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1.4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页,第卷至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卷 (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要。回答第12~13题。
1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13.朱元璋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下列句子,被删掉的应该是
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D.“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4.“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
A.17世纪前期 B.18世纪前期
C.19世纪前期 D.20世纪前期
近代以来,为了国家的富强与,先进的中国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回答第15~16题。
15.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A.十月波及中国
B.中国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C.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运动的高潮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16.下列物证,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的是
A.同盟会党员证 B.“红军临时借谷证”
C.“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纪念邮票 D.“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商店”照片
17.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建立之本”
18.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问题
19.史学家在评论某位科学家时说,他“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理性的强大力量,那么已获启蒙的人即可循此途径依靠理性来发现所有的人类制度都应遵循的自然规律”。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亚里士多德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
20.对于印第安人而言,1492年哥伦布首次出航美洲意味着
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21.史学家认为:“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 的影响。”文中的空白处应该填上
A.美国战争 B.法国大
C.德意志统一 D.日本明治维新
22.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 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
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 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23.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下列选项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①日本跻身世界政治大国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③南联盟发生科索沃危机 ④欧洲联盟成员国逐渐增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第卷 (非选择题 共160分)
37.(36分)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朝、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使用“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当地还使用《千字文》和隋朝诗歌作为习字摹本。
(1)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吐鲁番地区文化发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背景。(6分)
进入近代,国人开始广泛接触外国语言,翻译工作逐渐展开。19世纪末成立的广智书局在18~1904年期间,共翻译日文著述42部,主要如下:
| 书名 | 编号 | 书名 | 编号 | 
| 《英国史》 | ⑴ | 《支那外交表》 | |
| 《埃及近世史》 | ⑵ | 《中国商务志》 | |
| 《希腊史》 | ⑶ | 《实用卫生自强法》 | |
| 《俄蚕食亚洲史略》 | ⑷ | 《人群进化论》 | |
| 《东亚将来大势论》 | ⑸ | 《社会主义》 | |
| 《中国财政记略》 | 《帝国主义》 | ||
| 《日本维新慷慨史》 | ⑺ | 《十九世纪欧洲文明进化论》 | |
| 《东洋女权萌芽小史》 | ⑻ | 《东亚各港口岸志》 | 
英语共同语的基础形成于14、15世纪。1382年,《圣经》首次译成英文;1611年,重译为英王钦定本。17世纪,英语出现在北美洲;18世纪末,出现在澳大利亚;19世纪,出现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逐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3)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英语在不同时段得到发展的原因。(6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掀起学习英、法、德、西等国语言的热潮,仅中小学生加起来就有几亿人。
(4)结合国内外背景,分析我国“外语热”产生的影响。(8分)
39. (24分)近代以来,武汉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城市规划也随之调整。
19世纪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在纪念辛亥九十周年时,有人认为张之洞“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步的工具”。
10年创建的两湖书院(黄兴毕业于此)
(1)结合材料和所学,论证上述观点。(8分)
武汉由于长江、汉水的自然分割,历史上形成了三镇鼎立的独特格局;现代城市规划中出现了“武汉中心在哪里?”的质疑……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所在,聚集了现代城市最强的活力,凸显出城市最精彩的魅力。图?为武汉市两种规划方案示意图。
方案一 方案二
图例:城市中心区 发展轴线
图?
(2)任选一种规划方案,指出其对武汉中心区规划的特点和积极作用。(8分)
城市的未来关乎百姓的生活品质、关系国家的科学发展。
(3)请说明在制订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怎样自觉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8分)
40. (28分)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毗邻而居的中印两国有着相似的过去,而且近年来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
20世纪上半期,甘地在印度发起了手纺车运动。他认为:英国工业化是建立在印度手工业劳动者破产的基础之上的,印度决不能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未来的印度文明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农民耕地的犁、手工业者纺织的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用手纺车转动起来的音乐声来抚平人们的七情六欲,只有如此,非暴力的气氛才能得以实现。”而且,手纺车运动还“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
(1)结合所学,概括甘地提倡手纺车运动的目的。(8分)
20世纪末以来,软件产业成为印度的朝阳产业,据统计,印度软件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为70%,2006-2007年度印度信息产业产值达478亿美元,其中软件及其服务出口额达310亿美元。
改图例
(2)概括印度软件企业特点及空间分布的变化。(4分)
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钦奈、海德拉巴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就被称为三大科技城,如今依靠国家长远的战略决策,基于完整的软件人才培育系统,独特的海外印侨祖居地背景,在班加罗尔的带动下,形成交相辉映的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
(3)分析印度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形成的条件。(8分)
中国与印度同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但两国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者构建了一个右图的模型来说明两国优势产业的形成。
注: 制造业需要比较均质的劳动力,
软件服务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
世界劳动力市场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完善,劳动力素质比较均匀;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较先进,上层社会普遍使用英语,印度的高素质劳动力要优于中国;由于劳动力供给的不同,中国低端劳动力价格低于印度,而印度高端劳动力价格却低于中国。
( 图中1去掉,2、3改为A、B)
(4)曲线相交点形成的图形为各自的优势产业,请指出图中A区和B区分别为哪国的优势产业?(2分)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常识》中比较成本学说,分析中印在国际分工中产业优势的特点。(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