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29:20
文档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江淮流域史研究·尹文汉1何根海2(1、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2、池州学院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摘要: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拟向即乖”等思想具有从祖师禅向分灯禅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关键词:南泉普愿;禅
推荐度:
导读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江淮流域史研究·尹文汉1何根海2(1、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2、池州学院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摘要: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拟向即乖”等思想具有从祖师禅向分灯禅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关键词:南泉普愿;禅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

·江淮流域史研究·

尹文汉1何根海2

(1、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2、池州学院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拟向即乖”等思想具有从祖师禅向分灯禅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

关键词:南泉普愿;禅宗;祖师禅;分灯禅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9)05-0094-04

Master Nanquanpuyua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Zen Buddhism

YIN Wen-han1HE Gen-hai2

(1、Research Center of Jiuhuashan Buddhism Culture,Chizhou College,Chizhou247000,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Chizhou Nuo Opera Culture,Chizhou College,Chizhou247000,China)

Abstract:Nanquanpuyuan,as one of three best students of Master Mazudaoyi,is an important figure of Hongzhou school of China’s Zen Buddhism.He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zudaoyi’s thought of Ordinary-mind-is-dao,and makes great-est contribution.His thought,such as no mind-no buddha-no being,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Zushi Zen to Fendeng Zen,and unveils the prelude of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Zen Buddhism from previous period to later period.

Key words:Nanquanpuyuan;Zen Buddhism;Zushi Zen;Fendeng Zen

自慧能创立禅宗,禅宗迅速发展,以至于唐宋以来,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代表。20世纪国内对于禅宗的研究不可谓不多,而且曾经盛极一时,形成所谓的“禅学热”。人们对于中国禅宗前后期(祖师禅与分灯禅)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然而,众多的研究多侧重于禅宗史,对禅宗的义理进行深入梳理和比较者还不是很多。事实上,祖师禅和分灯禅在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由祖师禅向分灯禅的过渡也值得深入探讨。唐代池州南泉禅院的普愿禅师是马祖道一创立的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同号入马祖道一之室,一起被誉为马祖门下三大士。南泉普愿继承了马祖道一晚年提出的“平常心是道”思想,并进行了自己的发挥,提出了“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息心达本源”、“拟向即乖”等观点,具有从祖师禅向分灯禅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本文拟从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角度来分析南泉普愿在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为中国禅宗前后期转型研究提供一个例证。

一、佛性论转型:从“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俗姓王,自称王老师,河南新郑人,晚年卓锡南泉山(今安徽省池州市境内),自建南泉禅院,30余年不下山,弘化一方,被人们呼为“南泉”或“南泉禅师”。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南泉普愿继承和发展了马祖道一晚年提出的“平常心是道”思想,并提出了“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的思想。

“即心即佛”是慧能以来祖师禅的佛性论思想。虽然《华严经》(“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等大乘经典中已有相关心即是佛的表述,但禅宗所谓“即心即佛”或“自心是佛”,其特点在于将佛性归结为现世人心,将印度佛教所说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归结为具体之人心。这种佛性论的变革,使慧能实现了对印度禅的,创立了禅宗,史称“六祖”。马祖道一的佛性论思想,大体上坚守慧能以来祖师禅的主张,宣讲“即心即佛”。《五灯会元卷第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记载马祖言论:“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夫求诸法者,应无所求,心外别无佛,佛外别无心。”①马祖道一于诸多场合都直言即心即佛,坚守师说,但禅宗发展到马祖道一这里,出现了一大转机。“慧能创立的南宗把一切归诸于心性,注重‘道由心悟’,这一禅学思想和修行方法至马祖道一之后,又为之一变,开始出现一种由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向随缘任运、无证无修方向的发展倾向。”②在佛性论方面,从“即心即佛”向“平常心是道”转变,在修养论方面,从慧能的“道由心悟”转向“道不用修”。

马祖道一在宣讲“即心即佛”的同时,又讲“非心非佛”,如《五灯会元卷第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记载:“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③一般认为,“非心非佛”是马祖道一为了防止学僧对“即心即佛”的执着而心佛双遣。马祖道一晚年综合“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思想,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思想,一方面肯定了心即是佛,坚守了慧能以来的自心是佛的佛性理论;另一方面,又整合了马祖道一自己的“非心非佛”思想,即提一平常心,来反对人们对心佛的执着,放弃道由心悟的道路,而创道不用修的新方式,从而开创了修养论上的新局面。应该说,“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是马祖道一禅学的主要命题,这两个命题在他的众多弟子中都引起了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然而,最能代表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的是“平常心是道”,这是他晚年成熟的思想命题。“平常心是道”思想在他早年弟子中影响不大,真正弘扬最力的是他晚年弟子南泉普愿。《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记载赵州从谂问南泉如何是道时,南泉普愿直接回答说:“平常心是道。”④可见南泉普愿对“平常心是道”命题的重视和坚守。然而,南泉普愿坚守“平常心是道”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将其师马祖道一的佛性论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向禅道迈进。

“道”之一字,在慧能及马祖道一那里,与佛、佛性是

同一语。南泉普愿却极力区别“佛”、“道”二字的语意,而突显“道”字,反映了他开始引道入禅的尝试。引道入禅正是后期禅宗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区别于前期禅宗的引儒入禅。如《古尊宿语录卷十二·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语要》记载:“师示众云:佛出世来,只教会道,不为别事。祖祖相传,直到江西老宿亦只教人会道。……且五祖下五百人,只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不识文字,他家只会道。……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界不摄,非去来今。”⑤南泉在这里把“会佛”与“会道”对立起来,而确立“道”之最高地位。与此同时,南泉普愿有意对佛进行了新的理解,提出“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如此一来,心佛皆成一物,不可能再具有佛性本体论的意义。因此,南泉多次强调他的命题“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心、佛、物三者在南泉这里都被否定。表面看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只是对马祖道一“非心非佛”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实际上,他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禅学佛性本体论的转型。在否定心、佛、物之后,他保留了“道”这个最高概念,并倡导“会道”。此“道”与慧能、马祖道一所说之“道”已有不同,不仅指佛性,开始迈向老庄无所不在之“道”。在慧能、马祖道一那里,“道”指佛性,具体指现实人心,落脚点在人心上,佛性乃众生之性,如《华严经》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在南泉普愿,“道”已不仅仅指众生之性,已指向万物之性,是指恒常遍在的真心,向无情有性思想过渡。

南泉普愿“向异类行”思想开始突破佛性限于人类的范围,向无情有性思想迈进。《五灯会元卷第三·南泉普愿禅师》记载:“上堂: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⑥又载:“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⑦南泉普愿“向异类行”的思想,开启了后期禅宗“万类之中,个个是佛”的无情有性思想的先河。后期禅宗中禅师们在回答“如何是佛祖西来意”时,所说的“庭前柏树子”、“麻三斤”、“春来草自青”、“山河大地”、“墙壁瓦砾”,甚至是“厕孔”、“干屎橛”等等,都是无情有性思想的体现,这正是后期禅宗所谓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思想。

总之,南泉普愿禅师在继承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的基础上,将“道”转化成具有道家意味的“道”,引道

①③④⑥⑦(宋)普济:《五灯会元》上册,第128、128、198、138、140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赖永海:《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杨曾文、蒋明忠主编:《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第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宋)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上册,第200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入禅,提出“向异类行”,从而使儒学化的禅变成了道家化的禅,根本上改变了祖师禅“众生有性”、“自心是佛”的佛性论思想,迈向“真心”、“无情有性”的佛性论,为后期禅宗开辟了道路。

二、修养论转型:从“识心达本源”、“道不用修”到“息心达本源”、“拟向即乖”

修养论是佛教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成佛不仅要有成佛的根据,更要有成佛的修行,前者形成佛教的佛性论,后者形成佛教的修养论。禅宗的修养论在前期与后期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同的佛性论决定了不同的修养论。前期禅宗在佛性论上主张自心自性是佛,“即心即佛”,在修养论上主张道由心悟,强调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后期禅宗在佛性论上则主张“无情有性”,“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因而在修养论上主张不修之修,随缘任运。南泉普愿继承其师马祖道一禅师“道不用修”的思想,提出“息心达本源”、“拟向即乖”,在修养论上开启了从前期禅宗向后期禅宗的转型。

马祖道一一向在佛性论上坚守师说,主张即心即佛,因而在修养论上也主张“识心达本源”,这种主张强调“识心”,实与慧能之“道由心悟”相一致。但到晚年他提出“平常心是道”思想后,他的修养论也发生了变化。《景德传灯录》卷28记载马祖道一禅师一则语录:“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但有生死心,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①马祖道一主张“道不用修”,用“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来解释“平常心”,并说“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已是后期禅宗随缘任运,不修之修的修养思想。

南泉普愿作为马祖道一晚年弟子,不仅接受和发展了他“平常心是道”的佛性论思想,也接受和发展了他“不修之修”的修养论。在《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中记载着这样一则公案:“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南泉云: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②在这则有名的公案里,南泉普愿不仅提出“拟向即乖”的修养论命题,要求学僧随缘任运,作无修之修,还强调“道不属知,不属不知”,消解祖师禅“道由心悟”的路线,拒绝从知的角度来悟道。他的这一转变,使他在修养论上一反祖师禅要求“识心”、“心悟”的重悟传统,而走向“会道”、践道的实践新方向。南泉一向将“会佛”与“会道”对立,突显“道”的本体论意义,而此“道”接近老庄之“道”,遍在万物,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体会的对象,故

只能言会道,不能言悟道。南泉反复向弟子讲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就在说明“道”不是智的对象,通过智是不能达到道的。这已完全不同于慧能提出的“自心是佛”了。南泉普愿的“会道”思想,还通过他的“直会其道”、“冥会契通”、“道通不是依通”等命题表现出来。无论是“直会”、“冥会”,从根本上都是反对“心识”和“心悟”的,而强调在实践过程中的当下体会。这或许是经过马祖道一“非心非佛”思想洗礼之后,禅宗修养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说马祖道一教人“识心达本源”还在继承着慧能“道由心悟”的路线,南泉普愿则是将这一命题换成了“息心达本源”,一字之差,却有根本性转变。

南泉普愿的“会道”精神,落实到日常的禅修之中,就是生活处处皆禅机,立处即真。这是后期禅宗的特点,在南泉普愿也已初见端倪。《五灯会元卷第三·南泉普愿禅师》中记载:“师(南泉普愿)在山上作务,僧问:南泉路向甚么处去?师拈起茆镰子曰:我这茆镰子三十钱买得。曰:不问茆镰子,南泉路甚么处去?师曰:我使得正快。”③南泉普愿以当下生活示僧,表达的就是生活处处皆禅机。后期禅宗中所谓“搬水运柴,无非妙道”,不正是“南泉茆镰子”的另一种表达吗?

南泉普愿的“会道”精神,得到了后期禅宗的高度评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克勤圆悟禅师。他在《题南泉和尚语要》中说:“王老师真体道者,所言皆透脱,无毫发知见解路。只贵人离见闻觉知,自透本来底,方得自由。若着法报化,便是依他,无自由分。是故发明卢行者不会佛法,只是体道,所以得衣钵。此皆过人行履处,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药石谛当,直贵无事行履处也。”④

三、中国禅宗的转型:从祖师禅到分灯禅

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六祖慧能。佛教史上著名的“六祖”,实质上是慧能通过吸收中土禅学思想和儒家心性理论,创立中国禅宗。慧能使中国禅学思想发生根本性变革,创立禅宗,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即心即佛的佛性论,二是顿悟见性的修行论,三是不离世间、自性自度的解脱论⑤。慧能即心即佛的思想,在佛性论上以具体之人心说佛性,“自心是佛”,“我心自是佛”,“只汝自心,更无别佛”,把一个外在的宗教变成一个内在的宗教,把对佛的崇拜变成对心的崇拜,把佛教变成了“心的宗教”。

①(宋)道宣:《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第440页。

②③(宋)普济:《五灯会元》上册,第199、140页。

④(宋)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上册,第202页。

⑤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第71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安徽史学2009年第5期基于其即心即佛的佛性论,慧能在修行论上倡导“直指心源”,“道由心悟”,顿悟见性;在解脱论上提倡不离世间、自性自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①,将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世间。应该说,慧能创立的禅宗,是禅学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的成果。其论心与性,接近儒家所说的人心与人性,而其不离世间的世俗化倾向,与儒家关怀现实的人文主义相仿佛。

中国禅宗发展到晚唐五代以后,又生一变,即是“五宗七家”分灯禅的兴起。分灯禅的兴起,并不只是禅宗内部的分化,而是中国禅宗的一次转型。分灯禅虽然有五宗七家,似乎内部分化,而实际上却有共同的思想模式。分灯禅与以慧能为代表的祖师禅相比,在佛性论上,由以当前现实人心为佛性转变为以恒常遍在的“真心”为佛性,在众生有性的基础上倡导无情有性,把佛性从众生推及万物,“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在修行论上,由注重心性,“道由心悟”,强调迷凡悟圣转变为崇尚自然,随缘任运,无修无证,本自天然。应该说,分灯禅一反禅学与儒学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开始向道家靠拢。其佛性遍在、个个是佛的思想与庄子道无所不在的思想相通,而崇尚自然、无修无证、本自天然的修养理论,更与老庄无为思想相仿佛。

由祖师禅到分灯禅,是中国禅宗的一次重大转型。南泉普愿与其师马祖道一处于这次转型的开端,扮演着理论转型家的角色。“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晚年提出的思想。他“平常心”的提出及其“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的解释,开启了分灯禅崇尚自然、无证无修的修行论先河。南泉普愿则将此“平常心”解释成“息心达本源”、“拟向即乖”,继承和弘扬了马祖道一晚年的这一修养论思想。南泉普愿对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中“道”的解释,从根本上改变了祖师禅“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引道入禅,将佛性理解成恒常遍在的“真心”,从众生有性转向无情有性,大倡“向异类行”,开启了分灯禅佛性遍在、个个是佛的佛性论思想。

[本文为安徽省第三批重点学科“专门史”建设项目(教高【2008】2号文件)资助成果和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8jqw098)成果。]

作者简介:尹文汉(1975-),男,湖南长沙人,池州学院管理系讲师、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根海(1963-),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瑞

①《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佛教大藏经》第155册,第196页,台北佛教出版社1983年版。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

文档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江淮流域史研究·尹文汉1何根海2(1、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2、池州学院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摘要: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拟向即乖”等思想具有从祖师禅向分灯禅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关键词:南泉普愿;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