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学史的性质、对象和任务
(一)性质
克罗齐:“史学史是历史思想的历史”“不是实际性质的历史”强调史学史在思想史方面的特点。
梁启超:提出史学史是文化专史中“学术思想史”的一个分支,强调应特别注意四方面问题: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
瞿林东: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史学史是其一部分;史学作为一个的、内涵丰富的学科,史学史是其一个分支学科。
白寿彝: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如何研究历史,在学科性质上是更高层次的学科。
(二)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本身。
(三)任务
1、清理史学遗产。
包括:分析历史著述的内容和形式;考察其材料来源、撰述过程、可信程度;探讨历史著述所表现出的史学观点和思想倾向等。
2、阐明史学演进过程
对不同或相同时期各种史著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概括,指出其在形式上内容上的或因或革。揭示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评析史学著作的社会作用。
3、揭示史学发展规律
二、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一)历史编纂学
就是怎样编写历史的学问,涉及到史书编纂的内容、形式、文字表述等。
(二)历史观
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回答诸如人类社会的性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三)史学思想
是对历史学本身的一种认识,回答历史学的性质、作用、治史目的以及与此相应的方问题。
(四)治史方法
(五)史学评论
即史学批评。指人们对史家、史书或某一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
(六)史官制度
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
三、方法
1、系统掌握史学史知识; 2、研读经典著作
3、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一是目录学;二是语言学;三是社会史。 4、背诵典范文章
第一章 史学的初创时期——先秦史学
第一节 史学的起源
一、远古传说与古史踪影
中国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
(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被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三、史学的起源
史学的起源与文字的产生密切相关。
1、黄帝时期 《世本》说“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之史”。
2、半坡时期 50年代半坡遗址发现以后,其彩陶上有简单的刻划。
3、夏代 于省吾从甲骨文中证明夏朝末期已使用文字。
4、商代 现在确认为文字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但不是原始文字。
殷朝已有了史官和史书。殷有史官便开始有史学,史官记事便出现了史学。
第二节 史官的设置和史学的产生
一、史学出于史官
1、商代
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长官称为“尹”。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
商代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的责任。
2、西周
五史:掌记国家大事;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内史在国王身边,记国王命令,并发布国王对诸候、卿大夫的任命;外史掌各地方的文书,把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各地方;御史,掌管法令,形成法律的命令。还有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的。
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记载历史、编纂史书,史学出于史官。
二、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
(1)名称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3)内容: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4)记载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5)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知名学者
刘鹗--《铁云藏龟》 〔1903〕〔首部收录专著〕
孙诒让—《契文举例》〔首部研究专著〕
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1913,甲骨四堂〔雪堂〕
王国维-甲骨四堂〔观堂〕《人间词话》
郭沫若-甲骨四堂〔鼎堂〕胡厚宣-甲骨学第五人
董作宾-甲骨四堂〔彦堂〕
★2、金文
(1)名称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2)时代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
(3)内容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4)金文代表 毛公鼎 西周前期‧大盂鼎 散氏盘
(5)价值
金文不同于甲骨文,一是金文记事已无贞卜的色彩而是单纯的人事的记录。二是金文记载比较详细具体。
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在中国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记事中多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第二,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第三,甲骨文中所记对祖先的祭祀和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萌芽。
四、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和《诗》
★1、《尚书》
〔1〕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著作
〔2〕《尚书》最早只称《书》,意思是上古的史书。
〔3〕作者:孔子
〔4〕《今文尚书》
伏生传写二十八篇。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
〔5〕《古文尚书》
〔6〕梅颐献书
〔7〕《尚书》的成就
A、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尚书》28篇,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这正是以记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开始。
B、编年体的开端 全书按虞、夏、商、周朝代顺序编排,每一朝代,又依帝王先后次序排列文献。很象以时间为线索的编年体,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
C、地志体的先例 《禹贡》篇,讲大禹治水,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广记九州地理情况,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片地理志。
D、发展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E、记言为主 《尚书》是现存最古的中国史书。
2、 《逸周书》
《逸周书》原称《周书》,后来人们认为是在孔子所定的百篇之外的,所以称《逸周书》,同时也有说为了区别《尚书》中的《周书》篇,加“逸”字。反映周代历史。
3、 《诗经》
(1)简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编集
A、孔子删诗; B、王者采诗; C、周朝太师编定
3、体例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 。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第三节 编年史的发展
★一、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及孔子的史学贡献
(一)著述
1.词本义
①春季和秋季,通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和光阴。
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④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⑤古代史书的通称。
2、孔子《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
(二)作者
1、孔子修春秋; 2、孔子未修春秋 徐中舒认为孔子未修春秋。
(三)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 我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四)纪事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
(五)目的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六)春秋笔法 含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七)注释
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八)地位
1、孔子修《春秋》成为“信史”,开创私人修史
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从此,史书从官书中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孔子修《春秋》升为“儒家经典”
3、孔子修《春秋》首创编年体的雏形
4、孔子修《春秋》首创“春秋笔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比事。
5、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虽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扬。
二、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一〕汲冢竹书 中国西晋初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期的魏国墓穴中发现的竹书。
〔二〕《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
〔三〕内容 《竹书纪年》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四〕记载
《竹书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
〔五〕流传
〔六〕研究
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三、完备的编年体史著——《左传》
(一)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作者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三)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四)特色
①长于记述战争;
②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③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
(五)注释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六)地位
1、一部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2、一部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3、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4、形成一种文史结合的传统
5、历史编撰学成就
(1)改进记事方法
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明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
(2)生动具体
《左传》的叙述,文字技巧是非常高的,又具体又生动,层次分明。
(3)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左传》不仅记事,而且带有政论,不仅记载了社会现象,而且揭示了历史的内幕,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了事件的本质。从而使《左传》成为了叙事论史较成熟的编年史,这是其显著特点。
第四节 记言史的发展
一、《国语》
(一)简介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二)作者 左丘明
(三)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四)内容
1、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2、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和,重视,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3、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五)地位
1、一部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2、首创一种史学体裁——国别体
二、《战国策》
(一)简介: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二)作者与定名 刘向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三)内容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四)特色
1、多存谋议或辞说;2、善于描写人物; 3、长于说事; 4、巧用譬喻。
(五)影响
1、反映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2、突出的文学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3、进步的政治观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4、推动纪传体形成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第六节 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一、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一)天命史观
殷朝人认为历史完全是受天命支配的,在甲骨文中,殷朝的国王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占卜问天,一切成败祸福取决于天命。甲骨文中有帝而没有天。即殷朝王没有“天”,只有“帝”“上帝”,西周时出现了“天”、“天子”的概念,周天子代表天神统治人民。
(二)人事观
西周初年以后,一些历史记载,也开始对天命怀疑。周公认为西周代殷不只是天命,人心很重要。春秋时从天命观转到人事观很明显。
(三)历史循环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
1、孟子代表的一治一乱说
2、邹衍五德终始论 邹衍是战国时齐国人,著名的阴阳五行家。
(四)历史进化论
1、商鞅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2、韩非 韩非首先提出历史应分成上古、中古、近古。
二、史学思想
1、鉴戒作用 殷周到春秋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知识的鉴戒作用,即“劝善戒恶”。
2、古为今用 战国时期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
秦统一之前,国内已有御史、内史等史官。
第二节 司马迁《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
★司马迁与《史记》
(一)书名
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书》,称为《史记》是在东汉末期汉桓帝时开始的。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二)史记成就
1、奠定通史规模——通古今之变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通史应有三方面:(1)时间通: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史。〔2〕地域通:《竹书纪年》在地域上不通,西周以后只记晋国,战国时只记魏国,而《史记》记了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3〕内容通:《史记》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2、首创纪传体
《史记》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有机配合,融为一体,首创史书纪传体。
3、广载人物
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除记政治、经济、人物外,还记了哲学家〔老子、庄子、孔子的弟子,孟子、荀子等〕、文学家〔屈原、司马相如等〕、医学家〔扁鹊、仓公〕、大商人、大手工业者、游侠刺客、演员、算卦的、看风水的、农民领袖等等。《史记》所记的人物比其前的史书要广泛,比其以后的史书也是很广泛的。他不分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而是看在当时的影响和成就。
4、记及化外
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史记》是最早记亚洲史的,比其本国的记载还早。
5、文笔优美
《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
6、适合社会需要
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汉朝是空前强盛的统一大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发展。
(三)《史记》之失
1、对上古时代的传说资料记载太少,黄帝以前记的太少,有巢氏、神农氏、燧人氏都是代表时代的理想人物。
2、对战国史的记载,在年代、史实上有矛盾,有错误。
三、司马迁的治史之法
(一)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二)实地考察 对各地物产记得全面而具体,都是经过实地考察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史,是其实地考察的结果。
(三)亲身访问
(四)慎重取舍
司马迁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1、“考信于六艺”。2、“择其言尤雅者”。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司马迁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垂训鉴戒”的观点。
(二)撰写《史记》的目的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第三节 班固《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汉书》的价值
(一)首创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内容保存得更加完备。
(二)开创政区地理志
从政区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编写体例,可以称之为政区地理志。这种体例创自班固,表现了他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
(三)开沿革地理之始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与多途发展
梁启超: “两晋六朝,百家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尤然”。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史书种类繁多。魏晋南北朝约300多年的时间里,史学著作较前增加了40多倍。《后汉书》、《三国志》等与《史记》、《汉书》并列被称为“前四史”的著作,就成于这一时期。
第二节 史学的与多途发展
▲一、史学取得地位
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
《汉书•艺文志》将史书类附着于《春秋家》之后,凡12种,552篇。《隋书•经籍志》中史部书达到13种,817部,132卷,其中除了少数是东汉、隋朝的作品外,绝大部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种类)等,如王粲《英雄记》、法显《佛国记》。史学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地位。
2、史部
三国、西晋时期“史部“:
曹魏秘书郎郑默编《中经》,其具体分类法已不祥;
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甲部为经书;乙部为诸子;丙部为史书;丁部为诗赋之书。
梁阮孝绪《七录》,将史部出来。
《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名四部,另附道、佛二类;并在史部下再设十三小类。
仍有学者沿用《七略》分类法:南朝齐王俭《今书七志》,以史附经。
二、史学的多途发展
1、撰述皇朝史的高潮
一类是撰述前朝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
一类是撰述本朝历史以宣扬开国创业的功业。
2、其他史著的发展
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王粲《英雄记》 法显《佛国记》
三、史官制度新发展
1、专职史官的出现:
曹魏首设专官著史: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省设“著作郎”、“佐著作郎”各一人,“专掌史任”。
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
北魏再专设记君主日常言行、处理政事的起居令史;
汉时,起居令史之职由御史所掌;
魏晋之后,则由著作佐郎兼领起居注事;
北魏专置起居令史,侍从皇帝,后又别置修起居注二人。
2、国家对史书编纂干预的增多:
(1)诏撰已不属个别: 沈约奉南齐武帝诏修《宋书》
(2)私人撰史请求皇帝诏许
(3)北齐出现“大臣统领”制
(4)隋禁私撰史著
第三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
▲正史撰述发展:
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范晔《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 ;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 ;魏收《魏书》 ;编年体类--袁宏《后汉纪》
▲范晔与《后汉书》
《后汉书》的编纂特点
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 2、重“论赞”:3、文笔优美:4、据事直书,立论持平:与《三国志》相比,《后汉书》记载东汉未年的史事能做到秉笔直书。
(四)范晔的史学思想
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陈寿与《三国志》
《三国志》成书及编纂特点
编纂特点:
(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
(2)叙事简洁(以致疏略)
(3)为司马氏迴护
(4)《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5)《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三)陈寿的史学思想
1、以大量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叙述,来印证魏、晋统治的合理性
2、以士族门阀的标准品第人物
裴松之与《三国志注》的内容:补阙、存疑、纠违、论辩
沈约《宋书》
沈约《宋书》的编撰沈约乃决定“谨更创立,制成新史”。
2、写作特点:
第一、书志价值高
书志几占全书一半。总的说来,宋志的史料价值,已经超乎刘宋历史的范围。不仅为考察魏、晋、宋史所必需,而且也为唐修《晋书》诸志所大量取用。是二十四史中较突出的部分。
第二、传记善用“带叙法”:
“带叙法”,就是将那些不够特立专传之人的简历、事迹,在他人的传记中带叙出来。
第三、大量收录原始档案《宋书》纪传多载诏策、奏疏和时人辞赋文章,不少是全文照录。
第三、大量收录原始档案
3、不足
第一、多以虚词载宋、齐事迹; 第二、为高门士族立“佳传”。
魏收《魏书》
视《魏书》为“秽史”的原因:
《四库全书总目》:“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李延寿修《北史》,多见馆中坠简,参核异同,每以收书为据。”(《史部•正史类》)
《北史•魏收传》:魏收“勒成魏籍,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志存实录”。周一良对比《北史》和《魏书》,且分析《魏书》的史料来源,认为魏收之书详略得当,近于实录,其于事实论断多能持平近是 。
尽管魏收后有多部魏史出现,“而总不能废收之书,千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特存。”(《十七史商榷》“魏收魏书”条)
编年体类--袁宏《后汉纪》
1、内容和体裁: 为编年体的东汉史。
2、撰写原因和流传:
袁宏《后汉纪》与范晔《后汉书》是现今保存下来的仅有的两部东汉史著作。
3、写作特点:
第一、写作态度严谨; 第二、取材详实,语言生动;
第三、突出重点,以类相叙; 第四、史论极具特色。
第四节 地方史志
▲一、《华阳国志》
1、性质
多重性质 :从内容来说,(《华阳国志》)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这两个三结合构成了《华阳国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 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或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史
2、史料价值
完备,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文笔富赡。
二、陈寿《三国志》
编撰特点:
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有本纪、有列传,吴、蜀只有列传(实际吴、蜀诸王仍按编年记述,只名义上未称本纪);称谓上,对曹操称太祖、曹公,对刘备,称先主或以名相称,对孙权则一概称名。在纪年上:魏、蜀、吴三书各以本国年号纪年,并以魏国纪年贯串。作者以三国之史并列,分署《魏书》、《蜀书》、《吴书》,在编纂体例上体现了三国鼎立的事实。
2、叙事简洁。全书65卷,既写清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却冗杂之感。陈寿对史事取舍谨慎、文字表述十分精炼,善于通过人物对话来指陈形势,论辩是非。当然,过于精简,便有些脱漏之处,如无表志,缺少典章制度的记载,对人物描写、资料不够丰富,文采不足。
3、用曲笔,对西晋先事多有回护,不能秉笔直书,开启了后代书写“禅让”之事的模式。
4、选材上十分谨慎,赵翼评之“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5、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评人物的风气。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评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刘备是“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等等,点出了各人的特点和地位。
三、《十六国春秋》
这一时期出现的个民族政权,因此有许多民族史著作,但大多以国史的形式出现,崔鸿《十六国春秋》和魏收《魏书》是其中的代表作。
《十六国春秋》,记载十六国史的纪传体史书,崔鸿,清河县(今山东平原)人,年轻时就有志于修史。十六国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是体例不一,记述差距也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综合汇编,成100卷,还有序例1卷,年表1卷。此书历史地位很高。
第六节 史注的发展
史注的发展是历史文献学成熟的标志,也是史学多途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史注发展的表现:
一是这一时期的史注数目大,达30余种,1000多卷;
①类繁多,有注体、解体、训体、考辨体、音义体、集解体、自注体等体式;
②内容丰富,涉及纪传体史书、历史地理、笔记杂志等类史书;
2家辈出,注家中驰名后世与原书作者齐名的很多,甚至超过原书作者的也不乏其人。
二是出现了许多注史派别和注史方法,为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①补充史实:以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为代表。
②训释史文:以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和《史记集解》为代表。特点是注重训释史文,疏通原著。刘知几很赞赏这类史注,称赞它“开导后学,发明原义”。
③以著为注:或称以注代著,《水经注》在这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④著者自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自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史注家借鉴佛经合本子注的经验,丰富了自注的内涵,扩大了自注的使用范围,出现了多种史书自注著作。
二、史注的代表作
(一)吴韦昭《国语解》
(二)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
杜预,西晋著名史注家。他按年将《春秋》与《左传》分割,然后把《左传》之文相应地附加于之后,最后自己再为之注释。
(三)裴松之《三国志注》
《三国志》缺点是过于简略。裴松之注主要有四种方法:补阙,即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这是裴注的主要特点;备异,即一事各载不同,条列参考;惩妄,即《三国志》错谬之处;裴注加以订正;论辨,即对《三国志》中史料运用不当或记载不合史体处,加以论辨,阐发观点。裴注的重心是补充史实,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以充实三国史的内容。
(四)裴骃《史记集解》
《集解》不完全是采前人之说,其中也有不少裴骃自己的观点,因而倍受后人重视,为现存最早而又完整的旧注。
(五)南朝宋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具有鲜明的魏晋南北朝盛行史注特点。
第四讲 传统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史学:转折与创新
二、隋朝修史
(一)修史机构与史官的设置:
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
三、唐初的监修制度与大规模修史
1、史馆修史和监修制度
官修史书的标志是国家建立修史机构、宰相监修、为前朝和本朝编修正史制度的确立。
(1)秘书内省--专修五代史
(2)史馆--主修国史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正月,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告成上奏。五代史的修成,标志着纪传体前代史修撰完成了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
(3)史馆--主修国史
(二)“五代史”
1、成果 :
(1)姚思廉《梁史》、《陈史》; (2)李百药《北齐书》;
(3)令狐德棻《周书》; (4)魏征《隋书》
2、《五代史志》
贞观十五年(1),太宗复命修《五代史志》,至高宗显庆元年(656)成书,《五代史志》后并入《隋书》。
价值:《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它比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为丰富。
第一、总结“正史”的书志撰述成果
第二、发展了对天道、人事的认识
第三、《经籍志》对历史文献的整理
(三)新修《晋书》
1、唐太宗敕修《晋书》
新《晋书》敕撰的原因 :
其一,不满前代《晋书》的修撰
其二,借古规今,垂示将来
其三,囊括华夷,宣扬大一统
2、晋书的内容与成就
成就:
①体例完备
晋史虽只有156年,然而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历史要难写得多。《晋书》体例却能包容,具有许多独特的创造,发展纪传史以适应记载复杂局面的历史。
②志书精善《晋书》十志:
《礼》、《乐》、《律历》、《天文》、《食货》、《刑法》、《五行》、《地理》、《职宫》、《舆服》。
③叙事简略,内容充实,态度客观历来的晋史著作皆亡,独其流传。
4、《晋书》的缺点
(1)因袭旧文,好载异记;(2)前后牴牾,疏漏甚多;(3)宏奖风流,褒贬失当
(四)《南史》和《北史》
1、关于南北朝的早期著作:
南北朝“八书”:
(1)基本情况
南北朝时期 :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魏收撰《魏书》 ;
唐初官修诸书(《五代纪传》):《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代史志》[《隋志》])
(2)南北朝“八书”的不足
2己恶人; ②重复互见; ③沓冗长; ④牴牾互异。
2、《南、北史》编撰 、李延寿父子
《南、北史》的编撰特点:
1八书为二体
A:编次别代,共为部秩;B:除其冗长,捃其菁华 ; C:鸠聚遗逸,以广异闻”
②补充八书所无的帝纪、专传、附传:以东、西魏说明
魏收《魏书》西魏三帝无本纪 ;魏澹《后魏书》 ;延寿的《北史》。
③补充八书原有的某些纪传
3正八书一些错误
3、评价
(1)叙事简轻,无烦冗芜秽之辞 (2)依世系,还是按朝代?参错混乱,殆难辨别。
(3)删削不当
★四、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与《史通》
(一)《史通》的出现
1、客观需要与条件:史学的繁荣; 史学评论的发展。
刘知几《史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史学评论著作,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部史学评论著作。
2、刘知几的个人因素
(1)家学渊源 (2)科举与仕宦 (3)不满史馆弊端
(二)《史通》体例与内容
篇目:
内篇:史书体例、编纂方法、史家修养等
外篇: 史官沿革、史籍编撰与流传等
(三)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激扬名教”和对天命论的批评质疑是《史通》的重要内容。
1、“激扬名教”:刘知几重直笔; 2、对天命论的批评质疑。
(四)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系统总结我国古代的历史编纂学:
(1)论古今史体,归为“六家”:《尚书》家记言,《春秋》家褒贬,《左传》家编年,《国语》家分国,《史记》家通古纪传,《汉书》家断代纪。
(2)对编年、纪传二体短长进行剖析
(3)多列专篇论述纪传体(《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等)
2、提出整套修史方法,规范史书修撰环节:
3、爬梳了史官制度的发展,揭露了史馆修史的弊病:
(1)史官制度的发展:在《史官建置》篇,刘知几对唐初以前的史官发展脉络加以条梳。
(2)唐代设馆修史的五大弊病:人浮于事,各不相下;史料保存制度不健全;难以直书;监修不当,铨配无法。
4、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
史才 :文书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史书编纂形式以及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文字表达即文采;
史学 :史事,即材料 ;
史识 :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这三点确实把史学研究工作提到理论的高度了。
5、《史通》使史学评论走上了发展道路
6、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家的职责,就是要忠实地记载历史,不能任意曲笔篡改。
★五、典制史的崛起:杜佑与《通典》
《通典》 :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该书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在此之前,刘秩曾作《政典》,杜佑受此启发撰写《通典》。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的史料。
《通典》的编纂方法: 主会通,立分门,重议论。
(1)主会通
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有的记载延至德宗贞元年间,距成书上奏只相隔数年。
将历代正史书志的有关内容融会贯通,成为的典章制度的通史。
“十通”: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续三通”——续通典、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清三通”——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2)立分门
(3)重论议: 论议的内容着眼于历史上的得失成败经验
“群士论议得失”,包括三类:A、“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B、及当朝人的许多议论;C、作者本人对史事所作的评论。
《通典》在史学上的地位:
(1)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的通史体裁
(2)对历代典章制度,作了大量探本穷源的工作
(3)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见解
5、局限性
(1)在200卷的《通典》中,《礼典》竟达100卷之多,反映了杜佑对封建礼制的高度重视,然而造成了全书的臃肿而不协调。
(2)在《兵典》中,不去记述兵制的沿革,而专记用兵之道,甚至连火鸟、火兽之类近于荒谬的传说,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备载。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6、杜佑的史学思想:经世致用;历史进化观。
①经世致用《通典》的写作目的:“经邦”、“致用”
经世致用思想的三个特点:合时势 ;讲功效;重批判 。
②历史进化观 :(1)历史不断进步;(2)反对“非今是古” ;(3)主张“变通”和“适时”
六、其他诸史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是第一部图志合一的全国性地方总志。
思考题:
①史馆修史制度确立于何时?唐修”八史”中,有哪几种出于史馆所修?
②《史通》是怎样一部著作?它的性质、内容如何?
③《通典》是怎样一部著作?它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那几大类?
第五章 传统史学的顶峰——两宋时期:史学繁荣与新儒动影响
宋代史学基本特征:
(一)史学空前发展
1、史书数量大增
2、史书体例发展
(1)旧体裁的新发展:编年体重新崛起,典制体充分发展,方志的盛行。
(2)新史体的开创
①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②纲目体:朱熹成《通鉴纲目》
③学案体:朱熹《伊洛渊源录》
④石学著作:欧阳修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著有《集古录》千卷
(二)修史机构更加完善
1、宋代更加完善的修史机构
起居院、时政记房、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馆)、会要所、编修敕令所、玉牒所等。
宋代修史步骤: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
2、实录和国史的纂修
(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
1、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运动都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
2、对史观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理”即封建纲常名分,
3、对史书编纂的影响:
(1)史法:重褒贬;重正统之辨
(2)史书编纂体裁:纲目体;学案体;本末体
(四)私修史书繁兴
1、秦汉至唐史书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
(1)曹魏到北魏专职史官设置愈趋完备:曹魏首设专官著史,专职史官出现
(2)东汉到南朝诏撰和启撰成为常例
(3)北齐始开大臣统领制
(4)隋禁私撰史著
(5)唐初完成史书由私撰向官修的过渡:官修史书的标志是国家建立修史机构、宰相监修、为前朝和本朝编修正史制度的确立
2、唐代设馆修史的五大弊病
人浮于事,各不相下; 难以直书; 监修者众,史官无所适从; 监修不当,铨配无法。
3、宋时官修、私修并行
4、宋代其他几部著名私修史著:
①欧阳修《新五代史》: 金、南宋时取得五代史的“独尊”地位;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⑤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
(一)《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1、新旧《唐书》的比较:
①内容上,虽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
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B、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C、《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②从史料价值上看:
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4编写体例上看:
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2、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①内容上:
《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
2导思想上:
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
3例上:
《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仿《三国志》),而新史则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4料上:
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的资料,这是旧史所没有的。
★四、《资治通鉴》的出现及其影响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体裁:编年体通史
(二)《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
《通鉴》用编年方法,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一个系统的明晰的印象。《通鉴》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取了纪传体的长处,避免了编年体的弊病,完善了编年叙事法,并为编年体史书的编写闯出了新路子。
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其中一些议论,大多是为他保守的政治思想辩解服务的。
由于司马光政治上保守,所以他写《通鉴》是想通过著述历史来影响当时最高统治者,以达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因此在书中强调维护纲纪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倡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
(六)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第一、非有正闰之辨,止为纪年衔接: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第二、“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作用;
第三、“礼之为物大矣”:强调封建礼教
第四、“监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借鉴和总结
第五,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总之,《通鉴》是一部简赅的著作。它所依据的材料。仅正史一项十九种合计起来就有1500万字,若连杂书算起来,要超过3000万字。而《通鉴》仅300万字,不过原材料的十分之一。可以使读者以较少的时间了解1362年的历史。此外,该书对历史上的符瑞、灾变和荒诞无稽的传说,几乎不加以记载。
由于司马光政治上保守,所以他写《通鉴》是想通过著述历史来影响当时最高统治者,以达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因此在书中强调维护纲纪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倡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
(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音注》
(八)《通鉴》影响:
(1)“通鉴学”:
《通鉴》出现后,有续撰、改编,有注释、评论、校勘,逐渐形成一门内容丰富的专门之学
(2)《通鉴》问世后,史家群起效法,作了大量模仿续补的工作。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②《三朝北盟会编》 徐梦莘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④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体例:纲目体
志书编纂的一种传统的结构形式。纲目体的篇目结构是先设总纲,或称大类,各纲之下再设细目,目以纲聚,以纲统目,纲举目张。
⑤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价值与影响:
a、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安邦治国的药方;
b、创纪事本末新体裁;
c、影响:在袁枢的影响下,后人纷纷仿效这种体例著书。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一种史书体裁。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该种体裁以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五、典制体的发展
(一)典制体断代史的创立和发展
1、《唐会要》 王溥
2、《五代会要》 王溥
3、宋修会要
4、《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徐天麟
5、宋以后会要的流变
(二)马端临《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的体例方法和内容:
(1)体例方法:将原始材料按门类排列,然后依时代顺序一条一条的记载。
全书有总序一篇,每一门类又各有小序,阐明设立这一门类的意图,并简略叙述该门所载内容发展演变的过程。
(2)内容:全书348卷,分24门:
(3)类别:《文献通考》内容分“文”、“献”、“注”三类:
(4)价值:
①《通考》是在《通典》基础上扩大和补充而成的。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来得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②《通考》所保存的材料,远远胜过《通典》,尤其是中唐以后的部分。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
(2)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
《通典》共分九个门类: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刑、州郡、边防。《通考》扩大为24个门类,分类更加缜密。其中增加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3)重视社会经济
(四)郑樵《通志》
其精华为《通志二十略》,将典制体向纵深发展,新设《图谱略》、《金石略》
郑樵的史学思想:(1)“会通”思想;(2)崇尚实学;(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评价:要之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
六、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
《资治通鉴纲目》和《伊洛渊源录》
1、《资治通鉴纲目》
(1)缘起:
一是《资治通鉴》在具体论及史事变动时,不能正名分,明纲常天理;
二是《资治通鉴》在体裁上编年系事,读者不容易了解事情的完整过程。
(2)体例与编撰特点
编纂形式,《资治通鉴纲目》有纲、有目,创立了史书中纲目体。这种体裁的特点和写法,简明晓析,贯通详备,是编纂的优点,便于突出纲常伦理的旨意,
2、《伊洛渊源录》最早的一部学案
思考题:
①《通鉴》的编纂经过哪几个步骤?各自有何特点?
②胡三省《通鉴音注》具有怎样的特点?
③《通鉴纪事本末》在编纂上有何特点?
④为什么说《通志》”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⑤《文献通考》与《通典》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异同?
⑥新旧《唐书》在编纂方法、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第六章 传统史学的衰落期:明清史学
第一节 社会文化状况与史学发展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封建高度强化。思想上:统治者大力倡导程朱理学,将之作为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科举上:采用八股取士,使读书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淡漠对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文化上:大兴。这种文化上的高压,禁锢了学者们的思想自由,使绝大多数学者钻进故纸堆中,专力从事三代、秦汉文献的整理与考订。形成了一代脱离社会现实的考据学风。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封建史学日渐衰落。
明清时期的文化:1)以程朱理学控制思想;2)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3)以威慑士人;4)以修书拉拢士大夫;5)纠心性命之,忽视史学;6)抄书成风。
明代第一部编年体当代史《皇明通纪》
2、明中期以后学术思潮与史学发展
明中期以后(正德、嘉靖后),时政问题严重,官府对私修史书控制不利,学术思潮出现变化——王学兴起。
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竑
①郑晓
以纪传体记载明代史事的开创者,写有很多史学价值很高的著作。《端简文集》十二卷,与《禹贡说》、《四书讲意》、《古言》、《今言》。
②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大文学家
史学成就为他的文名所掩,著《弇[yǎn]山堂别集》一百卷,是《明史》问世以前,关于明代史事的重要撰述。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弇山堂别集》100卷,为编纂当代史的一部分素材,分“述”、“考”、“表”三部分。“述”分盛事、异典、奇事三类,记明大事异闻;“考”记典章制度;表类似纪传体史书之表。保存太祖、建文两朝秘事。
③李贽《藏书》、《续藏书》:
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人。30岁以前,在家乡读书、应考、外出谋生;30岁后,为官从政,官至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致仕归隐,潜心史学。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为罪,逮捕李贽,贽自尽。
《藏书》68卷,略仿纪传体史著,载录战国至元亡历史人物约800名,材料多源于“正史”。
《续藏书》27卷,只有列传,无世纪,专记明代人物,记明兴至万历年间400多人。对当代人、事无所忌讳。如专列《逊国名臣》三卷,介绍“靖难之役”中人物。
《续藏书》将人物分成两大类:功臣和名臣。其下又分门别类。功臣有开国功臣、靖难功臣;名臣有开国名臣、逊国名臣、靖难名臣、内阁辅臣、勋封名臣、经济名臣、清正名臣、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文学名臣、郡县名臣等十六类。
④焦竑《国朝献征录》
3、明清之际的时政问题与史学发展
(1)时政问题
(2)茅元仪、谈迁、陈子龙等人的撰述
茅元仪的《武备志》,全书240卷,汇集历代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用物资等方面的史料。实际上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军事学史,是以前的史书中所没有的。
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508卷,书中汇集明初以来有关国家大计的论著,是有关明代政治经济的资料汇编,所选资料在当时都有代表性。这书不是一般的资料书可比。
谈迁《国榷》,是一部编年的明史,100卷,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编年体断代史中的巨著。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是明清之际学术界的大师。他们学术思想有丰富的成就,而经世致用是他们思想同的特点。
4、清朝的文化、学术思潮与史学发展
(1)文化“刚柔相济,宽猛并用”
(2)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
• 章炳麟
• 清代学术有考据经学、浙东史学
第二节 明代史学
一、官修史书弱,私修史书强
私修史书兴盛
谈迁与《国榷》:
谈迁(1593——1657),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他耗时三十余年撰成108卷、500多万字编年体史著《国榷》。
明末,他借阅《明实录》抄本及明人著述百余种,作为撰写《国榷》之依据。顺治四年(17)八月,小偷盗走了他的全部书稿,二十七年心血毁于一旦。这一年他54岁,继续从头做起。顺治七年(1651)再次完成《国榷》的编纂。(见余著《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明史研究》第六辑黄山书社1999年)
《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依据的是历朝实录、邸报和私人著述。谈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明实录》的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和批评。比如《太祖实录》曾两次重修。永乐年间重修的目的,在于预示太祖原有传位于朱棣之意,甚至否认朱棣生母为碽妃而强以为马皇后所生之子。《太祖实录》记太祖临终时:”特持符召燕王,建文用事者,矫诏欲还之淮安。疾剧。上问第四子来未?”谈迁指出:”此永乐时饰说也。”并补充记载了”皇太孙侍汤药甚谨,新扶掖,虽秽亵必躬以进,深夜侍卫或寝,呼太孙即唯,目不变睫,形至骨立”的事实,并特别突出地记载了太祖的”燕王不可不虑”的诏谕和传位于建文的遗诏。
再如明太祖晚年杀功臣,《明实录》只写某人某年、月、日死,多不交待死因(如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案)。《国榷》均原原本本地记载前因后果。《国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
三、“六经皆史”思想的出现
(一)、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是当时文学上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的复古主义思想反映在史学上,则推崇司马迁《史记》,重视纪传体编写。
史学思想:
(1)接受了“六经皆史”(王阳明)说,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言理者也”的论点。
(2)开创了考史之风:他认为史料来源有三:一是国史;二是野史;三是家史。国史为史官所记,内容多忌讳;野史能够直书,但见闻受到局限;家史是子孙后代所作,对先人总是扬善隐恶,评价也不见得可靠。在引用这些史料时,他认为要重视考证。
(3)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他认为不可单凭成败论英雄,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人品不同,因而事业各异。
(4)反对宗教迷信:
他曾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那些迷信佛道神鬼的君主,没有一个是得到好下场的。
(二)李贽的史学思想: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明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等。
《藏书》的材料主要摘自历代正史和《通鉴》等书。载录了战国至元末的历史人物约800名;《续藏书》取材于明代传记和文集,载录了神宗以前明代人物400名。李贽按照自己观点将这些历史人物分类,各立名目并写有叙论,如《大臣总论》、《富国名臣总论》、《智谋名臣总论》等。两书对人物的评价体现了李贽的历史观。他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一切断以己意”,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标准:
(1)肯定统一国家者:他肯定秦始皇“混一诸侯”,是“千古一帝”。他认为曹操有“平天下”之功,称他是“真知人,真爱才,真英雄”。他称汉武帝是“英明之主”,唐太宗是“英主”,宋太祖为“圣主”。
(2)肯定实行变革富国利民之士:他赞扬李悝“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做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他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但他却认为王安石属“君子误国”,变法动机虽好,但客观效果适得其反。
(3)敢于打破”忠臣不事二主”论。如对蜀谯周和五代冯道的评价。谯周降魏,冯道”历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历来为人所不齿。但李贽却认为,他俩在”有刘禅之昏庸、五季之沦陷”的情况下,做出另投新主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百姓因此能”卒免锋镝之苦者”。可见李贽此论实际上是从安民养民的角度着眼的。但他肯定曾投降契丹做过汉奸的冯道为”五代一人”,是明显错误的。
由于李贽思想的“异端”,所以此书在当时影响很大,几乎达到人手一册。但明朝统治者曾下令“尽搜烧毁,不许存留”,至清代仍被列入“禁毁书目”。李贽也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宁死不屈,夺刀自刎。顾炎武评价道“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日知录》卷18《李贽》)从反面说明李贽胆识卓越过人。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
二、黄宗羲的史学
1、黄宗羲《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
(1)生平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为明末东林名士,遭冤死,19岁时为父申冤,显名于世。
明朝既亡,乃归里著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抒发政治思想,著成《明夷待访录》。宗羲晚年,不从事政治活动,屡辞清廷征召,著成《明儒学案》,整理明代文献等。
(2)《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黄宗羲提倡经世之学。反对空谈“阔论”,认定“儒者之学,经纬天地”同时以为,我国传统史学也寓有经世之学,故提倡读经研史,提倡为经世而著述。
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完善的学术史,更重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一种新史体,即学案体。
《明儒学案》是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
2、《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一书,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
反对君主,主张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 。 主张工商皆本;平均土地思想;反对八股制艺;主张强化宰相权力;扩大学校作用。
三、王夫之的史论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别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曾任南明桂王行人司行人。清兵进入桂林后,潜回故乡隐居,康熙八年定居于衡阳石船山麓岩壑,发奋著书。主要著作有《永历实录》、《读通鉴论》、《宋论》等。
《读通鉴论》,就《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代1300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是王夫之史论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他所选择的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
史论方法:
引而申之:借史发挥;浚而求之:探索发明;博而证之:广博论证;协而一之:综合比较。
四、顾炎武的史学
1、顾炎武生平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曾参乡试而不中。清初,从事抗清活动十余年,母王氏因昆山沦陷,绝食而死,遗嘱不令仕清。杀仇人陆恩而离乡远游,活动于北方,从事调查、交游、实业等活动。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特开博学宏词科,有人推荐他应选,他表示“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清修《明史》,请其参修,他致信曰:“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亭林文集》卷3《与叶讱蓭书》)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八,在山西曲沃,他准备骑马出门谢客,不慎坠马摔伤,次日晨,去世。
2、《天下郡国利病书》 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肇域志》 是明代地理总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与《肇域志》特色与价值:
1、许多内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经世致用是顾炎武一贯的指导思想,《利病书》、《肇域志》也很重视辑录这类资料。
2、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文献资料的丰富;实地调查的细致
3、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A、最为珍贵的是已经失传的明方志资料;
B、《肇域志》还引用了许多稀有的地方史志;
C、《肇域志》还摘引了许多罕见的专书专志资料
《日知录》
顾炎武对清据学的影响:
顾炎武的考据学对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产生过一定影响,但两者之间差距很大。首先顾氏的考据是为他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服务的。而乾嘉考据学则是颂古非今、离今而言古。顾氏在考据中,相当重视社会实践知识,而乾嘉考据学者则终日埋头故纸堆中打圈子。因此可以说乾嘉考据学者从他那里仅仅学去了形式。
(四)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1631-1692),字瑞五,一字复初,号景范,江苏无锡人,因其父入贅常熟谭家,故生于常熟,又自称常熟人。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学者称为宛溪先生。好学不倦,尤好地理之学。遭亡国之变,随父徙居常熟虞山,其父临终嘱其“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读史方舆纪要•总叙》),撰作历史地理之作。自康熙十三年(1674)起,游于闽、浙,旋馆于昆山徐乾学家,参修《清一统志》,但不受清官,不署名。
清据学的兴起(原因、内容、人物)
(一)乾嘉学派考据学产生的原因
1、历史著作繁多,汗牛充栋,不免有内容上的矛盾和歧异,故需考证。
2、学术风气的改变,宋明以来,空言心性,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初有志反清复明的学者讲实学,就要认真读书,读书就要辨真伪,故需考证。
3、。自明朱元璋就搞,到清朝严重了。清前期四个皇帝140多年,就有100多起,写历史有风险,故搞与现实政治无关的考证。
(二)乾嘉考据学三大考据学家及其代表作
1、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主要内容是对文字校勘,这是全书的重点。其次还进行了典制考证,其中以地理、官制的考证居多,文中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了评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评价。
2、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主要内容有: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
3、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名廿二史,实考论24史。
主要内容: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本书的重点。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对初学历史的人,尤有启迪的作用。
(三)乾嘉考据学三大流派,考据学的主要成就
1、经世致用派: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祖禹。
2、求实派:专门考证事实,是乾嘉考据学的正宗,有三个著名人物——王鸣盛、钱大昕、赵翼。
3、疑古辨伪派:其代表人物是崔述
考据学的成就:
(1)对古籍的校注、辨伪和辑佚:校勘之学,是乾嘉学者们的特长。当时校注先秦子书最多,而史书的校注数量也相当可观,如卢文绍的《群书拾补》
(2)对旧史的补作、改写和考证:清人对“二十四”中除《史》《汉》以外诸史多有批评,意欲改作。如嘉庆间周济作《晋略》60卷,乾隆末谢启昆作《西魏书》24卷,以补充《魏书》不记西魏史事的缺憾。
乾嘉考据学家治学的共同特点:
实事求是,主张论必有据,据必可信。他们往往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稽古钩沉,对所取得的史料分类排比,通过校勘、训诂、辨伪、辑佚等手段来“究其异同,核其始末”,他们的研究的成果,至今对我们从事国学研究,仍然有重要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