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则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为素养立意。在本文中,笔者将以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Ⅱ、Ⅲ 卷为依托,着重分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2017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的考查情况。
一、唯物史观
它主要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在此,尤其是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现列举两道真题:
1.(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易染奢靡风气
2.(新课标全国Ⅱ卷.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通过对两道题的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分别在考查明朝后期和近代前夕意大利的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教会的地位开始动摇,中国传统的等级秩序也受到了冲击。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发生予以解释。
二、时空观念
它指的是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 分析的观念。在高三复习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我们要识记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理解其具体的内容,并能够以“理解之同情”态度,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去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在2017年有着诸多体现。
1.(新课标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的实质
在解答本题时,学生要抓住关键的时间信息:1990年,再结合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南方谈话等知识可知,此时中国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逐渐废除计划经济,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新课标全国Ⅰ卷.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的各种,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的力量
本题的关键词是“陕甘宁边区”。根据所学,陕甘宁边区是在敌后抗战的总指挥。因此,此时的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日,从而在敌后地实行民主。此外,全国Ⅰ卷《又是斯大林格勒》那道漫画题(第34题)也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
何成刚曾说道: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具体有以下要求: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要学会正确区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判断出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差异)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原则)
笔者发现2016年的全国卷选择题很少有这种直接考查史学理论的题目,而2017年在三套全国卷中,都各有一道史学理论相关的选择题,它重在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现将其中的一道真题与诸位分享。
例题.(新课标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的A选项主要涉及到史料的类型,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都可呈现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文献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但较之于原始史料,其史料价值又稍逊一筹。C、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同的历史文献对同一历史事实的描述不尽相同,故B正确。
四、历史解释
它指的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学会区分史实、史论和史识;认识到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叙述的差别,并从多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2.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在2017年的高考中,许多选择题和材料题都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现列举一二:
1.(新课标全国Ⅱ卷.3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新课标全国Ⅲ卷.28)1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放宽了兴办实业的
上述两道试题都在阐述一个历史现象,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在第一题中,考生要从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角度予以解释南方喝茶习俗传至北方。而第二题,考生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及清的经济角度予以解释题中现象。
五、家国情怀
它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价值观,指的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业救国”、“家国同构”等内容都属于家国情怀的范畴。在今年的高考中,全国Ⅰ卷涉及到民族主义的41题,全国Ⅲ卷涉及到问题的40题,都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真题演练】
1.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1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3.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5.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量移民已在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 1.B 2.A 3.C 4.C 5.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