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制造业发展源远流长,自晋代始就有梳篦等家庭手工业出现,明初常州成为全国33个较大的手工业城市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常州制造业一直保持了高速发展,已形成了以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完整的产业体系。550kv变压器、挖掘机、装载机、城市客车、数字视听设备等工业产品一度形成很高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并打造出黑牡丹、常柴、东风、新科等产品品牌。
1 常州市制造业的地位与发展现状分析
1.1 常州制造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常州制造业工业企业数占江苏省的11.67%,其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各项经济指标所占的比重均在近8%及其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28%(见表1-1),这充分说明常州制造业在江苏省制造业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表1-1 常州制造业在江苏省制造业中的地位 (单位:亿元)
指标 | 工业企业个数 | 工业 总产值 | 工业 增加值 | 资产 合计 | 产品销售 收入 | 利润 总额 | 利税 总额 |
常州市 | 4181 | 3241.77 | 740.33 | 2247.47 | 3192.37 | 138.65 | 220.63 |
江苏省 | 35819 | 39153.82 | 9560.17 | 27042.03 | 38773.02 | 1754.03 | 2842.13 |
百分比% | 11.67 | 8.28 | 7.74 | 8.31 | 8.23 | 7.91 | 7.76 |
资料来源:《常州统计年鉴2008》、《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江苏制造业经济总量和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常州市功不可没,2009年常州的GDP在江苏的排名为第五,这表明常州制造业在江苏省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制造业在常州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常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6:56.8:39.6,第二产业比重显然最高,而工业占第二产业总量的90%以上,制造业又占工业总量的98%以上,可见制造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从经济总量指标看,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6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8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45%;从资本投向看,全市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6%,是外资和民营资本的主要投资领域;从对财政贡献看,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利税156亿元,其中利润93.3亿元,上缴税收62.7亿元,接近全市财政收入的28.4%,是常州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从就业看,2009年,全市共有制造业企业2.2万多家,职工总数超过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6.86%,制造业新增25万个就业机会,占全市所有行业新增就业机会的50%,是安民富民的主要途径。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常州制造业虽然在我国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制造业在常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已经成为常州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常州制造业是江苏制造业和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江苏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江苏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 常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分析
常州制造业已成为常州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展开,需要对常州市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选择能够带动常州市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优势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2.1 行业比重分析
表2-1常州市制造业主要产业(2008)
行业分类 | 行业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所占比重(%) |
支柱行业 | 纺织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 2809535 2295378 2292004 | 13.2l 10.79 10.77 |
主要行业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123328 2086988 1399158 1137110 | 9.98 9.81 6.58 5.35 |
重要行业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 1027294 9756 841450 809271 737462 571098 261092 | 4. 83 4.23 3.96 3.80 3.47 2.68 1.23 |
行业比重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一直被作为评判地方支柱行业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行业的规模和在一个地区的集聚情况,为了更好的认识常州制造业发展情况,这里按照行业比重将制造业行业化为四个类型:(1)支柱行业,指占工业总产值10%以上的行业;(2)主要行业,指占工业总产值5%-10%的行业;(3)重要行业,指占工业总产值1%-55的行业;(4)其他行业,指占工业总产值1%以下的行业。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常州市区现状制造业支柱行业有3个,分别为: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行业有4个,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重要行业有7个,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表2-1)。
2.2 区位商分析
表2-2 常州市区制造业在江苏区位商(2008)
行业 | 江苏省区位商 | 全国区位商 |
专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纺织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印刷业及其记录媒介的复制 食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 1.98 1.71 1.67 1.54 1.46 1.44 1.26 1. 25 1.20 1.17 1.14 1.12 1.05 O.95 0.40 | 2.08 2.50 1.25 1.72 2.09 2.52 O.92 1.26 1. 1.16 0.7l 0.54 O.69 1.5l 1.OO |
区位商反映某一行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是反映这些行业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标。如果区位商大于1则属于优势部门;小于1则属于劣势部门。区位商=(城市某工业部门产值/城市工业总产值)/(区域相应工业部门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2008年常州市制造业中在江苏省区位商1大于1的有13个行业,在全国区位商大于1的有10个行业,在江苏省和全国区位商均大于l的行业有9个,分别为: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3 增长态势分析
仅从工业行业规模的相对优势来确定优势产业只能说明某个行业在特定时间点上的优势.并不能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还需在此基础上考虑行业的发展态势。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将工业部门按照不同时期的增长态势和发展阶段分为四个类型:停滞行业、成熟行业、发展行业与成长型行业。在区域产业选择中应当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的是后两者,但是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也可能使衰退或者成熟型行业开始新的产业生命周期。
常州制造业停滞行业主要有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成熟行业主要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
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发展行业主要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等及制品业;成长行业主要有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其纸制品业,印刷业及其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表2-3可以看出常州制造业增长行业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强化:在行业比重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优势行业地位下滑,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综上所述,从行业比重和区位商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常州现有的优势产业。从行业增长态势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优势行业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已面临衰退危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也进入成熟阶段,应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等手段促进其进入新的产业生命周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目前均处于发展期或成长期,发展前景良好,在常州制造业发展策略中可以重点扶持和引导。此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尽管目前行业比重较小,但增长较快,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可适当引导和培育。
表2-3常州市区各行业增长态势列表(2000-2008)
行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等及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其纸制品业
印刷业及其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制造业 | 2000-2004年增长率(%) 13.96 -10.46 -7.85 -7.75 7.69 2.49 9.16 1O.63 -1.27 -1.54 -3.10 -1.59 5. 19 -2.26 -2.39 -3.7l -3.40 -7.09 -0.04 O.56 1.40 -2.43 7.54 3.36 1.62 1.12 | 2004-2008年增长率(%) -1.77 O.69 -13.85 3.95 -1.0l -O.84 5.79 -6.26 5.97 2.06 7.80 5.45 -2.54 -0.60 -1.79 -5.69 -2.90 1.69 lO. -3.95 -2.39 -1.36 5.05 -0.65 1.22 O.24 O.63 |
由于常州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为了进一步增强常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必须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与此同时,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常州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思路需要进行调整。在现有的资金、人力资本和技术条件下,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或大部分工业领域内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应该集中精力,突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依托现有产业,围绕结构调整目标,强化优势产业,从总体上增强工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