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采用理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化, 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的管理,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如:推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降低企业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加快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文章还通过对实力的分析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信息化效率。为我国企业进行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字:信息化;企业竞争力
Abstract: Theory and Case Study of combining research methods.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ield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deepen, more and mor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to improve its own management,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sales work. Corporate information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such as: promotion of enterprise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promote optimiz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to reduce the cost of doing busines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o accelerat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 The article also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trength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nha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目 录
一、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概念 5
(一)、信息化 5
1、信息化的内涵 5
2、信息化的特点 5
(二)、企业竞争力 5
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6
2、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6
3、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问题分析 7
二、企业竞争力的表现 8
(一)、品牌 8
(二)、技术优势 9
(三)、自主创新 9
(四)、独特的企业文化 10
(五)、人才优势 10
三、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1
(一)、企业竞争力和信息化对海尔集团发展的影响 11
1、海尔是一个不断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 11
2、海尔在没有进行的信息化战略时的情况 12
3、海尔的信息化创新 12
(二)、海尔的企业信息化 14
(三)、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赢得竞争优势 16
四、总结 16
参考资料 17
致谢 18
一、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概念
(一)、信息化
1、信息化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化,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的管理,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运用国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并进行相应改革和调整,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并使其增值;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过程,它以改革和调整为动力,目标是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信息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体现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部门。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一、信息数字化。企业中的信息不再是以纸张的形式记录和保存,这些信息已经从书面的记录向通过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达到保存和管理的功能。简化了步骤节省了人力,更好的做到了资源优化。
二、生产柔性化。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及时获取当前市场的信息,以更好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能够创造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
三、组织弹性化。企业组织不再是在人数上的大小之间进行选择,而能够更加灵活的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的大小和规模并且建立网络化的交叉管理结构,加强组织的横向联系;还要求信息及时地向上反馈,真正做到即时调整组织结构的目的。
四、管理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是指在信息化企业内部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从科学、及时决策和最优控制的高度把信息作为战略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把诸多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机地集成,实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要素的综合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五、虚拟化经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Internet的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是一种在Internet 上与其他企业信息和能力共享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通过电脑登陆网站来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和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企业竞争力
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又称企业核心能力,是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提出的。在1990 年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给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了比较规范的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并据此获得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随着信息技术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丰富。它决定企业的整体能力和发展前景,是企业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
2、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并获取利润的能力。在当代的市场竞争中,其实就是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只有具备了较高水平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顾客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观点和设想加入到其生产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从而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要求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只有确实能给顾客带来根本性实惠的技能,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异质性或独特性。作为企业个性化发展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既有技术又有组织特性,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拥有了独特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特性,更无法通过市场进行买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差异性,而且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和收益差异。
(三)、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提供进入多个潜在市场的途径”,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它能派生出许多以其为中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使企业在一系列产品市场上拥有主动选择权和竞争优势,能迅速抓住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从而挤占或扩大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知识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和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能力,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主导资本,其核心是掌握知识的人即人力资本和技术组合所产生的创造能力。在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又是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将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五)、持久性。主要指核心竞争力提供高额利润的持久程度,而不是其物理持久性。和10年前相比,因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大部分资产的持久性大大降低。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并没有受此影响,它们可经历多代产品而长盛不衰,不仅是企业目前获胜的要素,更是未来维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
(六)、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和较强的稳定性。
3、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问题分析
在组织机构及运行模式方面,由于过去我国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下,虽经过十余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面向职能,而非完全面向业务,还具有相对臃肿、分工不太明确、且存在一定重复交叉的“金字塔”式组织机构特点,这严重地阻碍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相符合。
在营销管理方面,由于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准确、及时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制订科学的营销决策。可是目前众多企业还基本上完全依靠人工收集、整理、分析市场信息,造成市场信息不全面、滞后,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价格、促销手段、打假方式等营销策略,从而无法作到准确、快速响应市场。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正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Internet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提供了更大、更有效的传递信息空间,使网络营销比传统营销方式具有更强的传递信息能力,网络营销即将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从传统营销方式向网络营销转变,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营销业务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制定生产计划方面,由于我国目前众多企业还采用传统的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综合平衡方法,一方面使得制定计划时间较长,另一方面不能把所有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都包含在计划内,使得生产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平衡和协调,造成生产过程一定程度上的不规范和不平衡,无法达到生产过程组织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计划的制定通常是以企业自身的物料需求为中心,缺乏与供应商的协调,从而无法准确掌握包括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源能力在内的企业可用生产资源信息,往往会由于供应商不能及时按质供货,而造成计划不可行。
在物质供应与保障方面,企业为了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并快速满足客户订货需求,就必须因防止生产资源的短缺而设置必要的库存。可是长久以来,由于在物质仓储管理方面完全依靠人工管理,且不太规范,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物质的库存情况,从而一方面难以为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提供详实可用的库存物质信息;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对供应商信息的全面管理和科学的库存物质及占用资金的分析手段,使得采购策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无法保证采购物质完全按时、按量、按质到位,并造成库存物质呆滞,使得库存物质不合理地占用了大量资金,增加了企业物质资金成本。
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众多企业生产管理有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手工收集、整理、传递及汇总,造成信息滞后、脱节,使得企业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难以同步。从而根本无法从总体的角度实现企业生产活动的监测与,并按全局最优的目标安排控制全企业的生产活动,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因而无法在更深层次上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生产率与产品质量,以及设备寿命等目的。
在质量控制方面,企业要成功地控制产品质量,就必须对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并对涉及生产过程以及市场反馈等的产品寿命周期的质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科学分析。这是传统手工处理企业质量信息所根本无法作到的。
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由于企业财务数据十分分散、且量大,传统的手工收集、传递、整理数据方式造成企业部门间信息流不连续,价值流无法与物流和信息流同步。从而一方面使得企业无法实时统计、分析企业成本情况,以至于无法通过及时强化对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造成财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使得专业财会人员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更需要的财务经济活动分析,从而无法实时反馈有关财务和成本信息供领导及时决策,只能是事后管理和“事后算帐”。
在产品改造与开发方面,历史经验表明,现有的技术对产品的改造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可目前众多企业并没有一套基于PDM原理的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无法实现对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全部数据集成化管理,这就使得现有的技术以及实验信息难以更有效地支持企业产品的改造与开发,无法快速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以迅捷响应市场。
在信息的综合利用与决策方面,从CIM 哲理和“信息化”观点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质上是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的过程“,信息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目前众多企业由于手工管理以及部分采用微机及网络模拟工作中处理业务数据的方式,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除了定期的报表外,基本上是相互封闭的,造成企业的各种有用数据分散在各专业职能科室,具有很强的分散性,成为“信息孤岛”。这在一方面大大削弱了企业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人为障碍,也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不能在决策时获得充分的、可靠的、必要的基础信息,延缓了决策时间;更重要的是造成无法实现企业信息的组织化、体系化、数字化、网络化,从而无法挖掘企业信息资源,并提炼成知识,再激活为动力,并最终转化为企业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的源泉。
二、企业竞争力的表现
(一)、品牌
品牌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中国在加入wto之后渐渐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但是一直因为这种国际角色导致中国虽然经常性的参与国际生产但却没有出现属于自己国家的世界级品牌。打造国际品牌,要落实到各个环节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概念上的战略宣言,还要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及定位
中国的企业更擅长运用市场战术来获取利润而不是订立长远的发展战略,企业如果想要产出一个世界品牌,就必须抛弃以前的投机性和游击性,要对品牌进行合理规划和长远计划。一个中低端品牌可以靠价格和产品数量占有优势,那作为一个高端的世界品牌,一定要让消费者感觉到购买这个品牌的价值。品牌的核心价值,应该高于其技术和质量之上。所以高端品牌的定位一定要区别于低端产品,要非常清晰。
2、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
只通过媒体宣传品牌的时代已经结束,想要在当今的视窗环境下塑造一个世界品牌,就必须要利用各种营销传播渠道来宣传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是将企业的一切营销和传播活动,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包装、产品等环境进行环环相扣的整合重组管理,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消费者为中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商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
3、加强执行能力
高端品牌的树立,不仅是战略的事情,更要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管理中,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管理执行力。这包括终端的生动化展示,获得经销商的大力支持,更不要打价格战,数量战。
(二)、技术优势
新的成本优势是基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的,技术优势能够促使企业通过技术改革形成新的成本优势。推动自己的技术优势形成。技术优势带动企业规模扩张,规模经济会引发成本下降,从而拥有规模性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带动节约型经济的形成,节约会使企业成本下降,从而获得节约性成本优势。
技术优势往往可以控制国际市场,而成本优势则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我国拥有成本优势而缺乏技术优势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而无法控制国际市场,经常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例如经常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应该注意到,成本优势往往会引起国际市场上的反倾销,而技术优势则不会有这种情况。
技术优势有助于经济平稳发展,技术优势往往可以抚平非正常的经济波动。技术优势可以使企业在短期内快速扩张生产,为社会生产市场需求旺盛的产品,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从而通过供给增加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抑制总需求膨胀。
技术优势能有效协调资源约束,经济发展从其规模扩张上看,必然会引发资源消耗的增长,拉动资源需求的上升,从而出现资源紧张及价格上涨。资源紧张及价格上涨,首先会反映在基础产业上,即反映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建筑及房地产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环境产业上,表现为这些产业供给紧张及价格上涨。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而减少资源约束的压力,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技术优势可以应对资源约束所引起的许多问题。
(三)、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价值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创新价值观决定着企业自主创新的价值取向和态度,为企业自主创新催生灵感、激发活力,为创新主体营造氛围,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实施。
创新价值观决定着企业自主创新的价值取向。创新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一种行为取向,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对行为方向的选择与把握。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今天,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中,最具活力的是自主创新。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将阻碍企业和产业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导致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的严重短缺及低档化,导致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严重,这必将影响国家经济的安全和竞争力的提升,使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创新价值观为企业自主创新激发活力。创新价值观的重塑,自主创新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确立,将企业的价值观统一起来,并指明了共同努力的价值目标,从而使企业积极从事自主创新活动,并以极大的热情为实现目标而创造理想的价值。当前,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为我国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而且,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提升关键产业水平。指出:“我们要立下一个雄心壮志,就是必须尽快地使我国摆脱高技术落后的局面,努力研究开发出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努力创造并掌握好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
(四)、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企业对价值的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经营哲学、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道德、企业素质、企业秩序等。并且具有如下特征:
1、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而产生的,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同遵循的,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
2、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有很强的企业个性。
3、企业文化的难模仿性
企业文化之所以难模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缘于企业文化的时间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时间沉淀物,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沿着企业特有的发展轨迹,而逐步形成的,因而表现为很强的路径依赖。二是缘于企业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和作用过程的难以解释性。
4、企业文化的综合性、指导性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包含了企业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的多种文化元素,是企业内所有文化现象的整合体。企业文化又有很强的指导性,它高屋建瓴,统一指导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并将其原则和实质渗透到企业的其他各种体系中并通过这些体系发挥作用。
(五)、人才优势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而专业的人才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动力,人才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成员国,举办奥运会等一系列国际赛事,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刺激中国与国际间的往来,中国的企业也会再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在同国外大型公司展开同台较量的过程中,竞争力是决定胜负的惟一基础。人才资源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最活跃的要素,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十分重意义。
1、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预测,并使员工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企业经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基本保证。
2、工作分析
通过搜集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明确界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任务或活动,有利于最大发挥每个岗位的功效,提高企业产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招聘
人才是竞争的源泉,优秀的员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因此,挑选和录用合格乃至优秀的员工是企业占据竞争主要地位的环节。
4、培训
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良好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生产效率,培养稀缺性人力资源,当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时,就是一种有竞争优势的资源。
5、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能识别员工们由于缺乏能力而导致的任何绩效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制定绩效改进方案,提高员工工作技能。这一切都能带来员工工作绩效的增长,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6、薪酬和福利
薪酬和福利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当劳动成本过高时,适当削减薪酬和福利可以降低成本,在竞争中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合理的报酬和福利正是吸引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
7、职业发展
员工的职业发展过程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心组织过程,当员工的才能在工作中被恰当地组合和运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时,员工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也就具有了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企业竞争力和信息化对海尔集团发展的影响
1、海尔是一个不断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
1984年创业的海尔,一直奉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的信念,本着“自主创新”的思路,从消化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直到推行全方位的创新,取得了年年创新、年年发展的丰硕成果。
目前,海尔集团已累计申请专利突破7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234项,主持或参与了115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397项。除了防电墙技术即将成为国际标准之外,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也已经入围国际标准提案。其中海尔独创的环保双动力洗衣机,解决了洗衣机领域的15个世界级难题,拥有32项专利,这表明海尔开始主导世界洗衣机标准的制定。“双动力全自动洗衣机”专利,还在第95届法国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发明金奖,海尔的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企业的技术标准即将成为国际标准,海尔是家电行业的第一家。
2、海尔在没有进行的信息化战略时的情况
海尔在没有进行信息化改革之前,是单纯的产能(规模)扩张。缺乏方便易用的零件搜寻手段和重用管理机制。存在零部件重复申请、重复设计、重复试验、重复采购,进而造成零部件库存积压、管理成本增高、研发周期延长等系列问题。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因缺少先进的信息化控制与支撑手段,往往是按劳动或专业分工形成一个个职能部门,通过人工传递的信息进行管理。各职能部门只能考虑如何利用IT工具提高本部门的业务效率,无法切实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这在当前动态的竞争环境下无法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於是企业开始引进面向项目团队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数据集中进行管理,便于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协同。
3、海尔的信息化创新
(一)、海尔的品牌创新
1、借用世界名牌起步,但到一定的时期摆脱“拐棍”,自己行走,发展。海尔最初的品牌叫做“琴岛——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是它老师的名字。这是借名起步的策略。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中国的企业可以自己造出好冰箱,利用外国品牌是为了有利于开拓市场。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品牌逐渐缩短:“琴岛海尔”,最后是“海尔”,就成为完全的品牌了。这个品牌的特点是简单,而且具有广泛的涵盖力。
2、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品牌的内涵。海尔不断向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他们实际上是按照前面说的品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工作的。 首先把自己的品牌铸造成“产品品牌”。这是从冰箱开始的。“海尔冰箱”——“名牌产品”,做冰箱的海尔——产品品牌。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的冰箱好”。第二步把它铸造成“企业名牌”。产品的多元化,海尔不只是冰箱,而是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这个企业好,因为这个企业好,所以它生产的东西都好。第三步把它铸造成国际品牌。他们先提的是“品牌国际化”,后来又提出“国际化品牌”,这就是在向着社会名牌——世界名牌进军。
3、与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套,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是许多企业忽略的问题。而海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为数极少的企业之一。海尔的品牌体系可以称为“家族式的品牌体系”。海尔这个总商标是家长,下面有各个分商标,如同各个子子孙孙。冰箱是王子系列,洗衣机是神童和丽我系列,空调器是英才系列等等。这样的品牌体系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比较好地衔接起来了。总品牌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分品牌起到了体现新扩展的作用。一个好的品牌体系,其主要作用仍然在于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二)、海尔的技术创新。海尔物流在当初的物流重组阶段,整合了集团内分散在28个产品事业部的采购、原材料仓储配送、成品仓储配送的职能,并率先提出了三个JIT (Just in time)的管理,即JIT采购;JIT原材料配送、JIT成品分拨物流。通过他们,海尔物流 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以信息流支撑的物流、商流、 资金流的同步流程体系,获得了基于时间的竞争优势,以时 间消灭空间,达到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客户提供最大的附 加价值服务。 在供应链管理阶段,海尔物流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流三网”的管理模式。海尔集团自1999年开始,进行以‘市场链”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商流、资金流的运转。海尔物流的“一流三网”充分体现了现代 物流的特征:“一流”是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配送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三网”同步流动,为定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海尔物流的信息化技术一直处于不断革新、改进的过程之中。建立ERP系统是海尔实现高度信息化的第一步。在成 功实施ERP系统的基础上,海尔建立了SRM(招标、供应商 关系管理),B2B(订单互动、库存协调)、扫描系统(收发货、投入产出、仓库管理、电子标签)、订价支持(订价方案的审批)、模具生命周期管理、新品网上流转(新品开发各个环节的控 制)等信息系统,并使之与ERP系统连接起来。这样。用户的 信息可同步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 零资金占用。在基础设施方面,以强大的网络技术为依托,自2002年 开始逐渐推广条码扫描和RF技术在物流中的使用,以解决 成品物流过程中面临的准确率、实时性、高效性和问题可追溯性的要求。2003年海尔推广全程扫描后,物流业务的准确 率有了明显提高。发货的准确率达到100%,提高了客户的满 意率。同年底,海尔物流开始进行先进先出索统闸口的试点, 并于2004年初在全国42个配送中心进行推广,全面实行严 格的先进先出管理,加快了库存的周转效率。 好的企业满足需求,伟大的企业创造市场。海尔物流在 拥有了三个JIT的速度、一流三网的资源和信息化平台的支 持,在不断完善内部业务运作的同时,积极发展品牌集群和 社会化物流业务:其一是品牌集群,打造搭建一条完整的家 电产业链。其二是构建社会化的采购平台。海尔目前在全球 有10个工业园,3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这些工厂的采购全部通过统一的采购平台进行,全球资源统一管理、统一 配置,一方面实现了采购资源最大的共享,另一方面全球工 厂的规模优势增强了海尔采购的成本优势。 海尔通过整合全球化的采购资源,建立起双赢的供应链, 多产业的积聚促成一条完整的家电产业链,极大地提高了核 心竞争力。建立起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使海尔的供应商 由原来的2200多家优化至不到800家,而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却上升至82.5。目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五分之一已成 为海尔的合作伙伴。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的整合使海尔获得了 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2003年,海尔物流在发展企业物流的同时,成功地向物 流企业进行了转变,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目 前海尔第三方物流服务领域正迅速拓展至IT业、食品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并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在不断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同时,海尔开始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同第三方物流相比,第四方物流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更能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它帮助客户规划、实施和执行供应链的程序,并先后为制造业、航空业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了物流增值服务,现在来看物流业务已经成为海尔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海尔管理上的创新观念。海尔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管理创新,并形成了海尔特色的管理创新文化——从名牌战略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到多元化战略阶段的OEC管理,从国际化战略阶段的业务流程再造、到全球化战略阶段的人单合一管理等等。其中“人单合一”,就是每个员工与竞争力的市场完美结合为一体,使每一笔订单信息的客户码、订单码、人码自始至终“三码合一”,有效地避免了目前企业界共同面临的库存和应收帐款的两大难题,保证了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海尔国际市场上的创新观念。进入国际市场后,海尔一直非常注重销售渠道。在国外,如果企业不与大连锁商合作,很难有较快发展。因此,海尔同美国大连锁商合作打开美国市场。以空调为例,美国的连锁商为海尔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在纽约广场上7小时内销售了7000台空调。有人曾开玩笑地说,7小时7000台相当于1分钟销售16台,就是卖袜子也不能这么快。但是在大连锁商策划下,海尔做到了,其小冰箱的销售额占到美国小冰箱市场的50%。所以,销售创新在企业的经营中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些企业却忽视了这方面的创新,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仓库堆积如山,以至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使现金流发生断裂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倒闭。巨人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广大的大中小型企业应该努力汲取经验教训,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四)、海尔企业文化上的创新理念。海尔成功的背后有一种无形力量的存在——企业文化。它包括企业理念和具体体现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和谐地贯彻到海尔集团各个分支机构和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新的理念及思路。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海尔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是制度行业文化,最核心的一层是价值观,这是最关键的,是企业的灵魂。而在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它就是海尔的灵魂,是海尔从过去到现在并一直到将来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五)、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创新观念海尔在人力资源上的一个观点是“借力”的观念。海尔认为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博士,而在于借用多少。因为最终要的是成果而不是拥有多少多少人才。海尔在这方面的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海尔和中科院有两个比较好的合作项目。一是控股中化院的抗菌塑料研究中心,这个国家级研究中心拥有很多博士和研究生,拥有在塑料方面的顶级人才。目前海尔产品使用的抗菌塑料就是他们研究的。二是和中科院在沈阳的机器人研究所搞合作,如果搞好这个项目,在下个世纪会有很大的发展。另外和国外大公司搞了一些大的战略合作,在硅谷设立了研究所。海尔认为,在人力方面,“借力”的做法是必须的。
(二)、海尔的企业信息化
在海尔集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仅仅把企业内部的所有数据都用计算机来处理,它是将企业和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系统工程。不是企业内部一个系统、外部市场又一个系统,是把企业和市场结合在一起,变成整体的一个系统。企业内部的系统一定要延伸到外部,延伸到市场上去。
海尔有一个关于企业发展的斜坡球体论,即把企业看作是放在斜坡上的一个球,这个球随时都会滑下来,但是作为一个企业,这个球应该是越做越大,越做越高。海尔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也可以用斜坡球体论来表示。原来很小的一个企业在很低的位置上,要把它提高上来,必须有几个力。这个力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要使一个企业不滑下来就需要一个止动力,也就是基础。这个基础,海尔称之为组织流程再造。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第一点。比方说一个传统管理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它的止动力就是原来的组织流程。如果原来的组织流程没有根据网络时代的要求进行再造,那企业就会停滞不前。
(二)、手段。计算机信息网络。先有了基础,然后才能有手段。如果基础不变,那么这个计算机信息网络充其量只是一些打字机,就是把原来手工操作的部分现在改用计算机来操作。只有在改变组织流程的前提下,计算机信息网络手段才有用。
(三)、中心。即定单信息流。海尔认为,一个企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获取定单,或者说就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定单,如果所有的生产和工作都有了定单,是根据定单来进行制造、进行采购,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活力的。如果根本不知道定单在哪里,就变成了为库存采购,为库存制造,所以说定单信息流是整个系统工程的中心。
(四)、动力。这个动力应该是速度和创新,也可以说是一个压力。国际上对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主题有个定义:八十年代是质量,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九十年代是流程再造。流程再造是美国管理学家于1993年提出来的;到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主题就是速度,因为有了计算机信息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手段,但是同时又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速度要快。海尔认为这个速度要快到电子商务所要求的速度。如果用户通过网络提出需求,谁能够最快地满足,谁就是赢家,否则就不可能获得市场。
所有这四个方面加起来的最终目的就是创世界名牌,这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创世界名牌,不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信息化工程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海尔从2006年正式启动全球化战略,一场信息化势在必行。它本身是一个组织在动态的创新中,有计划地、科学地抛弃旧事物,树立更高目标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和延伸,而是在承接以往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展开巨大的性创新。“”是海尔的创新与再造中第一次用到的词眼,它显示出了这次信息化再造的深刻意义,以及海尔的决心。
海尔一直拥有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就是要让中国的民族企业立于世界企业的行列,就是要创造一个让中国人自豪的世界名牌。目前,在中国市场,海尔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市场占有率都名列前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电子航空母舰。在国际市场上,依靠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实施,依靠十几年来的艰苦开拓,海尔品牌已逐渐被全球本土消费者所接受,在很多市场上,海尔已能够与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并驾齐驱。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持之以恒。作为一个中国自主品牌的家电企业,海尔圆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梦想。
创新是信息化经济的灵魂,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无法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升级,无法适应生产个性化、柔性化的要求,无法参与日益细化的社会协作和劳动分工,已有的技术和效益优势也将很快丧失。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由于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性和关联带动效用,使得信息化成为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赢得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会,但也会使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未来是一个信息化的网络化的社会,企业能够很好的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便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当今时代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规模大小的竞争,而是领域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信息的竞争、速度的竞争。只有实现和不断深化企业信息化,才能使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形成自身所独有的优势地位,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活动中的占有一席之地,获得竞争优势。所以,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速度,通过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革新,提高企业整体水平,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总结
通过海尔集团的信息化前后对比,说明了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利用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了资源浪费,增强了企业的品牌优势。所以,为了国内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应当吸取海尔集团信息化中所积累的经验,以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1]常红锦.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评价,2005.
[2]希礼.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企业统计创新,2005.
[3]陈旭红.从企业信息化看企业竞争力,2006.
[4]李德强,王文中.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2006.
[5]甘利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树森.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J].科学出版社,2005.
[7]樊宏.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J].中国物流与来购,2004.
[8]吴亚丽.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2006.
[9]世界著名企业研究组.竞争战略[M].珠海: 珠海出版社,2002:102-171
[10]周长荣,王元.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2006.
[11]邓寄鹏,聂庆华,邹正平.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008.
[12]谢康.信息经济学原理[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3]丁宁.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4]张阿娟.一体化供应链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15]胡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J].求索,2007,(4).
[16]巫景飞.企业战略联盟动因的一项探索性研究[J].求索,2007,(6).
[17]丁飞.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探讨[J].数据库及信息管理,2007,(2).
[18]程慧兰.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及其缓解策略[J].科技信息,2007,(2).
[19]黄芳铭.结构方程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20]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1]杨学泉.企业竞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J].现代情报,2002,(9)
[22]范晓屏.关于企业竞争力内涵与构成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2002,(2)
[23]金达仁.管理变革与企业信息化[J].信息系统工程,2004,(3).
[24]王建民.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5]黄德春,陈思萌.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求索,2008,(1).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