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1 地形、地貌
地貌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较为开阔,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局部有起伏。地上现为道路、小区、村庄、厂房、铁路等。
1.1.4.2 气象、水文
焦作市属暖温带性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受地形及区域性气候条件影响,降水由山区到平原逐渐减少。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95.7mm,年最大降水量1190mm,年最小降水量421.1mm。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4mm,最大1101.7mm,最小260.3mm,月最大降水416mm,日最大降水量258mm。降水量四季分配不均,一般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其次为六、九月份,四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
焦作市规划区地处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区内共有6条南北向河道,从西至东依次为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山门河。
测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埋深一般大于6m,变幅一般为1.0-2.0m。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表径流补给次之。
1.1.4.3地层岩性
根据搜集资料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e)杂填土、填筑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粉土、粉细砂、砾砂、角砾土等。地层由新至老综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e)杂填土、填筑土
①1杂填土(Q4me):杂色,稍密,稍湿,成分主要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分布于局部表层,厚约0.5-3.0m,主要分布在小区、村庄、厂房附近,属Ⅱ级普通土。
①2填筑土(Q4me):黄褐色夹灰黄色,稍密,稍湿,以粉土为主,主要分布于既有铁路、道路、厂房,厚度约2.0-6.0m,属Ⅱ级普通土。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
②1粉质黏土(Q4al+pl):黄褐色夹灰褐色,软塑-可塑,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夹有粉土、粉砂层,含有泥质条纹,项目区局部分布,厚度一般为5.0-8.0m,属Ⅱ级普通土。
②2粉土(Q3al+pl):黄褐色-褐黄色,稍密-密实,稍湿-湿,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层、粉砂层,含有泥质条纹、铁锰质结核等,项目区广泛分布,厚度一般为6.0-10.0m,属Ⅱ级普通土。
②3粉细砂(Q4al+pl):褐黄色为主,稍密,稍湿-湿,局部夹有粉砂,在项目区呈透镜体状分布,厚度一般为1.0-5.0m,属Ⅱ级普通土。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粉土、粉细砂、砾砂、角砾土
③1粉土(Q3al+pl):黄褐色-褐黄色,中密-密实,稍湿-湿,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层、粉砂层,含有泥质条纹、铁锰质结核等,在项目区广泛分布,厚度一般为20.0-30.0m,属Ⅱ级普通土。
③2粉细砂(Q3al+pl):褐黄色为主,中密-密实,稍湿-湿,在项目区透镜体状分布,厚度一般为1-5.0m,属Ⅱ级普通土。
③3砾砂(Q3al+pl):褐黄色为主,密实,湿,在项目区透镜体状分布,厚度一般为2-4.0m,属Ⅱ级普通土。
③4角砾土(Q3al+pl):灰黄色为主,密实,湿,在项目区下部分布,厚度一般为3-10.0m,属Ⅲ级硬土。
1.1.4.4 地质构造
项目区处于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起的南端与晋东南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的前缘和东秦岭纬向构造带之北缘相交联合弧地带,加之基底岩性刚性较强,故本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态。
根据构造形迹及其成生关系和空间展布特征大致可分为:东西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北西向构造。主要断裂有:凤凰岭断层、朱村断层、董村断层、九里山断层等。距离均较远,且第四系松散层较厚,对工程影响较小。
1.1.4.5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1.1.4.5.1 不良地质
未见不良地质。
1.1.4.5.2 特殊性岩土
项目区分布特殊性岩土主要为填筑土及杂填土。
1.1.4.6 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大型工程构筑物区域地震分析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划分,工程建设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