触;各种检查、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进出病房次;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2.5.4严密观察病情及外周血象的变化。患者严重骨髓抑制时,自身抵抗力极其低下,容易发生严重感染,随时都会危及生命,此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两肺呼吸音情况,注意有无感染征兆,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精神状态。要隔日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每日检查,以了解血象的升降情况,待白细胞>1000患者无其他感染症状时,可解除隔离,但仍需观察血象,直至恢复正常。
2.6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2.6.1出血的观察当患者血小板<50000时,有出血的危险,当血小板<10000时,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出血[3]。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出血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随时抢救治疗的准备,如静脉通道的保留,氧气、吸引器、止血药等。观察患者口、鼻腔、牙龈、皮肤黏膜、胃肠道、阴道是否有出血。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口鼻腔湿润,用温水清洗鼻孔,禁用手指挖鼻孔及用牙签剔牙。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
2.6.2出血的预防安排有经验的护士为患者实施治疗,静脉穿刺时止血带扎得不宜过紧,各种注射拔针后按压针眼3-5分钟分钟,防止皮下瘀血。尽量减少对患者机体创伤性操作。
3.讨论
同步放化疗不仅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而且降低了远处转移率,明显改善了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现已成为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标准模式。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因治疗的叠加作用、放射剂量及化疗药物剂量的累积作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尤其是骨髓抑制,应告知患者和家属化疗后3-5天,血象会降低,应每天行血常规检查,并教会患者和家属了解血象检查结果,以了解血象变化,对于同步放化疗疗程结束后出院的患者应告知查血象的重要性和出现血象降低应及时返院治疗。
参考文献
[1]周陈华,陈勇,叶鸿,等.同步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22(1)。19.
[2]莉萍,赵瑞,徐红.阴道冲洗在宫颈癌放疗中的效果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3):1180.
[3]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2000,44.
作者单位:322100东阳市人民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