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般规定
1.1 装配式结构连接部位及叠合构件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混凝土粗糙面的质量,键槽的尺寸、数量、位置;
2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及平直段长度;
3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搭接长度、锚固方式及锚固长度;
4预埋件、预留管线的规格、数量、位置。
1.2装配式结构的接缝施工质量及防水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2预制构件
主 控 项 目
2.1预制构件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的要求。
2.2专业企业生产的预制构件进场时,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2.2.1梁板类简支受弯预制构件进场时应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检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附录B的规定。
2钢筋混凝土构件和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检验;不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抗裂检验。
3对大型构件及有可靠应用经验的构件,可只进行裂缝宽度、抗裂和挠度检验。
4对使用数量较少的构件,当能提供可靠依据时,可不进行结构性能检验。
2.2.2对进场时不做结构性能检验的预制构件,应采取下列措施:
1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代表应驻厂监督生产过程。
2当无驻厂监督时,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对其主要受力钢筋数量、规格、间距、保护层厚度及混凝土强度进行实体检验。
检验数量:同一类型预制构件不超过1000个为一批,每批随机取1个构件进行结构性能检验。
检验方法:检查结构性能检验报告或实体检验报告。
注:“同类型”是指同一钢种、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同一生产工艺和同一结构形式。抽取预制构件时,宜从设计荷载最大、受力最不利或生产数量最多的预制构件中抽取。
2.3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且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2.4预制构件上得预埋件、预留插筋、预埋管线等的规格和数量以及预留孔、预留洞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一 般 项 目
2.5预制构件应有标识。
2.6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一般缺陷。
2.7预制构件尺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7的规定;设计有专门规定时,尚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临时使用的预埋件,其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可取表2.7中规定数值的2倍。
检查数量:同一类型的构件,不超过100个为一批,每批应抽查构件数量的5%,且不应少于3个。
表2.7预制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 项目 | 允许偏差 (mm) | 检验方法 | ||
长度 | 楼板、 梁、柱、 桁架 | <12m | ±5 | 尺量 |
| ≥12m且<18m | ±10 | |||
| ≥18m | ±20 | |||
| 墙板 | ±4 | |||
| 宽度、 高(厚)度 | 楼板、梁、柱、桁架 | ±5 | 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 | |
| 墙板 | ±4 | |||
| 表面 平整度 | 楼板、梁、柱、墙板内表面 | 5 | 2m靠尺和 塞尺量测 | |
| 墙板外表面 | 3 | |||
| 侧向 弯曲 | 楼板、梁、柱 | L/750且≤20 | 拉线、直尺量测 最大侧向弯曲处 | |
| 墙板、桁架 | L/1000且≤20 | |||
| 翘曲 | 楼板 | L/750 | 调平尺在 两端量测 | |
| 墙板 | L/1000 | |||
| 对角线 | 楼板 | 10 | 尺量两 个对角 | |
| 墙板 | 5 | |||
| 预留孔 | 中心线位置 | 5 | 尺量 | |
| 孔尺寸 | ±5 | |||
| 预留洞 | 中心线位置 | 10 | 尺量 | |
| 洞孔尺寸、深度 | ±10 | |||
预埋件 | 预埋板中心线位置 | 5 | 尺量 | |
| 预埋板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 | 0,-5 | |||
| 预埋螺栓 | 2 | |||
| 预埋螺栓外漏长度 | +10,-5 | |||
| 预埋套筒、螺母中心线位置 | 2 | |||
| 预埋套筒、螺母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 | ±5 | |||
| 插筋 | 中心线位置 | 5 | 尺量 | |
| 外漏长度 | +10,-5 | |||
键槽 | 中心线位置 | 5 | 尺量 | |
| 长度、深度 | ±5 | |||
| 深度 | ±10 | |||
2、检查中心线、螺栓和孔道位置偏差时,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偏差较大值。
2.8预制构件的粗糙面的质量及键槽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安装与连接
主 控 项 目
3.1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灌浆应饱满、密实,其材料及连接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3.1.1套筒灌浆连接的钢筋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带肋钢筋,钢筋直接不宜小于12mm,不宜大于40mm。
3.1.2灌浆套筒灌浆端最小内径尺寸要求应符合表3.1.1要求
检查数量:同一批号、同一类型、统一规格的灌浆套筒,不超过1000个为一批,每批随机抽取10个灌浆套筒。
检查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3.1.3灌浆料质量应符合表3.1.2、表3.1.3、表3.1.4要求
检查数量:同一成分、同一批号的灌浆料,不超过50t为一批,每批按现行行业标准规定随机抽取灌浆料制作试件。
检查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3.1.4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满足强度和变形性能要求
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抗拉强度不应小于连接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且破坏时应断于接头外钢筋。
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不应小于连接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
3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变形性能应符合表3.1.5要求
检查数量:同一批号、同一类型、同一规格的灌浆套筒,不超过1000个为一批,每批随机抽取3个灌浆套筒制作连接接头试件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表3.1.1灌浆套筒灌浆端最小内径尺寸要求
| 钢筋直径 | 灌浆套筒灌浆端最小内径与连接钢筋公称直径差最小值(mm) |
| 12~25 | 10 |
| 28~40 | 15 |
| 时间(龄期) | 抗压强度(N/mm²) |
| 1d | ≥35 |
| 3d | ≥60 |
| 28d | ≥85 |
| 项目 | 竖向膨胀率(%) |
| 3h | ≥0.02 |
| 24h与3h差值 | 0.02~0.50 |
| 项目 | 工作性能要求 | |
| 流动度 | 初始 | ≥300 |
| 30min | ≥250 | |
| 泌水率(%) | 0 | |
| 项目 | 变形性能要求 | |
| 对中单向拉伸 | 残余变形(mm) | μ0≤1.0(d≤32) μ0≤1.4(d>32) |
| 最大力下总伸长率(%) | Asgt≥6.0 | |
| 高应力反复拉压 | 残余变形(mm) | μ20≤0.3 |
| 大变形反复拉压 | 残余变形(mm) | μ4≤0.3且μ8≤0.6 |
Asgt:接头试件的最大力下总伸长率
μ20:接头试件按规定加载制度经高应力反复拉压20次后的残余变形。
μ4:接头试件按规定加载制度经大变形反复拉压4次后的残余变形。
μ8:接头试件按规定加载制度经大变形反复拉压8次后的残余变形。
3.2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时,其接头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
3.3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时,其接头质量应符合表3.3.1和表3.3.2的规定
3.3.1 I级、Ⅱ级、Ⅲ级接头的抗拉强度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3.3.2 I级、Ⅱ级、Ⅲ级接头应能经受规定的高应力和大变形反复拉压循环,且在经历拉压循环后,其抗拉强度仍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3.3.3 I级、Ⅱ级、Ⅲ级接头的变形性能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种规格钢筋的接头试件不应少于3根。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施工记录及平面加工试件的检验报告。
表3.3.1接头的抗拉要求
| 接头等级 | I级 | Ⅱ级 | Ⅲ级 |
| 抗拉强度 | fθmst≥fmst 断于钢筋 fθmst≥1.10 fstk 断于接头 | fθmst ≥fstk | fθmst t≥1.25 fstk |
fmst——接头试件中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
fstk ——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表3.3.2接头的变形性能
| 接头等级 | I级 | Ⅱ级 | Ⅲ级 | |
单项 拉伸 | 残余变形 | μ0≤0.10(d≤32) μ0≤0.14(d>32) | μ0≤0.14(d≤32) μ0≤0.16(d>32) | μ0≤0.14(d≤32) μ0≤0.16(d>32) |
| 最大力总伸长率 | μ0≤0.10(d≤32) μ0≤0.14(d>32) | μ0≤0.14(d≤32) μ0≤0.16(d>32) | μ0≤0.14(d≤32) μ0≤0.16(d>32) | |
| 高应力反复拉压 | 残余变形(mm) | μ20≤0.3 | μ20≤0.3 | μ20≤0.3 |
| 大变形反复拉压 | 残余变形(mm) | μ4≤0.3且 μ8≤0.6 | μ4≤0.3且 μ8≤0.6 | μ4≤0.6 |
3.4装配式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连接构件时,构件连接处后浇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对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³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3连续浇筑超过1000m³时,每200m³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4每一层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3.5装配式结构施工后,其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且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一 般 项 目
3.6装配式结构施工后,其外观质量不应有一般缺陷。
3.7装配式结构施工后,预制构件位置、尺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表3.7的规定,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部位的表面平整度应符合表3.7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应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应少于3面。
表3.7 装配式结构构件位置和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检验方法 | ||
| 构件轴线 位置 | 竖向构件(柱、墙板、桁架) | 8 | 经纬仪 及尺量 | |
| 水平构件(梁、楼板) | 5 | |||
| 标高 | 梁、柱、墙板、楼板底面或顶面 | ±5 | 水准仪或拉线、尺量 | |
| 构件 垂直度 | 柱、墙板安装 后的高度 | ≤6m | 5 | 经纬仪或吊线、尺量 |
| >6m | 10 | |||
| 构件倾斜度 | 梁、桁架 | 5 | 经纬仪或吊线、尺量 | |
相邻构件 平整度 | 梁、楼板 底面 | 外露 | 3 | 2m靠尺和 塞尺量测 |
| 不外露 | 5 | |||
| 柱、墙板 | 外露 | 5 | ||
| 不外露 | 8 | |||
| 构件搁置长度 | 梁、板 | ±10 | 尺量 | |
| 支座、支垫中心 | 梁、板、柱、墙板、桁架 | 10 | 尺量 | |
| 墙板接缝宽度 | ±5 | 尺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