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常德诗墙全长4公里,以沅江防洪大堤为载( )体,将中外名诗共1530首_______于一墙,被称为“gèn ( ),渔父阁四大楼阁_______,既是防洪zhá ( ),丰富的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气息 _______。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篆刻 | 耸立 | 倘徉 | 迎面而来 | 
| B.篆刻 | 挺立 | 徘徊 | 扑面而来 | 
| C.镌刻 | 耸立 | 倘徉 | 扑面而来 | 
| D.镌刻 | 挺立 | 徘徊 | 迎面而来 | 
A.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遵循“勤洗手,勤通风,不聚集,不扎堆”。
B.每日须做好电梯间、走廊、资料室、会议室和公共区域的消杀消毒工作。
C.提倡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班,外出活动时切忌佩戴口罩。
D.对近期有与重点疫区人员接触史而隐瞒不报者,将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不超过15字)
在这个世界上,易逝去的东西很多,能永驻的只有知识, ,读书,能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人;一个民族的强大
4.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伸出两根手指头的意思是( )
A.灯盆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
B.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C.两位舅爷不在跟前,非常挂念
D.还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
5.古诗文默写。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始终薪火赓续,生生不息:杜甫发出“ , ”的祈愿,这种苦己利人、至死不悔的品格与胸襟光耀千古;范仲淹借“古仁人”抒写感慨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身在何处,忧国忧民之心都未尝废替 , ”,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一直燃烧着戍边报国之志……时至今日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
(摘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材料二:
武汉一些小学生的家长抱怨给孩子检查作业,听写签字、背诵签字、试卷签字……最多时一天要签8个名,为了完成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家长们质疑,检查作业是谁的责任?作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么下去。家庭作业岂不成了家长作业?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怎么可能养成?
对此,有老师表示,老师要求家长配合,是为了孩子好,并不是老师偷懒,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凡有家长督促的,孩子对待作业会更认真,这实属无奈之举,还有班主任老师“晒”出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7点到校,晚上11点左右才能回家;周末不出门准备下周的课也成了家常便饭。
有专家认为,造成学生家庭作业角色错位的原因无非来自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时代在发展,这不符合教育的现状,教育是双向的,教师不能将责任推给家长,家长也要从抱怨中跳出来,当然,家长参与不等于家长代劳,对课后作业的取舍,必须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但过多过难的家庭作业,有违教育教学规律,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最终造成家校的矛盾与冲突。
(摘编自宋运来、徐友风主编的《中国作业的》,有改动)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过重的作业负担有什么危害。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学生校内要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剩余作业的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
B.学生在必要的课业学习之外,应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C.老师的工作负担过重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老师工作强度大,甚至周末都没有休息时间
D.教育是双向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当顺应教育发展现状,则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原来,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
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ㅤㅤ⑪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
(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改动)
(1)试用自己的话给第①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
(2)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
(3)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
(4)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
B.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
C.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
D.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孩子
莫小米
①这孩子,先天听力障碍,导致语言与智力发育滞后。父母曾带他到处求医,装助听器,康复训练
②他三岁时,父母离异,爷爷郁郁去世。爸爸外出打工
③后来,爸爸又成了家,为了多挣钱养好两个家,改行跑运输,南北东西到处跑。
④他十三岁时,个头长到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奶奶希望爸爸出门跑车能带上他:“他不小了,你带身边我也放心。”
⑤于是爸爸带着他出门了。出发前,爸爸特别交代,开车过程中,其他东西随便玩。他使劲点头,一路兴奋。
⑥这天到达目的地已是深夜,爸爸卸完货,随便弄了些吃的就带着儿子在车上睡了,儿子睡下铺。爸爸不敢深睡,突然发现老半天没动静,没人!
⑦当我们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爸爸已经找到了孩子,或者说
⑧原来那天走失后,他不知不觉走了很多路,在一个地铁站出入口哭泣,只好暂时将他寄养到儿童福利院。
⑨他在福利院画了一幅画:一个男人,方方的肩,浓眉大眼。一辆大货车驾驶舱上有一条连线,两边两个名字:文金川、刘东。这幅画画出了最重要的信息,他没上过一天学,他的智力其实不算差。
⑩猜想文金川应该是刘金川,然后凭着这幅图,找到了他的父亲。
ㅤㅤ⑪从父亲口中我们得知了孩子的一些状况。
ㅤㅤ⑫他懂得关心人。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爸爸渴了,他把保温杯抢过去,一次倒三分之一,怕洒了烫着;开车时间长了,爸爸打个哈欠,示意休息。
ㅤㅤ⑬他懂得感情,悄悄藏着妈妈的照片,不时拿出来看看。
ㅤㅤ⑭他也会筹谋未来,与爸爸聊天,用手比划,长大了他要开挖掘机赚更多的钱,他用大拇指搓着食指示意赚钱给爸爸。一点儿不糊涂……
ㅤㅤ⑮要说命,他的命不算好,但他是个好孩子。
⑯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
(选自2020年11月2日《今晚报》)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后半夜,爸爸突然惊醒,往下铺一看,没人!
②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
(2)作者为何要详细交代凭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爸爸的过程?
(3)从“父亲”的角度,谈谈你对“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文中加点的“好孩子”的含义。
三、文言诗文阅读(19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 的特点。
(2)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晏七岁,明惠①若神,_______奇爱之,以晏在宫内,晏乃画地令方②,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明惠:聪明,“惠”通“慧”。②画地令方: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
(2)对曹操将何晏送回家,恰当的解释是
A.何晏不想更改姓氏,曹操明白了他的心意。
B.何晏提出要一栋房子,曹操认为他太贪心。
C.何晏不愿给曹操做儿子,曹操为此很生气。
D.何晏聪明过人,曹操觉得他日后不好驾驭。
四、写作(5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40年前,《北京日报》曾讲述过一个“八减一大于八”的故事,清华大学某阶梯教室里传出一阵悠扬的乐声,除了这种文艺欣赏活动外,清华大学还组织了许多课余文艺社团、参加乐队和合唱队的就有二百多人,许多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都很奇怪:“我们成天看书,怎么成绩还不如你们?”合唱队队长回答说:“八减一大于八,八个小时中学习七个小时,参加一个小时的文艺活动、学习效率会大大超过八个小时的。”
ㅤㅤ上面的这一则旧闻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
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9分)
1.【知识点】综合读写.
答案:
(1)zài 亘
(2)C
2.【知识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解答】A.有误,在句尾加上“的要求”;
B.有误,“和”改为“等”;
C.有误,将“切忌”改为“切记”;
D.正确。
故选:D。
3.【知识点】补写 改写句子.
【解答】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空格后主要阐述的是“读书的意义”,据此补写即可。
答案:
示例:而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读书
4.【知识点】《儒林外史》;名著情节.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学生要对课本推荐名著内容熟练掌握。细读文本可知,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吝啬。
故选:A。
5.【知识点】理解型默写.
答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庇”的书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注意“戍”的书写)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6.【知识点】信息提取与整合.
【解答】(1)根据材料一“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适宜的体育锻炼,促进孩子的劳动教育。根据材料二“过多过难的家庭作业,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家校的矛盾与冲突,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家校的矛盾与冲突。
(2)A.有误,根据材料一“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B.正确。
C.有误,根据材料二“为了完成大量重复,孩子对待作业会更认真,这实属无奈之举,中午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周末不出门准备下周的课也成了家常便饭”可知,而是重复。
D.有误,根据材料二“家长不能一味用以前的眼光来要求现在的老师”“家长也要从抱怨中跳出来,顺应教育发展现状。
故选:B。
答案:
(1)①过重的学业负担会导致孩子很少或不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适宜的体育锻炼,促进孩子的劳动教育。②过重的作业负担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
(2)B
7.【知识点】说明文阅读综合.
【解答】(1)本题考查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从首段“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可知,其特点是小鸡小鸭等动物追随它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故而可得:“烙印现象”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
(2)本题考查首段的作用。本文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一是因为烙印现象是日常常见的现象,故而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从动物的烙印现象进而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从而得出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
(3)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第⑨段“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可知;汗水分泌出来后,这一发酵转化的过程是第二步,进而形成了体味,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表述错误,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可知。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是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
B.有误,“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表述错误,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与基因有关,人的体味的浓淡与汗液的多少和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汗液分泌和欧洲人非洲人差不多。故不能得出“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的结论。
C.正确。
D.有误,“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从第⑩段“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往往有刺鼻的气味,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女人体味较清淡,最主要原因是她们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
故选:C。
答案:
(1)“烙印现象”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
(2)用“烙印现象”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由此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
(3)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
(4)C
8.【知识点】小说阅读综合.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爸爸惊醒以后,第一反应就是看看下铺儿子还在不在。往下铺一看,“没”人。
②“稍稍”是稍微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在跑车的过程中,他就会“绕到身后,表现了儿子的机灵和对父亲的体贴照顾。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记叙儿子走失后到找到父亲的经过。交代了爸爸找到孩子的原因,凭着他画的画找到孩子的父亲,他的智力其实不算差”可知。联系第⑪段中的“从父亲口中我们得知了孩子的一些状况”可知。
(3)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基本能力。根据第②段中的“他三岁时,爷爷郁郁去世,家里只剩了他和奶奶”可知,没有得到太多的亲情之爱,他十三岁就随父亲一起去跑车,他得到的爱实在不算多、第⑥段中的“爸爸睡上铺。爸爸不敢深睡,往下铺看,他拥有奶奶和爸爸的关爱,又凭借着他画的画帮他找到爸爸可知。这些“爱”让他和健全的孩子一样成长。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根据第⑨段中的“可从这幅画来看,第⑫段中的“他懂得关心人”,第⑭段中的“他也会筹谋未来”可知,懂得关心人,会筹划未来。可联系生活中那些身体有残疾。
答案:
(1)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看到儿子不在下铺后的惊慌着急。
②“稍稍”是稍微的意思,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体贴照顾。
(2)运用插叙,解释了爸爸找到孩子的原因。引出后文我们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孩子的一些状况的情节。
(3)他三岁时,父母离异,爸爸外出打工,他得到的爱实在不算多。帮助他找到父亲。这些爱让他能像健全的孩子一样成长。
(4)他的智力不算差,懂得关心人,会筹划未来。生活中常有一些身体残疾的孩子,却有着不凡的智力,他们和那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一样。
三、文言诗文阅读(19分)
9.【知识点】诗歌阅读综合.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悠远的画面。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没有实写,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第二次提到“黄鹤”,是实写,由此第一,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第三次提到“黄鹤”,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二联虚实结合,世事苍茫,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答案:
(1)长势繁茂。
(2)一、二联虚实结合,世事苍茫,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10.【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不同,横生枝蔓/藤蔓;
B.不同,更加/好处;
C.不同,认为/对……说;
D.相同,应当/应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谓语和宾语,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晋陶渊明”是主语,此处限画一处。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重点字词有:后,之后。鲜,很少。闻,听到。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由“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虽平淡但比喻贴切,将陶渊明的避世。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做一个正直的。
答案:
(1)D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4)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
11.【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答】(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后文“以晏在宫内,即遣还”可知,想认他做儿子,“奇爱之”的主语应该是“魏武”。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自处其中,答曰:‘何氏之庐也,即遣还”可知,也因何晏长在宫中,但他从何晏所画的何家的房子知道了何晏的想法,不想更改姓氏。据此可知,曹操明白了他的心意”是对曹操将何晏送回家恰当的解释。
故选:A。
答案:
(1)魏武
(2)A。
四、写作(50分)
12.【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答】
寻找平衡点 提升效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却不知适当放松下来。
羽毛球。那时,球场上。殊不知,教室内总是听见老师怒斥着我的名字,玩耍的时间多过学习的时间。
转眼期间。考试的压力。在一张张残酷的试卷前,我不得不认清了现实、同学的高分和那书本的激励让我偏执地认为认真程度等于成绩。日夜的刷题刚开始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欣喜若狂,羽毛球场上再也看不见我的身影,终日刷题。
那天,不知为何。不断地看着考场内的钟。铃响了。试卷上那半面的空白很是刺眼,不出所料换来了超低的分数。
趴在布满讲义的桌前。忽然,直击心灵,我想起了往日在球场上挥舞球拍的快感与奔放。睁开眼,最终翻出球拍,那个挥洒、放松、快乐的身影……
惨烈的教训后。
平衡点,平衡点是懂得去释放压力,不再是那个只无所事事的我,一次次的接球似乎接到了无限的动力,就留下几本老师推荐的试题集,不再在课桌内赶着作业、听课,他们交替着。考场上,终在微笑中迎接着理想的成绩。
找到那张弛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