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语》六则
1、有朋自元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有同门师兄弟(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二、《期行》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离开)了。”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友人惭,下车引之。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三《乘船》复习
1、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四、《卖油翁》复习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
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五《三峡》复习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有时皇帝有命令需要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的影子。
5、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期间。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经常有猿猴在高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六、《陋室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七、《爱莲说》复习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不牵牵连,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八、《包拯》复习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2、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3、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4、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5、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有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九、《强项令》复习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
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3、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 得发抖。
4、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只看见布做的被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5、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
十、《小石潭记》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2、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十一、《记承天寺夜游》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入门户,我高兴地起身出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十三、《曹刿论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心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
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照镜子自己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徐公美。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要求助于大王。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
十五、《细柳营》
1、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接着(皇上的车 )前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将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刃,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军营中只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到了,又不能进入。
4、“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
5、嗟乎,此真将军矣!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
十六、《桃花源记》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十七、《岳阳楼记》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民乎
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7、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九年级
十八、秋水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洪水按时到达,众多河流注入黄河。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个时候,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一切盛美的东西全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抬头看着渤海神慨叹道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并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如果不是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十九、捕蛇者说
1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那时开始(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好像很悲伤。
4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主管的),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4“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
5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6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
7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骚扰,到处叫骂,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8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
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
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
10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
1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1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一点百姓的实情。
二十、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不去做。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使它不丢失罢了。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看他一眼)。
9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10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行为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二十一、四知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
2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3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我了解你,您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您知道。
5性公廉,不受私谒
他本性公正清廉,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6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靠步行,他有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
7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二十二、私心
1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
诸子中有人有时候劝阻他,他就斥责并让他们走开。
2吏之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达到有利于国家的,他也一起把它们密封后呈上,他就像这样的毫无私心。
3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做官以方正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西汉的贡禹。
4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服装仪表,也因此被有些人看不起。
5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但每到朝廷选拔推举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是也始终没有起用他。
6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家后却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二十三、与朱元思书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
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9、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二十四、浑沌之死
1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还不行啊,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2未也,犹应响影
还不行啊,它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3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还不行啊,它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4“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即吏别的鸡叫,它已经没有反应了。
5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看那只斗鸡,(果然站在那边)像一只木鸡一样,可是它聚精会神,
6、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二十五、出师表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
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
6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7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8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向宠将军,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遗憾的。
1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
1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1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1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1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17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国的君主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啊?”祈奚回答说:“解狐可以。”君主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因此晋国的君主举荐解狐接任。后来君主又问(祈奚):“谁可以担任国尉一职?”祈奚回答说:“午可以”。君主说:“(午)不是你儿子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译文
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下水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水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信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水遇见蛇,水里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 以前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不时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这一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被冤枉的人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交疏:交情疏远;保:关心爱护。
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