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8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名句默写(10分)
1.按要求填写诗句。(10分)
日出江花红胜火, 。 (白居易《忆江南》)
,白云生处有人家。 (杜牧《山行》)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寒雨连江夜入吴,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千里黄云白日曛, 。 (高适《别董大》)
遥知兄弟登高处,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 。 (陆游《示儿》)
问渠那得清如许? 。 (朱熹《观书有感》)
我劝天公重抖擞, 。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诗歌鉴赏(8分)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优美画面。(4分)
3.“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裁”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说说其妙处。(4分)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4.下面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
C.试官恶其姓 恶:厌恶
D.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
5.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桑维翰经常照镜子,并为自己“身短面长”的相貌感到自卑,可见他心胸并不豁达。
B.面对屡次的科举挫折,桑维翰并不气馁,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不以才选人,仅因“恶其姓”而“不取”,足见试官的昏庸和当朝选拔制度的黑暗。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立世,贵在立志,贵在勤勉,只要积极进取,就能有所作为。
6.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四、现代文阅读(52分)
(一)为何世界名校课堂上禁用手机拍摄(26分)
石 毓 智
自从有了电脑,人们用手写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雄冠全球,学校位于世界IT行业的心脏——硅谷。教室里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板书,学生记笔记。在一些课上,老师明确规定,只能以手写方式记笔记,不能用笔记本电脑记录,更不允许用手机拍摄。
斯坦福大学为什么要坚守传统?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学科,要使用大量的抽象符号,而且内容大都是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如果老师只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云烟,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很浅,结果根本无法掌握这些知识。
老师过度依赖PPT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写板书也可以强迫老师不偷懒,每次上课前老师都要认真备课,如此才能“温故而知新”。试想一下,假如老师用PPT,只需准备一次,然后年复一年地用,老师自己是轻松省事了,结果可能不是熟能生巧,而是与教学内容越来越隔膜。
手写是美国至今仍然非常流行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沃尔特·莱文是麻省理工学院知名的物理学教授,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在网络上,我系统地看了他三门课的教学实况录像,包括“物理学入门”“电磁学”“振动原理”,全部是用手写板书。
学生要体验“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必须放弃手机拍摄而用手记笔记。老师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也要少用PPT而多写板书。
现代科技的发达为学习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威胁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可不慎。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硅谷( ) 隔膜( ) 威胁( ) 不可不慎( )
8.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过眼云烟:
熟能生巧: 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两句名言出自我国传统经典《 》,贯穿这本经典的
主要人物是 学派的创始人 (人名)。 (3分)
10.根据要求改写句子。(4分)
自从有了电脑,人们用手写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缩句:
现代科技的发达为学习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威胁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可不慎。
改为反问句式:
11.第段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分)
12.请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何世界名校课堂上禁用手机拍摄”。(4分)
13.现代科技是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便利,又使我们原本拥有的技能急剧退化——试举一例,简要说说你所体会到的现代科技的利与弊。(4分)
(二)好惨的中文课(26分)
刘轩()
我现在对自己的中文读写能力十分自豪,但是,提到学中文的往事,真是噩梦一场。我恨死了中文!恨死了老爸和老妈。
每一次看见老爸拉着4岁的妹妹跳舞,我都会想:“他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情调了?”记忆中,他从来没跟我跳过舞,甚至没怎么和我玩过,如果说玩,那就是比赛,上课。
我到现在都记得,三四岁的时候,卧室门上贴了一张大大的纸,我常在前面被罚站。纸上的图画已记不清了,据老妈回忆,那是注音符号,每个符号都画成一个人、一棵树、一把椅子或一朵花的样子,使我比较容易记住。老妈说,老爸年轻的时候,最没人情味了。他出国采访将近一个月,一进家门,不是把我抱起来亲亲,而是喊:“儿子,过来!考考你,老子交代的字背熟了没有?”
大概就在这种所谓的强势教育下,我很小就会背几十首唐诗,能认好几百个汉字,报纸上还登过我的新闻呢!不过,老爸一点也不得意,他说:“小时候背的不算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果然,老爸出国没多久,我背的唐诗全还给他了。倒是认的中国字,到现在都还管用。从象形文字开始,老爸教我中国字,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
大概因为他是学画的,所以总用图画的方式教我。譬如:画一棵大树,除了中间的主干,上面左右伸出两根枝子,下面长出两条根,是“木”字……
才离开,他就开始教我读中国的“拼音系统”,太难学啊!奶奶为了这个跟他吵。他坚持说:“十几亿人在使用的工具,你不能不会用。”老爸对了!我们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全用拼音系统。上中文课,全用拼音辅助。写历史论文,中国的人名、地名,全根据拼音系统翻译。
刚到美国的时候,英文课程都忙不完,老爸却要我隔天交一篇中文作文。我得默写《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这些让老爸摇头晃脑、爱得要死的古文课。我得每个星期六去法拉盛区的“至善中文学校”上中文课。当窗子外面邻居家小孩跑来跑去玩的时候,我居然得一笔一画地写这种麻烦透顶的东西——我们平常听的、想的和看的全是英文;即使在中文学校,下课之后,也用英语交谈。
英语是我们的语言,中文是老爸、老妈和奶奶的语言。谢老师出招比老爸狠毒,老爸看清了这一点,说:“一人教之,十人咻之。”效果太差。他居然不再让我上中文学校,而是把我送到了谢老师家。跟我一起倒霉的,还有老爸的国画学生敦育蕾和黄嘉宁。谢济群老师是老妈在中山女高的同事,当年在就是有名的国文老师。她人不高,戴着眼镜,说话很慢,好像从来不会生气的样子。但是,她的课并不好混。她自己很努力,拼命为学生收集资料,从“五四运动”到老子、庄子,从苏东坡的《定风波》,到郑愁予的《七月》,使得我们不用功都不成。
有一次,他坐在车上大发高论,提到一群人“瞎扯淡”,突然灵机一动,说:“‘chedan’这两个字,要是你能写出来,我输给你100块!”——他输了!从此,每次他要赌,出了题目之后,会先盯着我的脸。看我不会的样子,可能叫价50块。若父亲看我面有喜色,就只出5块;我更诈,愈有把握,愈抓耳挠腮,装作不知道,等着他叫高价钱。
我终于开始尝到学中文的好处——赢钱!老爸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地提高我的中文水平的。 ( 《读者·校园版》2015年第17期,有改动)
14.阅读全文,说说“我”学中文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惨”事?(6分)
15.品析第段划浪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8分)
(1)他出国采访将近一个月,一进家门,不是把我抱起来亲亲,而是喊:“儿子,过来!考考你,老子交代的字背熟了没有?”(4分)
(2)若父亲看我面有喜色,就只出5块;我更诈,愈有把握,愈抓耳挠腮,装作不知道,等着他叫高价钱。(4分)
16.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1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的妙处。(6分)
五、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一件貌似平凡的小事,一次看似寻常的经历,却引起你内心深深的触动。那一刻,你仿佛成长了许多……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