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学报
60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时间:2003年2月
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研究
陆保新
提要/展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展示是博物馆进行教育的手段,展品的特性决定了应采用的展示方式,进而影响到展示空间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展品 展示方式 展示空间
ABSTRACT/ Museum exists based on exhibits, and display is
the means to implement education in Museum. The features of exhibits determine the way of display and further the spatial form for display.
KEY WORDS / Exhibits, Way of display, Space for display
1.对展示方式进行分类的意义在博物馆学的研究中,对博物馆类型的研究和区分、把握特定类型博物馆的特点与规律,可以促进博物馆事业建设和博物馆学研究。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建筑师更为关心博物馆的功能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在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展示中,展示作为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衡量标准是:博物馆的存在是否主要为公众服务。特别是当博物馆走向市场之后,展示服务质量将影响到博物馆的兴衰存亡。本文将试从展品的角度出发,对展示方式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形态与特征。
2.展示方式的划分
博物馆的展示过程就是陈列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实物(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所包含的意义传递给观众的过程。因此博物馆陈列室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场所,展品决定了所应该采用的最佳展示方式,进而影响到场所的形态;反过来,展示场所的好坏也将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率与准确度。
从观众的角度看,传播是通过“形态感受”的手段,达到“意义理解”的目的。我们按照传播的效率,可以把展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观形式与内涵意义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物品,它本身的形与义是一致的,展示中无需附加理解条件,可以直接向观众展示,这种展示方式称为展示法;另一类展品是外观形式与内涵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物品。当它们作为展品放在博物馆展出时,其功能就从原来的自然物或人们实用的东西转化为传递知识信息的媒介物了。为了准确地传播这类展品的意义,需要采取附加理解条件和特殊的展示方式,到目前为止对此类展品所采用的展示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类:场景展示法、互动展示法和生态展示法。以上四种展示方式是按照复杂程
度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并有四种展示空间与之
有最佳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展示方式越复杂,展示空间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处于上层的空间类型,即包含的信息量越多的展示空间,它对下层的展示空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反之则不然。
3.展示与中性空间
按照前面的定义,严格地说,适合于展示的展品仅为那些为观赏而生产的艺术品,其中有些展品是单纯的欣赏装饰功能,如绘画、雕塑等;另一些展品除了具有欣赏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的实用功能,如精美的瓷器。在展示方式中,展品个体的位置、高低、角度、照度等因素处于重要地位,而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则处于次要地位。这种展示方式受环境改变的影响较小,它
能够在其他的展示空间中进行展示,其中中性空间最为常见,“中性”在这里是指对展品意义的传播不起引导作用,如艺术展示空间。对现有博物馆中性展示空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在建筑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对匀质空间的追求。匀质空间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便于展品的布置。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立面很少开窗,室内以人工照明为主,展品区域高亮而观众区照度很低,有利于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于展品上;所有的墙与隔板均为淡灰色,混凝土的顶棚为另一种相关灰色,石板地面则相应为另一种暗灰。建筑师的目标是使展示空间简洁,成为展品的背景。
二是光环境的营造。尤其是对自然光的利用,已经成为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一个特点。皮阿诺(Renzo Piano)设计的瑞士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平面是以四面长120m、间距约7.5m的平行墙面为基本构架来划分空间(平面图见本刊1999年第4期第63页)。阳光透过4000m2的玻璃顶,均匀地洒在展厅的每一个角落,匀质的光和匀质的空间划分营造出一个中性特点的展示空间(图4)。同样的思路也体现在皮阿诺的另一个作品——梅尼收藏博物馆中(Menil Collection, Houston, Texas,
RESEARCHES IN DESIGN
建筑学报
62
其展示方法的复杂性引起了展示空间的变化。适用于生态展示的空间不再是具有确定形态的实体,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形成的、表现文化遗产相关性的生态空间。与前三种展示空间比较,生态空间具有三个特点:
1. 空间的复合性。展示内容的复合造成了展示空间的多样性,它对前述三种展示空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各种展示方法在这里都可以大显身手。同时它又不局限于实体展示法,还表现为各文化遗产之间的相关性、整体性。
2. 地区性。不是指行政地区,而是指文化传统、自然传统和经济生活的融和体。如一个矿区、河谷、村镇。
3. 动态性。生态空间是在历史的动态之中保护和发展,不是指把一个社区的文化冻结起来,它是在一个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
程之中进行运作的,它生存在传统与现代之中。
生态展示和生态空间的概念还在发展完善之中,它的思想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践着,它的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际博物馆大家庭。
结语: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博物馆建设是以地方志类、史类和专史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目的,忽视了个性差别,展示方法与建筑设计都是一个样,难以满足博物馆与观众的需要。现在我们正迎来博物馆建设的黄金时期,其中加强专门性博物馆的建设,是改变现有博物馆结构类型不合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展品的角度出发,探讨展示方式的种类和展示空间的类型,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对博物馆的研究有所裨益。■
注释
[1] 肯尼斯・赫德森(英). 80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 王殿明等译. 北京 : 紫禁城出版社,1986
图片来源
图1、2、4:贾斯廷・哈德森(美). 博物馆建筑.孙硕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 埃兹拉・斯托勒(Ezra Stoller) (美)编.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申湘,申江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 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杜歆. 国立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 世界建筑. 1981,3
5. 李阳. 用环境信息理论分析华盛顿大纪念馆.建筑创作. 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