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镇中学 九(3)班 林彩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词汇和相关知识
2、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注上去。
2、积累生词语:汗涔涔、众目睽睽、煞有介事、废寝忘食、全神贯注、若无其事
饥肠辘辘、尴尬、踉踉跄跄
3、作者作品简介: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在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与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2、题目《窃读记》可以连起来理解为……
二、整体感知课文: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三、具体感知内容:
1、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快速默读全文,请大家找一找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出来。
2、我们已经了解作者在一次次的“窃读”过程中积累了如此丰富而有效的方法,那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后都能全身而退呢?
3、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书店受辱相关段落,划出相关关键词句着重品味,体会书店老板形象以及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4、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四、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这次令作者刻骨铭心的屈辱的“窃读”经历,给作者幼小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创伤,自卑感、对人类的仇恨、悲愤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为什么最后还提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为什么呢?
2、、作者后来又有一次什么样的窃读经历呢,请大家试着给它取个小标题吧。
3、经过前次令人难堪的“窃读”经历,“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那后来林海音为什么又去书店“窃读”了呢?是什么驱使作者这么做的呢?
4、思考: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学习老师第一次分析“窃读”经历时的示范,圈圈划划,感受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5、与第一次相比,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这次的“窃读”使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呢?
7、怎样理解“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五、总结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读其中的重要段落语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1)同桌之间分别请给对方听,听一听有没有读出情感。
(2)大家齐读重要段落。
(3)听范读
二、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1、重点赏析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①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2、结合上下文,体会划线词语的传神之处。
①直到好大功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介事地问他价钱。
②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③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书架,装作没看见。
三、拓展延伸:
学完了这篇课文(二选一)
(1)你们想对我们的作者林海音说点什么吗?
(2)你们想对将这篇小说选入我们教材的编者说些什么吗?
四、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