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文化部从1995年开始对娄烦县实行扶贫。16年来文化部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重点实施娄烦县的文化扶贫,取得明显成果。娄烦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地处太原市西北的吕梁山区腹地,位于太原城西北120公里处,为太原市的郊区县。地处山区偏远、信息闭塞,人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缓慢,人均收入低于全省水平,是山西省较为贫困的一个县。16年来,文化部坚持对我县的文化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逐步提高,为我县的文化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文化扶贫往往能用最少的钱,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产出比很高。,“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扶贫工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由于文 化扶贫工程不是单一地就文化抓文化,而是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与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要求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不仅能使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而且能够使文化更好地与之同步协调发展。
二、文化扶贫工程,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方向的调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把农业发展的方向尽快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加强林业发展,加快渔业技术改造,开拓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文化扶贫工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增强,文化功能负荷在增值。一方面是各种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文化不再是单一地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而是要在更大范围内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扶贫工作的促进作用
文化部15年扶贫给娄烦县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促进了内部的造血功能。十多年来,使娄烦从各个层面得到跨越发展。人均收入从一开始的7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3000多元,国民生产总值从60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0个亿。我县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续三年翻番,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生态、农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文化建设有了明显的转变,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初步形成,教育事业、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自文化部对我县实施扶贫工作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扶贫,先后筹集资金,兴建图书馆,乡村文化站、室,引资建校。1999年帮助我县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县一举成功。近年来历任扶贫领导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在继续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全力扶助我县发展经济,引导我县增加自身造血功能,挖掘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改变生态环境,社会各项事业明显改善。县委、县在制定县城南区开发规划中首选文化活动中心,去年七月份已破土动工。中心面积8000平方米,外围文化广场占地3公顷,总投资2000余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11万娄烦老区人民的辛勤努力,更离不开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文化部付出每一份努力,每一项奉献将永远铭刻在娄烦人民心中。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自从国家文化部从1995年开始对娄烦县实行扶贫工作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我县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群众素质还比较低,且由于地处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扶贫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
首先,文化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我县是国家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资金的缺乏成为了制约许多乡镇继续发展的瓶颈,这使得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对文化扶贫工作的支持,加大文化资金投入的力度,同时加大对扶贫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财政状况。
其次,文化扶贫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扶贫主题不明确、扶贫资金用途不统一的地方。比如有些乡镇的扶贫资金本来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领导换届等原因,继任领导对前任领导所规划的方案不了解,导致某一工程尚未完工却搁置下来,又重新开发新的工程项目的现象,这些扶贫过程中出现的主题不明确的问题,致使扶贫资金的浪费。另外,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中也出现了资金使用不到位的现象,本来应该主要用于文化扶贫的资金被用作其他的用途,致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如期完成。因此,在文化扶贫资金的使用中,要把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同时应该加强监察力度,确保文化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
再次,个别乡镇和单位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流于形式,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的现象,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开展不扎实,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甚至把扶贫帮困工作理解为简单地发放物资。而对于农村扶贫帮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使工作陷于被动。对于这一现象应加强监管力度,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各单位各部门认清扶贫形势,同时应加强教育,使广大的干部群众认清文化扶贫的重要意义,提高文化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只有积极发现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有效的改正,这样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推动娄烦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娄烦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
附: 扶贫干部列表
扶贫
| 时间 | 扶贫 领导 | 工作 单位 | 挂职 职务 |
| 1995.5—1996.5 | 孙振宇 | 中国展览馆 | 县委副 |
| 李耀兴 | 文化部 | ||
| 杨守民 | 文化部人事司 | ||
| 1996.5—1997.5 | 常丰威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县委副 |
| 李占京 | 中国京剧院 | ||
| 1997.5—1998.5 | 赵 耀 | 文化部外联局 | 县委副 |
| 杜 伟 | 中演 | ||
| 1998.5—1999.5 | 吴开英 | 教科文卫司 | 县委副 |
| 郑起朝 | 人事司 | ||
| 1999.5—2000.6 | 李建刚 | 外联局 | 县委副 |
| 毛 军 | 文干院 | ||
| 2000.6—2001.6 | 余祥基 | 外联局 | |
| 刘永明 | 艺研院 | ||
| 2001.6—2002.6 | 孙志强 | ||
| 史云海 | |||
| 2002.6—2003.7 | 闫 平 | 教科文卫司 | 县委副 |
| 2003.7—2006.12 | 李惠民 | 计财司 | 县副 |
| 2007.1—2008.5 | 何亚文 | 教科文卫司 | 县文化局副 |
| 2008.5—2009.6 | 王大鹏 | 艺研院 | 县副 |
| 2009.6—2010.9 | 赵 炜 | 国家博物院 | 县副 |
| 2010.9— | 陈连营 | 故宫博物院 | 县副 |
第一任扶贫领导孙振宇,工作务实,扶贫力度很大,联系故宫博物院出资建设水峪村小学,“水峪事件”纪念厅,组织文化部所属文艺团体来娄烦慰问演出。文化部原副高占祥带队,很多艺术家亲临老区一线演出,给娄烦人民留下永恒的回忆。
第二任扶贫领导常丰威继续完成一任遗留的工作,扶贫力度不减(详细情况没有记载)。
第三任扶贫领导赵耀开始对村级文化室建设重点扶持,开启建设基层文化站、室的试点工作。投资10万元为我县天池店乡兑集沟村建设文化室,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第四任扶贫领导吴开英筹备并建设图书馆,并邀请著名作家贺敬之给“君宇图书馆”提名,从此娄烦县城有了第一座图书馆。
第五任扶贫领导李建刚筹集资金建设娄烦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室楼,并扶持马家庄等乡镇办起文化站。
第六任扶贫领导徐祥基筹集资金5万元,维修改造县影剧院。
第七任扶贫领导孙志强给县影剧院装备灯光、影响等设施。
第八任扶贫领导闫平组织赠送图书下乡。
第九任扶贫领导李惠民是文化部扶贫以来任职最长的。近三年时间想从根本上改变娄烦的落后面貌。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县,并组织实施云顶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西游记》故事在娄烦的民间传说,扩大娄烦对外的影响力,扶持建设大圣堂村希望小学,引进新技术,调整改善农业种植结构,给娄烦人民留下很深的影响力,对娄烦未来的发展定位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第十任扶贫领导何亚文积极创新文化扶贫方式,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县的干部职工进行、法规、时事政治教育,效果非常明显。组织一次大型文化下乡慰问演出,赵维绥副亲自带团下乡。给县文化局解决办公用车一辆。
第十一任扶贫领导王大鹏充分利用文化扶贫和资源优势,创新文化扶贫六下乡,协调山西省文化厅给娄烦争取文化下乡演出车一部,组织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组织中国书画专家来娄烦为青少年辅导、传授书画艺术,受到娄烦人民的好评。
第十二任扶贫领导赵炜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子,组织150名优秀师生赴京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山里的学生走出去,接受时事、传统教育,增长了见识和学习的信心。组织赠送我县书画作品18件。
第十三任扶贫领导陈连营充分发挥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资源优势,全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将文化扶贫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
注:有很多扶贫工作项目因遗留资料有限,未能总结全面,请以文化部的记载为准。
娄烦县文化体育局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