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圈的概念: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
3.水体分类(课本P54)
| 地球上的水体 |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 
| 陆地水分类 | 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 | 
★补给
| 类型 | ★补给季节 | 补给 特点 | ★我国分 布地区 |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 | 
| 雨水 补给 | 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 | ①水量变化大②时间集中③不连续 | 普遍,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典 型 |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 
|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 春季 | ①季节性 ②水量稳定 ③连续性 | 东北地区 |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 | 
| 冰川融 水补给 | 夏季 | 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②水量较稳定 |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 | 
| 湖泊水 补给 | 全年 |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 普遍 | 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水。 | 
| 地下水 补给 | 全年 |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 普遍 | 
1 陆地的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2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相互补给关系主要看各种水位的高低,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给水位较低的水体。
3 三种水体的变化速度: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4 洪水期水位: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洪水期的补给关系: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和地下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5 枯水期水位: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枯水期的补给关系: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和河流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6.河流的特征
| 项目 | 描述方法 | 影响因素 | 对航运的影响 | |
| 水 文 特 征 | 流量 | 流量的大小 |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 水量大,流量平稳,丰水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少,对航运有利 | 
| 水位 汛期 | 水位高低和季节变化,汛期的时间及长短 | 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 ||
| 含沙量 | 含沙量的大小 | 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疏松状况、植被覆盖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 ||
| 结冰期 | 结冰期的有无或长短 | 取决于冬季气温高低。有结冰期的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容易发生汛期。 | ||
| 水系特征 |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落差、支流、流域面积、河道特征等 |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落差、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浅,曲流发育。 |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 |
| 水循环类型 | 发生区域 | 主要环节 | 作用 | 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 | 
| 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 海陆之间 |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 |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 资源得以再生 | 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 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 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 程);蒸发、降水、下渗 | 
| 陆地内循环 | 陆地内部 |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 ||
| 海上内循环 | 海洋内部 |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 
✓水循环的意义:
1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2 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4 塑造着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队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措施:
1 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蒸发量
2 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3 农林措施: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不利措施:
围湖造田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