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籍 创始人 | 年代 | 核心观点 | 区别 | 联系 | |
| 1、内容心理学派 | 德国.冯特 | 19世纪中叶 |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 心理元素 | 看不见得意识的结构 |
| 2、意动心理学派 | 奥国。布伦塔诺 | 19世纪末 |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 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 三类意动 | 看不见的意识的变化 |
|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 英德美.铁钦纳 | 19世纪末 |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观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 成人心理规律 | 看不见的结构与变化的关系 |
|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 美国。詹姆斯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意识流) | 适应性意识流 | 看不见的关系下的功能 |
| 5、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 美。化生、斯金纳 | 20世纪初 |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 刺激到反应S—R | 看得见的心理表现 |
| 6、格式塔心理学派 | 德国。魏特曼、考夫卡和苛勒 | 20世纪初 | 格式塔心理学派观点: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 | 整体大于部分 | 看不见的意识的起源部分的特征 |
| 7、精神分析学派 | 德.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 20世纪20年代 | 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 潜意识 | 看不见的意识的原动力 |
| 8、日内瓦学派 | 瑞士。皮亚杰 | 20世纪20年代 | 该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 | 发生认识论 | 看不见的意识的自身发展历程 |
| 9、认知心理学派 | 美国.耐塞和西蒙 | 本世纪50年代中期 | 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派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 意识支配行动 | 看不见的意识流解析 |
| 10、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 美国.A。 H。马斯洛,C。 R。 罗杰斯 | 20世纪50-60年 | 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 价值与尊严 | 看不见的意识发生发展的健康标准及种子识的生命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