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21:01:50
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教案《蜡烛》一.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亲爱的爸爸妈妈》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的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3.珍视幸福生活,提高
推荐度:
导读第一单元教案《蜡烛》一.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亲爱的爸爸妈妈》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的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3.珍视幸福生活,提高
第一单元教案

《蜡烛》

一. 重点、难点: 

  1. 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二. 新课讲解: 

(一)《蜡烛》 

  1. 正音、解词: 

    瓦砾(lì)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揣(chuāi) 

    鞠躬(jū gōng)    闪烁(shuò)     肃穆(mù)             颤(chàn)巍巍 

    永垂不朽(xiǔ)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和处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3. 课文背景资料简介: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4. 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3)题解: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 深入剖析: 

    (1)文中反复描写的作用: 

    A. 炮火(11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显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反复写炮火,几乎隔几行就写一次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B. 蜡烛(6次描写)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C. 黑围巾(4次交代) 

    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D. 老妇人的动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2)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6. 整体把握: 

    (1)主旨: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字词: 

    琉璃(liú lí)   晨曦(xī)   瞥(piē)见      给(jǐ)予 

    珐琅(fà láng)  箱箧(qiè)  赃(zāng)物   眼花缭(liáo)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 作家作品及简介背景: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造成这场劫难的指挥者之一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2. 整体感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3. 深入剖析: 

    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想想哪些是反语。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提出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4. 小结: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三)《亲爱的爸爸妈妈》 

  1. 字词: 

    呵(hē)护              杀戮(lù)               纳粹(cuì) 

    肃穆(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片纸只(zhī)字        赤裸裸(luǒ) 

  2.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①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②看纪念演出;③记述作家的座谈;④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现的主题: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 

  3. 问题探究: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4)品味语言: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④“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 

  4. 小结: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的主题。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呵护(hē)       杀戮(lù)       纳粹(cuì)        颤(chàn)巍巍 

    B. 瞥(piē)见        给(jǐ)予      珐琅(fǎ)        赤裸裸(luǒ) 

    C. 闪烁(shuò)       肃穆(mù)     鞠躬(jū)        眼花缭(liáo)乱 

    D. 箱箧(qiè)        憧憬(chōng)   瓦砾(lì)        片纸只字(zhī) 

  2.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 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 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 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3. 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 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    

    B.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4.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 ③④②①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5. 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 虽然  更  假如  或者      B. 因为  也  只要  并且  

    C. 不仅  更  假如  并且      D. 不仅  也  只要  或者  

  6. 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 

    A. 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 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 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 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7. 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 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 

    C. 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条约》举行全民公决,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 

    D. 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8.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B. 女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您的…… 心意我们领了,我们以后一定……” 

    C. 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 

    D.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二)课内文段阅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1. 解释下列词语。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箧: 

  2. 请你找出选段中的两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1)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2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中心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1944年春,在大规模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藏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    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了,他得以重返。 

  1. 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2. 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 “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我们而战。” 

    B. 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 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 “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 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上下文看,“盟军”包括_____________国和_____________国的;而敌对的一方是   _____________。 

  5. 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两个破折号之间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七段中“押了一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八段中“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是_____________描写,说明她处在_____________之中。接着,作者加上了一句:“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牺牲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A. 主人公             B. 情节             C. 所表达的主题 

  10. 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B            2. D        3. B        4. C 

  5. C            6. A        7. C        8. C 

(二)课内文段阅读: 

  1.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箧:箱子一类的东西。 

  2. (1)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 

    (2)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揭示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 

  3. 反语。使对英法联军的揭露更深刻,鞭笞更有力,也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鲜明突出。 

  4. 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 

(三)课外拓展阅读: 

  1. A    2. A 

  3.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4. 美    法    德军 

  5. 不能。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 

  6. 解释说明    环境    推动情节发展 

  7. 再次回到那农舍中藏起来 

  8. 肖像    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    强调法国女人的牺牲精神 

  9. (1)B(2)C(3)A 

  10. 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教案《蜡烛》一.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亲爱的爸爸妈妈》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的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3.珍视幸福生活,提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