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13:58
文档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苏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更是如此。本文将介绍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地点时间:地点:苏州博物馆二、调查指导教师***************三、实习内容及要求1、了解建筑空间环境组成: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2、了解空间功能构成:功能关系、流线组织;3、体验空间:空间属性、空间限定、空间组合方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4、体验建筑:建筑的基本形体、构成关系;5、了解建筑技术: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等。四、调查目的通过参
推荐度:
导读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苏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更是如此。本文将介绍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地点时间:地点:苏州博物馆二、调查指导教师***************三、实习内容及要求1、了解建筑空间环境组成: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2、了解空间功能构成:功能关系、流线组织;3、体验空间:空间属性、空间限定、空间组合方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4、体验建筑:建筑的基本形体、构成关系;5、了解建筑技术: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等。四、调查目的通过参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更是如此。本文将介绍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地点

 时间:

 地点:苏州博物馆

 二、 调查指导教师 ***************

 三、 实习内容及要求

 1、了解建筑空间环境组成: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2、了解空间功能构成:功能关系、流线组织;

 3、体验空间:空间属性、空间限定、空间组合方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

 4、体验建筑:建筑的基本形体、构成关系; 5、了解建筑技术: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等。

 四、调查目的

 通过参观城市建筑,让学生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和深入理解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建筑实习对城市及其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城市的建筑文脉,体会建筑发展的历史环境,分析其空间形式组合特点,借鉴、吸收其中的成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

 五、 调查报告内容

 8月21日一早抵达苏州后,我们先参观了拙政园,然后就去了苏州博物馆。在这里着重介绍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一座苏州地方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36件,二级文物1146件,三级文物13657件,珍贵文物数量占到文物收藏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0种3121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首批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之一。馆藏文物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是苏州地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1999年苏州、市邀请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近半个世纪来,苏州博物馆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和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各项业务基础工作规范有序,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借助新馆建设契机,苏州博物馆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对公众免费开放后,苏州博物馆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达百万人次,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筑空间环境组成

 苏州博物馆卫星图

 苏州博物馆主入口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建筑室内空间

 建筑室外环境

 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博物馆空间功能分析

 A东北街大门

 B主入口庭院 C大厅 D莲花池 E塔放瑞光 F晨光熹微 G争伯春秋 H锦绣江南 I都会流韵 J宝藏虎丘 K书斋长物 L陶冶之珍 M攻玉巧技 N文芳雅事 O锦绣浮生 P草堂墨戏 Q庭院竹子 R主庭院 S现代艺术厅 T紫藤茶室 U二层走廊 V吴门书画 W吴门书画 X临展厅

 苏州博物馆平面图

 该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地下室设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等。

 体验建筑空间组合方式与基本形体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 苏州博物馆侧视。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 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简洁的几何体、现代的建筑工艺,却有着古朴的建筑外形,未入大门,抬头所见的建筑体,粉墙黛瓦,灰色线条与白色墙面,以及用菱形几何体组成的屋顶,用钢结构为支撑的大门,感觉有些新意,但是总觉得有点另类。用混凝土浇注的屋顶,直接浇注出瓦片形状,省去了中式的瓦片,远看像黛瓦结构,近看确是几何体的组成,在功能上确保了博物馆的安防问题,也减少了渗雨漏水现象对展品的破坏。几何体的简洁形成的现代感,让每一个准备来参观历史的人,在尚未踏入大门就感到了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是带着现代的心,去回顾历史。

 建筑屋顶设计,加入了江南民居及江南园林的元素,很好的传承了当地的文脉。

 屋顶

 在走廊边上设一个六边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是框景的真实写照;当进入苏州博物馆的时候,顿时觉得凉爽宜人;百叶窗;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内;出风口;把外围空间与内部空间之间安装一个空调出风口,空调;阻热墙;众所周知,我们古代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因此,椽隼结;观略差;构,让简练变得繁,让他们共同形成了新的现代艺术的;色调,无一不体现出屋顶;错落

 在走廊边上设一个六边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远处的小亭子及绿化树木包含在内,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在远处的小亭子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得更加美好。恰似一幅镶嵌于镜框中的图画,增加了景色的深度,产生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就像杜 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框景的真实写照。 走廊窗子 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当进入苏州博物馆的时候,顿时觉得凉爽宜人。习惯性的向上张望希望看到空调出风口。可是,我转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一个空调出风口。而屋顶的百叶窗却让屋内异常透亮。而为外面35度高温飘洒热度的太阳,却没有随着光线进入屋内,毫不令人拍案叫绝。

 百叶窗

 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内。也就是说地上2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而屋顶的部分我们是不用考虑降温的。虽然冷空气重量较大。会下沉到地面。但是在上面冷却的温度却浪费了能源。于是,让本身就有空气动力的冷空气直接在人类活动范围循环,会降低能耗。简单的道理,却常被忽略,而这里却没有。

 出风口

 把外围空间与内部空间之间安装一个空调出风口,空调的自然风,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空气墙,通过这个墙割断了外界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温度关系,确保留了人们的视觉需要。

 阻热墙

 众所周知,我们古代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因此,椽隼结构会让屋顶的观赏性下降,规则而繁琐的屋顶结构,表明了 我国古人的智慧,美观略差。而大师用线 条形成了大块的结构,让简练变得繁, 让他们共同形成了新的现代艺术的简约美。材料就地取用,钢材和玻璃的加入,以及传统的灰白色调,无一不体现出屋顶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再点缀更为简单的灯饰,于是,美无处不在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周的实习时间眨眼间就过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了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觉受益匪浅。苏州博物馆的建设对于贝聿铭来说完成了一个家乡人的愿望,可是,它所带给我们的建筑理念却是全新的。从此,我们发现站在空间和时间的不同端,江南园林和江南民居的无限魅力均可有非凡的景象。贝聿铭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敢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画出翻天覆地的故事,并且从此故事将延续。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自从1959年建成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这是苏联式建筑的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18年,这是重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18年至今,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新开发的珠江新城。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一次飞跃,不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三个阶段的时代变革和制度改进,现在广东省博物馆运营状况良好,比先前的旧馆无论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还是办公条件、资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馆藏展品内容方面,主要以书画、陶瓷、端砚、木雕、工艺品、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钱币等为主,其中书画和陶瓷是两大强项。尤其是书画方面,所藏明清书画和岭南画派,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总数更是达到16万多件之多,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00余件。

 广东省博物馆概括

 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在广东地区展开考古发掘,通过征集、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努力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在藏品收藏与保管、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现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2年12月广东在全省九届二次全会上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促使整个广东文化环境于无声处渐渐蜕变,脱胎换骨。广东省博物馆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上的重要里程。2003年,广东、省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文化艺术广场(珠江东路2号),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总建筑面积6.7万㎡,地下一层,地上五层。西面是广州歌剧院和广州市第一少年宫,北与广州图书馆新馆相邻,南濒秀丽的珠江,与海心沙亚运主会场隔江相望。环境优美,交通通达。四座文化设施并列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与林荫大道、滨江绿化带共同形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构成广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工程于2004年12月12日奠基,累计投资8.842亿元,经过五年多的紧张筹建,目前已完成基建、安防、智能化安装和外围配套设施工程建设,达到开馆条件。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通过国际邀请竞赛方式,选定中国的许李严建筑师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绿色飘带上盛满珍宝的容器。外观看来,广东省博物馆仿如一个古时完美及精雕细琢的透雕宝盒:漆盒、玉碗等,里面盛满各种珍宝。它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传统的象牙球,层次深远,展示了一层一层的隔断吸引着观众层层而进。容器形象简明突出,色彩处理大胆,与广州歌剧院的砾石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层层相扣的建筑空间,为观众回廊、展厅和后勤提供了视觉上和实质上的分离,在保持宝盒完整性的同时,亦为每个展区提供独自运作的灵活性。它将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标记,盛载着人们对展品欣赏的回忆。一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以建筑结构新颖,设计独特著称,尤其是巨型屋面钢桁结构高空滑移工程,由于其重量大(8700吨,目前世界重量最大)、难度高,被称为世界第一滑。除了建筑结构和外观造型新颖独特,新馆内部功能也十分先进,除了有智能化、数字化、安防等先进设施,由于采用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在宽23米的展厅中间是没有柱子的,其空间构成和高度也充分根据展览实际需要设计,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类型展览功能的需求。如历史陈列中的广府骑楼、客家围屋、古代木船、南海神庙、唐人街牌坊,自然陈列中的丹霞西樵山地质地貌,潮州木雕陈列中的潮汕传统民居等高大展示场景都能在展厅中得以复原展出。

 作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为建设目标,立足广东,面向岭南,走向世界,力争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新馆主要配置有展馆(20500㎡)、藏品保藏系统(8300㎡)、教育服务设施(3100㎡)、业务科研设施(4700㎡)以及安防、公共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等。

 在陈列布展方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在展陈内容编写上遵循功能、经济、创新、信息、科技、艺术、合理的原则,以求充分反映岭南文化的独特个性和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水平。新馆展馆包括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三大部分和临展馆。广东历史文化展览把握岭南文化的主脉,用丰富的物证和文献重点展示广东三大民系,海上贸易历史、广东华侨史和近代史,显示广东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和创造智慧。广东自然资源展览为观众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广东自然风貌,自然资源包括地质地貌、动植物、矿物、古生物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强化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反映人类对自然美的孜孜追求。艺术展分为翰墨流芳宋元绘画与历代书法精品展览、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和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展览。他们既充分展示新馆在宋元绘画与明清书法、历代陶瓷方面的丰富馆藏,又展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潮州木雕,端砚等艺术财富。

 博物馆运营现状及藏品构成

 广东省博物馆自从1959年建成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这是苏联式建筑的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18年,这是重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18年至今,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新开发的珠江新城。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一次飞跃,不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三个阶段的时代变革和制度改进,现在广东省博物馆运营状况良好,比先前的旧馆无论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还是办公条件、资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馆藏展品内容方面,主要以书画、陶瓷、端砚、木雕、工艺品、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钱币等为主,其中书画和陶瓷是两大强项。尤其是书画方面,所藏明清书画和岭南画派,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朱万章介绍说。

 目前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6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04件,二级文物7273件,三级文物12606件,自然标本、化石4万余件(套)。该馆馆藏中的古字画、古陶瓷两类传世文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岭南画派书画藏品丰富而闻名。其中代表作包括赵孟頫《陋室铭》等。而南宋画家陈容的绘画精品《墨龙图》, 代表南宋时期画龙的最高水平,也是陈容最大、最精彩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与交流的窗口,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广东的牙雕、广彩瓷、端砚、金银器、潮州木雕、刺绣、广式家具、外销画等工艺美术方面的藏品,都是具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品,也都是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另外,如雷州窑瓷器等广东省本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贵族墓葬出土的文物等,都是广东几千年来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珍贵物证,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色,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展示的重点藏品。另外,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还有一些远古动植物及海洋生物的化石、标本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青玉璋、南海一号出土的鎏金腰带、宋代沧海龙吟琴、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西周信宜铜盉等都堪称瑰宝。自然标本中的须鲸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吨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极其珍贵。粤博还收藏有图书资料10余万册。

 2018年8月,于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广东历代绘画展》汇集了全省各地和港、澳地区30多家文博机构、数十位收藏家的广东画家历代重要作品3000余件,堪称广东历代名画大全。

 展览中首次展出了现在已知存世最早的广东绘画明代画家颜宗的《湖山平远图》卷。朱万章告诉记者,颜宗是广东南海人,曾出任福建邵武知县,但以独特画艺扬名于后世。整幅山水画卷长5米,烟波浩渺、气势跌宕,曾由上海徐氏所收藏,辗转流于国外。1949年后辗转收购回国,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但由于旧馆展览条件有限,一直未能完整展出,此次是首次全部展出。

 广东另一位明代著名宫廷画家何浩的作品以前也一直未见真容,仅有一幅《万壑秋涛图》卷被辽宁省博物馆所藏。2008年,广东省博物馆在一个北京的拍卖会上偶遇何浩的《万壑秋涛图》,花80万元在拍卖场上购得,此次也得以亮相展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著名宫廷画家林良的《双鹤图》、《双鹰图》,一实一虚,一工笔一写意,飞鸟翅膀上的羽毛栩栩如生,堪称精绝。朱万章说,林良代表了明代时广东画家的最高水平,也是第一个扬名京师的广东画家,其花鸟画作在明朝时首屈一指。

 文献资料显示画史上记载最早的岭南画家是晚唐的张询,在宋代时广东还有全国著名的画家白玉蟾,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金农曾自己写道画梅师白玉蟾。但由于南方水土不便纸张保存,张询、白玉蟾的作品一直未见踪影,因此目前已知存世最早的广东绘画就是明代颜宗的《湖山平远图》卷。明末清初广东画坛主要以一批画僧为主,表现出一股遗民之风。一幅赵焞夫所作的《袁崇焕督辽饯别图咏卷》在展览中亮相,引人注目。这幅长卷描述了袁崇焕当年离开广东启程到北方抗外族侵略时的情景,当时广东的文人陈子壮、邝露等19人在广州光孝寺为袁崇焕举行饯别雅集。这幅长卷在描绘珠江水景的图景之后,由广东的志节之士题咏赠别诗文,颇有曲水流觞雅集的意味,明末清初,广东是反清重地,番禺的海云寺汇集了一大批遗民书画家,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海云派。海云寺的天然和尚有3个弟子番禺屈大均、顺德陈恭允、南海梁佩兰,日后成为文坛著名的广东三大家。海云派的不少珍品这次在展览中得以亮相。省政协书画会副会长、研究员林亚杰告诉记者。

 李铁夫《音乐家》

 林亚杰说,岭南画派最早创立时就是以革新日益走入穷途末路的国画为口号的,大胆吸收了日本等国外的技法,比如展览中有一幅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的《枫鹰图》,盘踞古树的鹰,眼眸放光,吸纳了当时日本画派的透视、光亮等技法,画面一股蓬勃之气,一改清末中国画死气沉沉的气象。20世纪初期的留流中,广东籍学生出国最早,李铁夫是第一个到西方学习油画的中国人,当年他在美国被誉为东亚油画第一人,此次他的代表作之一《音乐家》也在那次展览中亮相。

 2018年,广东省博物馆的《吴南生捐赠书画展》共展出书画作品共74件(套),很多已成为广州等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他捐赠的北宋人的《群峰晴雪图》估价过亿,成为省博镇馆之宝;他捐赠的元人绘画《平沙落雁图卷》成为汕头博物馆镇馆之宝;另外,他所捐的《西丽湖图》成为深圳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代《苏仁山自画像》则成为广州艺博院的镇馆之宝。

 北宋古画《群峰晴雪图》

 1996年,吴南生将所藏的北宋古画《群峰晴雪图》捐赠给省博。朱万章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人们以为这幅画是明清绘画,后来装裱的时候,在画中的石头缝里发现了熙宁辛的字样,才被断定为宋神宗时期的绘画。吴南生也回忆说,1978年,著名鉴藏家谢稚柳断定这肯定是宋代的东西。吴南生曾将这件宝物喻为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省博。

 如今,北宋绘画的市场估价都已过亿,这件作品也不例外。这幅画代表了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一个创作水平,跟范宽、李成的创作水平不相上下,也许就是他们其中一人所作。朱万章告诉记者。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还介绍,关于镇馆之宝,广东省博物馆在新馆开馆之际,举办了一个全民参与票选的镇馆之宝活动,在404件一级文物中挑选出了30件极富特点的珍贵文物,由市民在网上投票,从这30件文物中选出得票最高的10件成为市民心目中的新馆镇馆之宝。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市民们的选择和专家的观点还是存在较大差异。这次入选前10名的文物大部分是广东本地文物,体现出一种地方特色,由于参与投票的网友以广东人为主体,表现出市民们的乡土情结。而专家的选择,则更多地从专业方面考虑。这次镇馆之宝的评选活动,拉近了市民与文物的距离,是对文物知识的一种普及。

 收藏生态与经费来源

 对于广东特色艺术品在广东民间的收藏情况,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认为:广东的民间收藏群体庞大,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像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中山等城市和地区的民间收藏非常活跃,成立了不少民间收藏组织,比如广东省文物收藏家协会、广东文物鉴赏家协会、佛山文物收藏家协会等。近日,广东省博物馆组织专家义务进行了一次广东民间收藏品的鉴定活动。从现场情况看,由于市场空间比较大,瓷器杂项等仿品较多;而外销画由于了解的人不多,且存世品大多在国外,因此仿品较少。

 目前在广东比较受市场追捧的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艺术品,陶瓷杂件类包括广彩瓷、石湾陶、潮州窑瓷器、雷州窑瓷器、广东牙雕木雕等;书画类中比较受欢迎的是岭南画派艺术家居巢、居廉的作品;广式家具近些年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海外回流的广式家具数量不少;古代的端砚由于量少,真品不多,民间对其有足够鉴赏能力的人较少,缺乏炒作空间,而现代的一些雕刻精良的端砚在市场上表现得比较活跃;广绣在市场上流通量较少,民间收藏的人数不多,市场不是很活跃。

 在具体馆藏文物的收藏主要来源方面,广东省博物馆的朱万章老师介绍: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购买和有关部门移交。社会捐赠主要集中在80年代以前,广东省博物馆所接受的大批捐赠有广州的商承祚、上海的孙煜峰、钱镜塘等著名书画收藏家,90年代以后,原广东省政协吴南生及的李国荣等都曾捐赠宋元时代的珍贵书画给广东省博物馆。经常会有一些考古发掘或海关罚没的文物也会移交给博物馆收藏。在购买方面,近年来主要是在一些大型的拍卖行中竞投,原则上是以博物馆稀缺的文物为主,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虽然作为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单位每年都有相应的财政划拨经费,但对于越来越高涨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来说,显然只能有限度地收藏一些中等级别的文物。因此只有期盼有关方面今后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使更好、更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社会流散文物,能进入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其实在博物馆的经营发展并不止存在一个经费方面的问题。其中社会认知度的问题最为明显,只有通过人们对博物馆认识的加深,越来越走进博物馆,更多地了解博物馆。至于在资金投入方面,相信随着对文化建设的统一规划,这样博物馆会越来越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所谓拍卖的高价位、社会捐赠的缺失等问题,不是根本的问题,这可能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正常现象。关键是有关部门在对待捐赠者时,怎样制定出相关的来鼓励捐赠,比如免税、优惠等等,问题虽然复杂繁多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将来一定会逐步完善,朱万章说道。

            

                 上海博物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本文将介绍上海博物馆调查报告。

 上海博物馆调查报告第一篇:

 调查主题:

 走进上海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

 调查地点及简介:

 上海博物馆是1950年4月开始筹建, 1952年12月21日开馆。建馆初期,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厅大厦)。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1991年,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1992年,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上海和上海市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与市大厦遥遥相对。1995年局部建成,试行开放,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新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陈毅所书。

 建馆初期,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3年7月,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1960年9月,市文管委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委恢复建制,上海博物馆划归市文管委领导;2018年9月,上海市文物局成立后,原市文管委管理单位除上海博物馆外悉数划归文物局领导,上海博物馆直属上海宣传部领导。

 建馆初期,上海博物馆机构设置仿照苏联博物馆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设立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1960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画生产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工场建立书画装裱组。1974年,为了加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设立陈列研究部,下设青铜、陶瓷、书画、工艺、陈列设计5个研究组以及考古部;1985年,各研究组升格为部,电脑组升格为室,同时增设文化交流办公室。到1995年,为了使机构设置与新馆建设的形势相适应,又作了相应调整,设15个部、7个室、3个处。

 近60年来,上海博物馆的陈列体系作过4次重大调整、修改。建馆初期,基本陈列是按历史时代分设史前时期、商代、西周到近代工艺品等十大陈列室,集中反映中国历代艺术发展的概貌。1959年迁馆后,改为按社会发展阶段排列,分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期、后期,近现代工艺品等陈列室。1966年开始文化大,上海博物馆陈列被迫撤除。1972年开始恢复业务活动,综合陈列改为专题陈列,先后设立了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代雕刻4个专题陈列,展品1400余件,陈列面积3,400平方米。1986年开始,先后投资620万元,改造了4个陈列,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比老馆陈列面积增加2倍。

 调查目的:

 1. 了解黄浦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历史留下的印记

 2. 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的文化以及鼓古代文物

 3. 让同学们收到历史以及文化的熏陶,更加深刻的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调查内容:

 探访上海博物馆参观馆内藏品,了解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变迁。

 调查过程:

 19位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参观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等各各场馆参观。

 询问关内工作人员,听讲上海博物馆这一上海标志性建筑,从建馆初期到文化大时期再到如今的变迁。

 调查收获:

 探访上海博物馆参观馆内藏品,在繁华的市中心感受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独特魅力,了解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变迁。

 调查思考:

 通过调查,了解上海博物馆的历史情况,知晓上海博物馆从建馆初期到文化大时期再到如今的变迁。感受到了我们先人所创造的任何一个邦域都无法比拟的工艺和文化成就。

 让我们深刻了解到我们祖国以及上海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让我们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以及文化更加的尊重。也让我们知道了传承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上海博物馆本身的馆史也可以说是上海在后历史文化的缩影,通过了解它的坎坷的历史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上海在各个时期的文化背景。

 上海博物馆调查报告第二篇: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文物名称:弦纹瓶

 文物年代:南宋

 文物器形:梅瓶

 文物用途:贮酒器

 所属窑口:龙泉窑

 器物介绍:此次博物馆调查中,重点调查的文物是图中的南宋龙泉窑弦纹瓶。从器形看,属于梅瓶,在宋时为贮酒器。器物外施梅子青釉,是薄釉发展成多次上釉的实物例证。

 一、龙泉窑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一大名窑,其主要产区在浙江西南部的龙泉,故得名龙泉窑。龙泉窑烧制的历史始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其间共经历1600多年,故龙泉窑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其出产瓷器的总体风格以两宋交替时期为分水岭:北宋早期以前,龙泉窑瓷器的风格受到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影响,表现出与这三窑相似的特征,即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龙泉窑在北宋中晚期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具体表现为胎体较厚重,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用刻花、划花和蓖纹装饰。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使南宋龙泉窑扬名中外,并达到瓷器艺术的顶峰。

 此次调查的这件南宋龙泉窑弦纹瓶就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生产此器物时,龙泉窑已由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承袭下来的薄釉风格转变成为多次上釉形成的梅子青釉。

 二、器形

 梅瓶之所以得名,是因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从整体器型来看,梅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所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i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梅瓶的起源于契丹民族有密不可分的渊源。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ii陶瓷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在民族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契丹人运用制瓷技术,生产出一种储水器鸡腿平。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契丹人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将鸡腿瓶传入中原地区,鸡腿瓶也逐渐演变成宋时的经瓶,即我们所说的梅瓶。到了南宋时,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

 梅瓶从起源时的鸡腿瓶起作为储水器一直流传下来,在宋朝,梅瓶作为实用器主要用于盛酒。在上海博物馆中,就有两件宋朝带的磁州窑梅瓶,其中一件上有铭文请沽美酒,另一件上有铭文醉乡酒海。梅瓶作为酒器的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桂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梅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隐含了天藏地酒谐意,这就从侧面表明了梅瓶储酒功能在明朝的存留。除此之外,梅瓶也兼具陈设装饰的功能,明中晚期以后直至清代,梅瓶的装饰功能越来越明显,其中清代梅瓶传世甚多,其中以景德镇青花梅瓶为甚。

 在浙江博物馆展出的这件藏品是南宋龙泉窑的作品,体现出典型南宋梅瓶特点,即模仿古风,在器形上追求温厚典雅,具体则表现为瓶身不再如北宋时修长,肩部亦不似北宋时丰满圆润,整体体现出浑圆的特点。

 三、弦纹

 弦纹是古代陶瓷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纹饰,其纹样是在器物表面刻画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用弦纹做器物装饰的做法在原始陶器上就有体现了,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工匠利用转轮在陶器表面旋刻出来平行的纹路,故弦纹又称旋纹。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这件器物通体使用弦纹装饰,属于粗弦纹、凸弦纹和单线弦纹,弦纹质朴的特点体现出泉州窑简洁、雅致的神韵,而弦纹作为从新时代时期就出现并沿用至后世甚久的纹饰,也体现出南宋瓷器仿古的倾向。

 四、梅子青釉

 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南宋龙泉窑的艺术巅峰,它们被共同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而二者之中,梅子青釉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可与高级翡翠媲美,故在很多人眼中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梅子青釉所配的胎是白胎,采用的瓷土是龙泉境内的细如粉、白如雪的白粘土,同时为了使胎色深沉而不致过分显露,又在白粘土中掺入少量的紫金土,达到白中带灰的程度。iii之所以龙泉窑可以将薄釉改进为多次上釉,是因为南宋时龙泉窑采用了石灰碱釉。石灰碱釉在高温下粘度大,避免了石灰釉在高温时易于流釉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将瓷器的釉层上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粉青釉的烧制过程中,工匠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瓷器获得一种柔和淡雅,犹如青玉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粉青釉与普通玻璃釉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而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要高,釉的玻化程度也比粉青釉高。比粉青釉更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使得梅子青釉的釉层略带透明,光泽度亦较高。

 梅子青釉确实是这件藏品最重要的特色,但这也是笔者的困惑之处。根据已阅读的文献资料及网络上梅子青釉的照片,南宋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应该是釉质光亮,釉层厚而透明的,而浙江省博物馆的这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弦纹瓶符合釉层厚的特点但釉色并不透明,而且釉层中似乎有未熔的石灰,这是为什么尚有待继续调查。

            

文档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苏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更是如此。本文将介绍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地点时间:地点:苏州博物馆二、调查指导教师***************三、实习内容及要求1、了解建筑空间环境组成: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2、了解空间功能构成:功能关系、流线组织;3、体验空间:空间属性、空间限定、空间组合方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4、体验建筑:建筑的基本形体、构成关系;5、了解建筑技术:建筑的结构、设备、材料等。四、调查目的通过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