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围
为了对各施工现场的管理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出不可承受风险和重大风险,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项目及各科室的管理及其他相关活动和相关方等所有业务范围活动中的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GB/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 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辩识
GB 41-1986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3.术语和定义
5.1 危险、危害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素,包括根源和状态。
5.2 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以及其他存在危险能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
5.3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5.4 危害因素辨识
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5 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危害情况或环境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5.6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5.7 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管理职责
4.1.项目安全总监负责:
a)项目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领导工作;
b)批准项目高度风险及控制措施。
4.2.项目安环保卫科负责:
a)负责项目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风险的组织工作;
b)负责对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监督指导;
c)汇总并建立项目高度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d)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高度风险及其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e)负责组织项目机关科室的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工作。
4.3.各监理单位负责:
a)负责本单位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组织工作;
b)负责对所属施工单位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监督;
c)对所属施工单位的中、高度风险及其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实施;
4.4.各施工单位负责:
a)负责本单位施工合同范围内的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工作;
b)负责将辨识和评价出来的风险对所属全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及宣传,确保每个施工人员能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
c)负责对辨识和评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施工现场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4.5.项目各科室负责本科室的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工作,并指导专业职能管辖范围内的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工作。
5.管理内容与方法
5.1.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步骤:
a)策划与准备;
b)作业活动划分;
c)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
d)风险评价;
e)制定、评审、发布风险控制措施。
5.2.策划与准备
5.2.1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领导小组
5.2.1.1项目及各施工单位成立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指导、协调工作。
5.2.1.2评价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工作。办公室主任为安全环保科负责人,副主任为计财、党群、工程管理等主管科室负责人。
5.2.2培训
评价小组在实施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前应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以保证评价成员具备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的能力。
5.2.3选择、确定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的方法和风险评价准则
评价小组根据作业活动特点、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选择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的方法和风险评价准则,经领导小组组长批准后发布执行。附录A(资料性附录)给出“常用风险评价方法及适用范围”可作为选择制定风险评价准则的依据之一。
作业活动划分
5.2.4作业活动划分原则
作业活动的划分要覆盖本单位的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以能够充分、准确、清楚地辨识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为宜。
5.2.5作业活动应包含以下方面:
a)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本单位还是外界提供)。
5.2.6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生产(工作)流程;
设备设施;
作业任务;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
5.2.7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分类
5.2.7.1安全生产危险因素:可参照GB 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主要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伤、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
5.2.7.2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尘毒、噪声、辐射、振动、高(低)温、通风不良、缺氧、照明不足、地方病、疫情、超负荷工作、心理异常、健康异常、不良习惯、职业禁忌和其它有害因素。
5.2.7.3有害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污染物排放类,如: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化验室废水废液、烟尘、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
能源消耗类,如:电、油、汽等;
资源消耗类,如:水、土地等;
材料消耗类等。
5.2.8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应考虑的内容
5.2.8.1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存在的“正常、异常、紧急”等三种状态。
正常:是指大多数情况下经常处于的状态;
异常:是指定期的可预见出现的非正常的情况;
紧急状态:是指不定期出现,不可预见或预见但发生频率极低的情况。
5.2.8.2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潜在的“过去、现在、将来”等三种时态。
过去时:以往发生的,已经造成影响的因素;
现在时:现存在的正在产生的因素;
将来时: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因素。
5.2.9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的常用方法
询问和交流;
现场观察;
查阅有关记录;
获取外部信息;
工作任务分析等。
注: 对于比较复杂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在应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应选择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辨识。
5.2.10为确保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充分,并切实结合实际各类作业活动,同时为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应自下而上进行。由各施工单位、各监理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并将辨识结果填入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
风险评价
5.2.11各科室、各施工单位根据风险评价小组制定的风险评价准则,对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并将风险结果填入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
5.2.12风险分级如下:
不可容许风险;
高度风险;
中度风险;
低度风险。
5.2.13如下风险直接判定为不可容许风险
不满足国家、自治区、行业或集团公司、公司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不满足公司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要求。
5.2.14如下风险直接判定为高度风险
符合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2000、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的重大危险源;
策划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5.2.15本着“抓施工同时抓安全、谁的风险谁控制”的原则,由安环保卫科组织,各作业活动主管部门、单位负责收集、审定所辖范围内的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并策划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5.2.16安环保卫科组织各项目部和施工单位编制中、高度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后发布执行。
5.2.17策划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遵循如下原则:
5.2.17.1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对于不可容许风险,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进行风险削减;
对于中、高度风险,在技术、经济许可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制订和实施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以持续削减风险和影响。
5.2.17.2 运行控制
当中、高度风险不具备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削减时,应制定和实施运行控制程序或作业文件等,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加以控制,以保持风险水平。
5.2.17.3教育培训
对所有员工及承包商员工必须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结果的教育培训,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以确保员工具有本岗位风险控制能力。
5.2.17.4 监视与测量
项目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对各级风险实施“三级监控”机制,以确保各项风险控制工作活动有效地实施。
高度风险,由公司安环质量部负责组织监控;
中度、高度风险,由项目安环保卫科负责组织监控;
低度、中度、高度风险,由各监理单位安全监理人进行监控。
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的更新
5.2.1目及各施工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对所属施工作业活动进行一次全面的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
5.2.19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项目应重新组织进行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
施工作业场所、活动或施工工艺发生重大变化;
开、停工之前;
发现重大隐患时;
策划高风险作业控制措施前;
其他认为必要时。
6相关文件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用风险评价方法及适用范围
7记录
5.1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
5.2中、高度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5.3重大危险源清单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用风险评价方法及适用范围 | |||||||
| 方法 | 评价目录 | 适用范围 | 定性或定量 | 可提供的评价结果 | |||
| 事故 原因 | 事故 频律 | 事故 后果 | 危险 分级 | ||||
| 安全检查表法 (SCL) | 危害分析、安全等级 | 设备设施 管理活动 | 定性 | 不能 | 不能 | 不能 | 不能 |
| 半定量 | 提供 | ||||||
| 危险性与分析 法(PHA) | 危害分析、风险等级 | 项目的初期阶段维修、改扩建、变更 | 定性 | 提供 | 不能 | 提供 | 提供 |
| 事故数分析法 (FTA) | 事故原因、事故概率 | 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 | 定性、定量 | 提供 | 提供 | 不能 | 频率 分级 |
| 事件树分析法 (ETA) | 事故原因、触发条件、事故概率 | 初始事件 | 定性、定量 | 提供 | 提供 | 提供 | 提供 |
|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 (FMEA) | 故障原因、影响程度、风险等级 | 机械、电气系统 | 定性、定量 | 提供 | 提供 | 提供 | 事故后果分级 |
|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 (HAZO) | 偏离原因、后果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 复杂工艺系统 | 定性、定量 | 提供 | 提供 | 提供 | 事故后果分级 |
| 矩阵法 | 风险等级 | 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 | 定性 | 不能 | 不能 | 提供 | 提供 |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 风险等级 | 作业条件 | 定量 | 不能 | 不能 | 提供 | 提供 |
| 注:选取评价方法时应根据评价的特点、具体条件和需要,针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评价目标,分析、比较、慎重选用。必要时,宜根据评价方法的特点,选用几种评价方法对同一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互相补充、分析综合、相互验证,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 |||||||
